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坤長篇小說《神圣婚姻》新書發布會在北京召開
《神圣婚姻》是魯迅文學獎、“五個一工程”優秀長篇小說獎獲得者徐坤最新長篇小說,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2023年1月10日晚,人民文學出版社隆重舉辦了著名作家徐坤的最新長篇小說《神圣婚姻》的新書發布會。發布會以“新時代北京故事”為主題,邀請了評論家、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評論家、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何向陽,評論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楊慶祥,評論家、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作家、《當代》雜志副主編石一楓以及評論家、北京大學副教授叢治辰與徐坤一起暢談小說《神圣婚姻》在創作上的探索與創新。
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巖,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作為出版方代表為本次新書發布活動致辭。
中國出版集團總經理李巖在致辭中表示:徐坤是成名已久的作家。當她還是一名年輕學者時的時候,一系列中短篇小說就以鮮明的“徐坤風格”贏得文壇的高度關注,贏得文學大家王蒙先生的高度贊譽。此后,她的長篇小說更是一次次帶給文壇驚喜。暌違十年后,徐坤為讀者捧出《神圣婚姻》這一部直面新時期現場的長篇力作。徐坤不僅在文學創作上一貫保持著很高的水準,而且在角色的轉換中不斷挑戰和完善自己。《神圣婚姻》是徐坤多年沉淀后的歸來之作,是人生抵達另一境界后的爆發之作,是直面新時代現場、飽含豐富生活經驗而又鉛華洗凈的高度凝練之作。
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在發言中表示,敢于站在時代風口浪尖上,跟時代貼身肉搏的作家沒有幾個,女作家更為少見,徐坤算是其中一位。《神圣婚姻》具有鮮活的時代感、敘事風格簡潔、表達了新時代的正能量,既對豐富的生活進行了極具場景化的表現,又對紛繁的變革進行了高度提煉。
《神圣婚姻》是徐坤暌違十年的歸來之作,這是一部直面新時代現場的長篇小說。徐坤以宏闊的視野、銳利的筆觸,直接進入新時代歷經劇變、紛繁復雜的現場,直面海歸青年、來京的“外鄉人”、城市高知、掛職干部等從“不適應”到“適應”的過程,寫出時代價值觀念中變革的人生和不變的真諦。切身的體驗、錐心的刺痛以及最終的緩解、寬容,讓小說既在展現徐坤既有的戲謔、反諷等獨特文風,又賦予小說足夠的深情,人物形象刻畫有力,故事感人至深。
一部有速度,有聲口,有眾生相,有態度的作品
李敬澤
我為徐坤感到高興,作為小說家的徐坤已經十年沒有拿出大作品,暌違十年,交出《神圣婚姻》這樣一份答卷。別人是十年磨一劍,徐坤是十年經營了一出“神圣婚姻”。
這部小說是一部“有速度”的作品。作為讀者,在當下長篇小說的閱讀經驗中,我很少有這種暢快、爽利的閱讀感受。這個小說確實很有意思,它屬于徐坤一貫的風格,但在長篇小說中,這卻是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風格。小說的快和慢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當下的小說做到“有速度”很不容易,這個速度包括小說寫作的技術,也包括對我們時代知覺結構的對應和把握。所謂速度當然也不是一味的快,而是快中有慢,但慢也是快。這部小說能夠一直牽引著你追下去,一直跟著它跑,一直跟著它飛,這是不容易也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作為一個讀者,我希望這樣有速度的長篇小說能多一些。
第二,這部小說是有“聲口”的。我們能夠強烈感受到,敘述的聲音非常有個性、有魅力,它是一場文學的脫口秀,這個聲音能夠召喚我們跟它走。其次,小說人物也都有各自的聲音,人物的神情、勁兒和精氣神都在聲音里,這很不容易。
第三,這個小說含有這個時代的眾生相。從理論的高度上講,它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但從小說的藝術品性來看,好的小說終究是要從中見出人間,見出人群。有了人間和人群,才能見出這個社會、見出這個時代。前兩天,在閱讀的間隙,我站在窗口看外面的大街。我想,大街上這些來來往往的人,可能都是從徐坤這個小說里走出來的。也就是說,小說和這個時代、它和此時此刻人們的生活、它和這個人間有一個開放性的、對話的關系。
