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研究數據表明:中國科幻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科幻文學以瑪麗雪萊《弗蘭肯斯坦》開啟現代科幻篇章以來,已經走過200多年的歷程,也日益形成了以“科學性”“認知陌生性”與“烏托邦特性”為主要特征的文學形態。中國科幻發展與中國現代化進程幾乎同步。歷經晚清、民國時期的科學小說創作、新中國建立后的新發展、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科普浪潮與21世紀的科幻熱潮,中國科幻逐步構建起自身的風格并樹立中國科幻形象,中國科幻研究也日益頻繁進入全球傳播的世界文學洪流中,以嶄新的方式走向世界。
從近五年的研究數據來看,科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科幻研究進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尤其在信息科技與生物科技不斷取得突破的情境下彰顯了從精英到大眾的全民想象狂歡。人工智能、ChatGPT、賽博格、基因編輯、元宇宙、智慧城市等新技術概念與技術成果不斷在社會層面與學術研究領域碰撞出火花,涵蓋學科面廣,思想辯論熱烈,進一步將科幻研究從大眾消費視野推入嚴肅的學術探索中,充分彰顯出科幻的洞察力、思想力與前瞻性。
以科幻映照現實,以現實推想未來,構建創作與研究雙車道的科幻現實模式
中國科幻作家有深切的現實關懷。科幻作家劉慈欣、韓松、王晉康等人立足中國社會文化語境開展了豐富的科技人文想象,陳楸帆、顧適等人的創作更呈現出其理論前瞻性與創作實驗性,將技術納入具象的社會現實想象,由此建構基于中國立場的技術人文世界。
陳楸帆與李開復合著的《AI未來進行時》是前沿技術思考與文學想象的交互融合。小說開啟人工智能專家與科幻作家的聯合創作,用技術推想未來,探索2042年的未來世界新變化。這本書也在回答陳楸帆提出的問題,即“我們是否能創造出既呼應當下又期待未來,既真實可信又狂野深刻的科幻作品,讓它擔負起如此重大的期待?”小說以10個故事全面展示了21世紀的AI技術及其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引領我們思考智能技術可能產生的潛在危機與問題。
與此同時,現實中的人工生命技術及其現實可能性進一步闖入人們的視野。元宇宙、ChatGPT成為這兩年科技界、社會界、人文社科的討論焦點,各大學術期刊紛紛創建體量超大的專題討論。人們迫切需要認識與理解ChatGPT的運行原理、內在機制及其對人類影響,許多論文從語言、技術、生產、消費、法律、哲學、產業政策、文學、文化等方面展開了密集的辨析與論述,這也進一步推動人們重新審視科幻文學對這一問題的表達,尤其在技術迅猛發展的未來,人類該如何自處。當梳理并勾勒科幻在這一問題中的思考時,會發現,這場“ChatGPT熱”本質上是基于科幻人工生命觀念的現實回應。
“人造人”代表了人類的古早猜想,既包含了“從哪里來”的哲學辯論,更指向“走向何方”的命運沉思。因此科幻作品很大體量都在創想新人類、后人類的世界。《弗蘭肯斯坦》中瘋狂科學家以人工制造的方式拼貼出一個怪物,開啟了“人造人”的科幻歷史。這一形象隨后蔓延在世界科幻創作的每個角落,并形成了世界經典形象如威爾斯《莫羅博士的島》中肉身拼貼的野獸、阿西莫夫《我,機器人》中的機器人,菲利普迪克《仿生人能夢見電子羊嗎?》中的仿生人以及21世紀以來石黑一雄創造的機器人克拉拉與克隆人凱西。尤其是以威爾·吉布森為代表的賽博朋克作品早就想象了肉身消弭、意識永生的后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生活與發展,人工智能“冬寂”、神經漫游者以及意識上載的南方人“泡利”留給我們震撼的背影。中國當代科幻同樣致力于探索人類的意識上載與數字永生,探討人工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不過,中國當代科幻作家并不將其看作是唯一途徑,而愿意將其作為多元中的一種,如雙翅目在《精神采樣》中呈現了三種人類精神存在形態,其中既包括可以傳遞、傳播和共享的人類精神內核,還包括人與機器共建的精神網絡,更涵蓋人與宇宙的共生。在這里無論是人類生命,還是人工生命,都走向一種新世界的共存與共建。
這一人工生命觀念新認知還經由科幻影視作品進一步激發人們設想未來人類形態與生活。《流浪地球2》就引發了人們對數字生命的充分想象。這既與以往的科幻影視如《人工智能》《機器人總動員》《黑客帝國》四部曲、《人工進化》等主題一脈相承,同時更表達了中國科幻作家的新嘗試。在此過程中,我們看到科幻作家正試圖建構他們的新圖譜。顧適在《嵌合體》中刻畫了一個可以流轉于人類、機器人、飛船程序且彰顯其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女科學家形象,即后人類主宰者形象。雙翅目的精神采樣,江波的機器人系列等,都在試圖糅合技術身體與人類意識,觀照新科技生產下的人工生命的存活方式,由此洞察科幻未來寄予當代的社會文化意義。
以開放的學科視野與交互的學科合作致力于新技術、新人文、新世界的探索
