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鄉野藝校”以藝術修復場域、激活鄉村
    來源:文藝報 | 潘玉珊  2023年07月28日08:10

    2021年,中國美術學院成立美麗中國研究院,歷經兩年時間,對近10年來“美麗中國”建設的數百個全國性藝術實踐開展調研行動,篩選具有社會性、藝術性、示范性、創新性和可持續性的藝術實踐案例,進行取樣、訪談、編碼、研讀、闡釋,建立起了全國首個“美麗中國案例文獻庫”。“鄉野藝校”便是其中之一。今年,隨著“大地之歌——2023美麗中國紀事”展覽在中華世紀壇精彩呈現,“鄉野藝校”作為“美麗中國案例文獻庫”案例之一,也向公眾展示了鄉村美育的一種可能。

    “鄉野藝校”是一所由中國美術學院的畢業生們自主在福建省屏南縣前汾溪村創辦的新型鄉村藝術教育學校。該校通過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的協同融合,在地展開了社會美育實踐,讓城鄉兒童共享智慧,以文教助力鄉村振興。在中國美術學院,陳子勁老師多年來一直從事“以社會美育助力鄉村文化復興”的研究。2019年,毛華磊、王潤家等人在他的帶領下前往福建省屏南縣前汾溪村開展畢業創作,在深入考察中大家深感,村里的孩子應有更好的藝術教育,因此便以“美育實現藝術鄉村”為宗旨為孩子們開發了藝術類教育課程。幾年來陸續開展了“鄉村美育課堂”“生態農業1+N”等社區營造實踐,扎根田野現場,以藝術之力助力鄉村發展。

    如何拉進與村民的關系,如何開展在地工作,是這些“外村人”面臨的首個問題。作為一個公益項目,“鄉野藝校”團隊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就地取材,整合資源,與地方合作打造優質系列課程與研學項目,用以支持“鄉野藝校”公益美育行動的開展,在此過程中也拉近了跟村民的關系。“不論鄉野藝校能走多遠,首先得出發。”毛華磊說。“丈量、整理、想象、建設”是團隊最核心的工作方法。他們扎根鄉野,梳理鄉土文化、歷史脈絡、社群記憶,同時把藝術的想象力融入建設,以期和當地村民共創美好生活。

    “一個村莊沒有教育就沒有未來發展的可能性。”經過調研他們發現,教育和社區的關系問題在當地較為突出,讓團隊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村里教育資源流失的問題。前汾溪村的孩子們只有13人,因為人數太少,學校要撤點,孩子被迫要去外鄉讀書,原住村民流失帶來的勞動力短缺問題等也擺在了眼前。所幸經過多方努力最后得以解決。經此一役,團隊受到了啟發,因此發揮專業優勢開展了“鄉村美育課堂”,為孩子們進行美術、體育、裝置、攝影、手工等課程的授課。在鄉村美育課堂開展之前,前汾溪小學只開設了語文和數學兩個主科。通過“鄉村美育課堂”的學習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與發現生活的能力,是開設“鄉村美育課堂”的初衷。

    在實踐中他們還進一步認識到,美育的對象不應只面向兒童。于是,他們又以學校教育為開端,把美育慢慢延伸到了當地的家庭教育、社區教育,乃至鄉村改造中。“鄉野藝校”的第二個實踐項目“今晚吃什么?”就是“鄉村美育課堂”的延伸。項目以家庭為單位拉近實踐者與當地村民的社交距離,了解村民的故事、家庭的故事以及村莊的故事,再通過一幕幕“故事”的拼貼與重組,梳理當地村莊的發展脈絡,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與地方村民建立聯系,共同暢想、描繪鄉村發展的未來藍圖。

    保存相對完整的村落,會帶來更多藝術創造的可能。前汾溪村就是這樣一個村落。村中建筑與原始生態相較于周邊更為完整,且生態環境優越,交通方便,鄉村駐留人數近200余人。鄉村社區里的每一個人,都成為了“鄉野藝校”的行動目標。“節日快樂”作為“鄉野藝校”開展的第三個項目,靈感來源于團隊在日常生活中對村民與社區環境的觀察。經過社區發展變遷,前汾溪村很多村民對民俗節日的由來已不甚明晰,節慶意識在更迭中淡化,文化不自信和村莊凝聚力薄弱的問題也隨之凸顯。這一項目試圖以節日活動來“活化”鄉村,再現村莊與村民的故事,以此來優化社區氛圍。2021年“三月三”舉辦的前汾溪村山水生活藝術季,團隊用一百米的“稻草龍”把全村重新凝聚起來,老人發揮傳統手工藝制作龍骨架,婦女做編織,年輕人舞龍。“鄉野藝校”通過呼喚“節日”加強村民們對固有民俗節日的認知,再將其轉化為對社區的歸屬感,以此來激活鄉村的活力。2021年10月,團隊還策劃了“新·村民節”,把新村民介紹給老村民,讓彼此加強了解,增強鄉村凝聚力,通過新的實踐為社區注入活力。

    此外,前汾溪村的產業發展也遇到了阻力。村民以前沒有生態種植的觀念,更沒有包裝意識,缺乏產業規劃,也迫切需要發揮文教產業的“新引擎”作用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在以美育實現藝術鄉村、以文教建設社區的愿景之下,“鄉野藝校”的“生態農業1+N” 項目應運而生。團隊將美育和農業進行結合,引導、提升村民生態種植觀念以及農產品包裝意識,以文創設計為產品賦能,讓村民們發現農產品銷售的更多可能性,以藝術設計助力地方農業的發展,也讓村民對農業生產有了更多期待。他們參與到鄉村改造當中,像對待自己的家鄉一樣,從外立面設計、導視系統升級、古道修繕,到房前屋后空間的優化等,以藝術和設計為媒介為社區優化助力,力圖在點滴中提升村民的審美能力。

    “我們希望在某一天,這里也能夠自由地生長和運轉。”從“美麗中國”的實踐中我們看到,美育不只是育人,更要將之植入到社會問題和社會關系中去。美育如能與鄉村生產、生活、生態互動共生,以藝術修復場域、激活鄉村,打造城鄉融合發展的藝術之路,一定可以讓新時代的鄉村得以更好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