在攀登中收獲群峰挺秀的文學新風景 ——“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助推文學從“高原”邁向“高峰”
在第二十九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讀者翻閱“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作品。本報記者 劉江偉攝/光明圖片
8月16日,2023上海書展,中國作家協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作品聯展啟動。作家畢飛宇帶著他的新作《歡迎來到人間》亮相。
小說將筆鋒對準腎移植科“一把刀”傅睿,全方位洞察一個看似完美無瑕的頂尖醫生的內心困境,精準刻畫了當代人幽微、深邃、多面、繁復的精神世界。
2022年7月,《歡迎來到人間》入圍“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以下簡稱“攀登計劃”)。畢飛宇把這部“畢十五年于一書”的創作,看成是一個“攀登”的過程,而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攀登者:“一部人類的文明史充分地表明,我們總是在自我的內部獲得成長。攀登不止,我們的創造、想象和表達就生生不息。”
畢飛宇是攀登計劃的受益者。在他看來,這個計劃是一種鼓舞和激勵,相信在其扶持和幫助下,中國的作家們不僅不會畏懼“山有多高”的路途艱辛,而且必定能鑄就更加雄偉壯麗的新群峰。
合力推出更多思想深刻、清新質樸、剛健有力的優秀作品
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
2022年7月,中國作協在湖南益陽正式啟動“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旨在凝聚中國優秀的作家、出版社、文學期刊等頂尖文學資源,對文學創作、編輯、出版、傳播、轉化全流程統籌協調,積極搭建平臺,形成聯動機制,合力推出更多思想深刻、清新質樸、剛健有力的優秀作品。
啟動儀式上,中國作協宣布了包括阿來的《尋金記》、林白的《北流》、馬伯庸的《大醫》、田耳的《縱浪》、王安憶的《五湖四海》等第一批入選計劃的19部作品。之后,攀登計劃得到各方積極響應,到2023年7月,已有47個項目納入該計劃,其中已出版22部作品。
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何向陽介紹,與中國作協其他扶持優秀作品的工程不同,攀登計劃不是直接面向作家,而是與全國重點文藝出版社、文學期刊以及中圖公司達成合作,為文學創作、出版、傳播搭建平臺,形成合力。
文學精品創作,需要作家們“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堅毅、“玉經磨琢多成器”的匠心,也需要出版平臺“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情懷。
葛亮的《燕食記》是首批入圍的作品。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趙萍見證了作品從無到有、由10多萬字到40多萬字的創作歷程。“葛亮交了初稿后,我們針對小說中所使用粵語的比例、具體情節進行了交流。隨后,人文社組織了《燕食記》的專家改稿會,提前邀請5位業內專家試讀并提出建議意見。作者定稿后,編輯查證了書中涉及的大量史實,對粵語方言表達準確與否等問題進行精心審校。”趙萍回憶說。
在趙萍看來,編輯作為作者的第一聽眾、第一讀者,不僅要真誠地反饋自己的閱讀感受,還要用最大創造力從不同角度去思考籌劃,用編輯的專業性為作者創作和讀者閱讀進行有效對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和作者是并肩作戰、共同成長的戰友和伙伴”。
張楚的《云落圖》也是首批入圍作品,但至今尚未面世。為什么呢?“反復磨、持續改。”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說得很篤定。他介紹,編輯們在幾次細讀作品后,認真提出修改意見,供作家參考,作家本人也積極聽取了編輯們的意見,“我們主張在與作者合作的過程中給他們提供‘增值’服務,即文學價值的確認與提升,市場價值的鞏固與放大”。
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表示,攀登計劃就是要凝聚全國文學出版力量,樹立“全國文學工作一盤棋”的理念,加強作協系統與全國重點文學期刊和出版社的工作對接、力量聚合,緊緊扭住文學精品創作出版傳播這個中心任務,激發出版界的積極性、創造性,有效撬動、整合全國優質出版資源向原創精品聚力。
從文學“遷徙計劃”中“遷”出好電影