技術改變世界。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革新了物理世界與虛擬世界,并創建出連接兩者的虛擬-現實居間空間,我們因此需要重新認識這個存身立命的世界和社會。來源于科幻小說的“元宇宙”“賽博空間”與經濟、管理、智慧系統、傳播、法律、旅游、文學與文化等探討雜糅在一起,共同譜寫了當今科幻研究新篇章。元宇宙帶給人們的不只是活動自由,還產生了從物理世界到數字世界的權力重構與挑戰,引發人們重新定義主權國家的現實治理安全性等問題的思考。“元宇宙”想象也必然產生未來與未來話語權之爭,因此需要警惕元宇宙概念的無邊界擴張,深化對元宇宙所主張的數字世界構建的認識,洞察其背后的社會權力機制。
由此可見,以元宇宙的討論為例,既是現實世界的空間拓展,更是社會結構變化的基本平臺,它同時也產生出烏托邦建構的可能性與問題,它凸顯的不僅僅是現實世界向虛擬-現實世界的拓展,更要重視技術權力與現實權力在其中的角力。
科技城市作為科幻故事的發生場域,既表征為一種新技術身體現象學,更表達為一種新的生活與藝術的融合,形成“既是肉體所看,又并非所看,它是一種同時性的綜觀,包含元宇宙與各種豐富的生活形態的交織”,更成為思考人類與環境共處的聚焦點。顧適在自己的創作中建構了一系列奇異的未來之城,如《擇城》中的城市處于氣候變化之中,大暴雨的頻繁讓城市中的交通工具到城市結構都發生了改變;《母艦來到大海中央》等作品將城市建構在了海洋、火星等地,探討人類城市為適應各類環境、應對環境災難可能展現出的樣貌。王諾諾的《全數據時代》和《浮生一日》中關于城市的思考都指向一個人類更好的生活。科技城市與日常生活交織在一起奠定一種新的生活樣態和藝術樣態,既具有與日常生活的一致性,同時還形成多樣性與差異性,從而產生兩者的融合。
貫穿歷史、現在與未來,聯結東方與西方、文化與社會、地球與宇宙,創建中國科幻話語,建構中國科幻詩學體系
中國本土歷史與神話資源不斷被整合在科幻創想中,“絲綢朋克”“青銅朋克”概念融合在中國新科幻創作中,日益成為中國式科幻標簽。“絲綢朋克”這個概念起源于美國華裔作家劉宇昆,劉宇昆強調它是一種與東亞古代工程和工藝結合的技術美學。但顯然這個概念正在為中國科幻界吸納,并致力于以此挖掘與疏通中國的本土文化資源,蔓延并創造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科幻。金雪妮將劉宇昆的“絲綢朋克”看作是創建一種完全不同的宇宙敘事學,即一種嶄新的、世界性的寫作風格以擦除之前所建構的敘事邊界,并提供一種與現在的西方中心立場的現代性的不同視角。這一路徑或明或暗吸引并引導了一批新銳科幻作家。慕明在《宛轉環》借用了上古神話中的空間意識,如“息壤”“瓶隱子”的逸聞,還有明朝的土地政策,物理學意義上的時空概念,刻畫了一個明朝末年的新時空故事。她最終呈現的并不只是一個既有概念和符號拼貼的表面,而是在兩種語言體系中洞察問題的本質。因此作品在某種程度上,融合了不同時期的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語境中,對于時空問題的思考和成果。這樣具有內在結構復雜性的文本就像是一個自發生長的森林,講述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鑄夢》則構想春秋末年戰國初年社會處于巨變的時代,屈弗忌的形象融合了子貢的原型,鑄夢的原型故事之一是申公巫臣和夏姬的故事,將夢和記憶、歷史、文學、虛擬世界等不同敘事之間的東西關聯在一起。
“絲綢朋克”與中國科幻努力尋找自身視點講述獨屬于中國社會的科幻故事不謀而合。這一點還特別呈現在中國網絡科幻創作中。網絡科幻小說雜糅了科幻、奇幻、魔幻、玄幻、懸疑等元素。如遠瞳的《異常生物見聞錄》則將科幻與魔幻結合,講述關于獵魔人、海妖、異類等不同族類之間的斗爭。臥牛真人《修真四萬年》加入盤古和女媧等中國神話元素,從另類視角為讀者構建了一種世界觀奇特的科技修仙敘事模式。2023年成都世界科幻大會的設計也以“絲綢朋克”為視覺風格,以竹材、絲絹、蜀錦等傳統元素取材,打造集國風幻潮與摩登復古于一體的派對活動。
中國科幻話語也在興盛的科幻創作中日益明朗。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意識到在當代科幻百花齊放的情境中,科幻觀念與科幻理論建構的重要性。學者趙耀認為,當代中國科幻正在培鑄科學精神,進行生活經驗的真偽考辨,同時也在進行后人類重構,因此具有預警功能的科幻作品也產生了重心的轉移,即不再以科技為中心展望人類未來的生存際遇,而是以人類為中心探索未來科技的正負意義,從而產生出真實的破碎、身體的悖論與自由的變異。從中國科幻小說的新創造出發,發掘其中的賽博格特性,中國科幻以賽博格敘事建構賽博格話語,以此呈現整體性思維對人與世界、人與宇宙關系的重構。這些都表明,中國科幻以其自身表現特色正在構建中國想象與中國話語,也正為更多的人們所熟知與接受。
總體而言,中國當代科幻獲益于國家“科教興國”戰略布局,當代生物科技與信息科技的迅猛發展,以樂觀昂揚精神致力于未來世界創想,引導了全民科技想象熱潮,彰顯出科幻文化自信與話語創新。科幻作家整合本土歷史資源與神話仙話傳統觀念,以自己的方式想象世界新形態,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科幻文化正以開放的胸懷、多元的表達構畫中國特色的科幻新圖景,還以其全球傳播與普遍認同夯實世界文學體系。中國科幻文化的新時代已經到來!
(作者系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