新媒體時代,文學創作在面臨諸多沖擊的同時,也孕育著無數新的可能性。文學與新媒介如何雙向賦能、彼此成全,成為擺在新時代文學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2023年1月,第六屆平遙國際電影展開幕。在這場電影盛宴上,文學唱起了主角。
“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和第六屆平遙國際電影展合作設立“遷徙計劃·從文學到影視”,選出王安憶、劉亮程、田耳、林棹、葉彌、笛安、羅日新等作家創作的18部推薦作品參加本屆影展,吸引了許多影視公司、青年導演、制片人的關注,有專家將其稱為“文學與影視的一次相親大會”。
翻開中國文學和影視發展的歷史,文學一直扮演“母本”的角色,文學和影視在雙向驅動、融合共生中,深刻反映時代變革和現實生活,構筑了中國文藝的璀璨繁榮。
“遷徙計劃·從文學到影視”推薦委員會成員楊慶祥認為,電影自誕生之日就與文學緊密相連,歷史上電影的黃金時代幾乎也是文學的黃金時代。很多杰出的文學作品都被改編成了電影或者給電影創作提供了靈感。文學人和電影人應該雙向賦能,將人文精神、先鋒探索和市場力量有機結合,為優質文藝作品創作注入動力。
影展期間,作家劉亮程當上了“推銷員”,向嘉賓介紹作品《一個人的村莊》與《本巴》。在他看來,文學寫作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影視制作過程,“文學的種子最早是一幕幕的往事,那些曾經的儼如遺忘深處的情感往事、生活的瑣碎片段逐漸被一個作家從塵埃中打撈出來,成為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他希望,將這些“被文字保管”的畫面還原到電影中去,讓感動他的畫面再度浮現。
張宏森表示,攀登計劃是積極應對新媒體環境挑戰、探索文學創作出版傳播新途徑的重要舉措;充分發揮作協的組織優勢、資源優勢,聚合全國重點文學期刊和出版社的力量,推動多形態轉化,可使文學重新煥發活力。
2022年10月,攀登計劃辦公室與中國作家網合作開設“行進的風景——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作品聯展”專欄,以每部作品一個專題的形式,通過推介短視頻、評論文章等多種形態,全網推介“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入選作品。截至2023年7月,已推出16期專題。
讓文學作品“揚帆出海”,走到各國讀者中間
民心相通,文學為橋。文學能跨越山海界限,突破語言隔閡,讓一群人的心與無數人的心息息相通,將世界各地人民的情感緊緊維系在一起。
2023年2月,中國作協推出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揚帆計劃·中國文學海外譯介”,通過漢學家、翻譯家搭建起中國文學與世界各國讀者的溝通橋梁,讓一大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學作品“揚帆出海”,走到各國讀者中間,讓外國讀者更好地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理解中國。
法國駐華大使館圖書與思辨文化專員歐玉荻見證了“揚帆計劃”的誕生。他有頗多感慨:“長久以來,法國鮮有中文譯者能夠翻譯中國文學巨匠的文學作品,但是,今天在法國學習和說漢語的人越來越多,這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希望中法加強交流,為促進兩國在圖書出版界的合作不斷作出新貢獻。”
目前,攀登計劃中已出版的作品大多已與海外出版社簽訂了出版合同,將要翻譯出版。其中,葉彌的《不老》簽約9個語種,葉舟的《涼州十八拍》簽約8個語種,水運憲的《戴花》和李鳳群的《月下》分別簽約5個語種。
中圖公司總經理林麗穎介紹,作為攀登計劃聯席會議成員單位,中圖公司將進一步發揮多年來深耕海外積累的渠道優勢、國際朋友圈資源和海外推廣的專業經驗,集合海外千家出版社、百位漢學家做好作品多語種版權代理工作,充分發揮全球各大國際書展特別是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的平臺作用,舉辦相關活動,助力譯介作品走入海外圖書館、書店、文化機構等,并建立工作專班機制,做深做實“揚帆計劃·中國文學海外譯介”。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李敬澤表示:“攀登計劃雖名曰‘計劃’,我寧可把它看作一個平臺、一套機制。通過這樣一個平臺,這樣一套機制,我們能夠有效地整合放大,從作協工作到文學出版,到文學傳播,到對外譯介,到文學作品的延伸轉化,等等。各個環節的力量共同支持我們的作家寫出無愧于這個時代的優秀作品,也讓那些無愧于這個時代的優秀作品能夠得到更好傳播,能夠走到更多讀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