最后一點,回到小說的名字“神圣婚姻”。閱讀的時候,我想起在《西游記》里,西天取經是在求神圣,但是取經的路上一定需要降妖除怪。就這個小說而言,也是在俗世中,在人間,在這個時代復雜的選擇中,多元的各種價值的沖突中去求神圣。所以“神圣”不是懸在天上的東西,而是每個人在生活中降妖打怪,既打外面的怪,也打自己內心的怪。這本身就是修行,然后獲得一份屬于自己的神圣和善好。對我們此時此刻的時代,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人心,各種各樣的選擇和疑難,“神圣”是一種態度和方法。
最后,我為徐坤高興,也為我們現在如此豐富、多彩、不斷涌現的小說作品中,出現了這么一部有特點、有速度、有聲口、有眾生相、有俗世也有神圣的一部作品感到高興。
新時代話本小說,見一個活潑潑、真性情的徐坤
何向陽
祝賀徐坤,也祝賀人民文學出版社。《神圣婚姻》是中國作家協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第二批入選作品,同時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度二十大好書中,《神圣婚姻》也榜上有名,可喜可賀。
我還記得徐坤上一部《八月狂想曲》,雖說都是現實題材,《神圣婚姻》和《八月狂想曲》風格不同。《八月狂想曲》是主題創作的作品,寫2008年北京奧運會,用筆相對比較肅穆,緊實,不夠放開。這部《神圣婚姻》似乎又回到《八月狂想曲》之前的徐坤,寫得非常放松、機智、靈活,行文上張弛有度,反諷和抒情并舉,是一個活潑潑性情的徐坤。
這部作品虛實相間的跨文體的風格,凸顯了一種民間語文的特色。徐坤引用了很多文本,比如王蒙《青春萬歲》結尾,《記念劉和珍君》的引文,王菲《匆匆那年》歌詞,二人轉《探情緣》,王爾德的詩句等等,這些都和小說人物的心境和環境非常疊合。
這里有民間語文的部分,有歌詞、二人轉,這種引用都不是突兀的,她用了一種彼時彼刻不同人物、不同心境、不同環境,情感的失落,進行一種對接。它也有實的一面,包括毛榛的檢討書和給單位的信這些公文,這也是徐坤馳騁才華、化用平時工作經驗的體現。我們看這部書的時候不要忽略這一點,這本小說為研究時代、研究現實、研究人文,研究具有時代現場感的語言提供素材,傳遞方法。
第二是一種眾聲喧嘩的駁雜性。這本小說并非是自言自語、自行其是、一意孤行的文本,它在非常駁雜的時代和豐富的生活當中,通過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感受,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日常生活與婚姻,呈現時代,并且與時代進行對話。
最后,徐坤的語言風格也有簡約、直接、干脆、利落的特點,節奏感非常強,她大筆揮揮,起落非常干脆,語言有種斧子砍出來的感覺。這種對語言的掌控非常考驗一個作家,當然徐坤經受住了這樣的考驗。她一貫的真性情也在這部書中落筆有致。
在加速度中尋找生活的“恒價物”
楊慶祥
我打開這本書看到第一行字是“多年以后她想起2016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我又看到第二章寫程田田在潘家園坐地鐵,當時男朋友拒絕她,她萬念俱灰,就像行尸走肉一樣。我想起大概2016年坐四號線,對面站了一個女生,突然這個女生開始不停地哭。我不知道這個女生為什么難過,也不知道她為什么哭,但是當時我特別想上去抱她一下。很多人在北京地鐵街頭都碰到過這樣的故事,這是我一段時間里讀到的離我日常生活最近的一部作品,包括買房子、假結婚,都是跟我們每個普通人生活非常貼近的,從我們的生活里面長出來的故事。
這部小說是一部當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圖鑒,是從2016年到冬奧會之間,離我們生活時間最近的一部中國當代城市生活圖鑒,每一個關心我們自己生活的人都值得讀一讀這本書。
第二,這部作品有一種非常快的加速度,不僅僅是小說敘述的加速度,也有對我們這個時代節奏的精準的把握。從工業革命以來,整個社會節奏變得特別快,但是在中國我們感受到這種加速度的時間還比較短。從八十年代末開始,人們明顯感覺到時間在加快,因為科學、技術、物質文明、生活方式在加快,到今天是越來越快。這樣一個加速度的社會結構被徐坤的小說敏銳捕捉,而且反映到小說的結構和敘述中。在這樣的加速度的節奏里面,一個普通人應該怎么生活?在小說中,顧薇薇說婚姻和愛情都靠不住,你要尋找一個恒價物,來進行固定,來進行交換。這個東西是什么?是徐坤這個小說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用變化來適應變化,不能一成不變,每一個人都在變化,每一個人都在尋找自己跟生活對話的方式。這個恒價物不是房子,也不是金錢,而是不變的那些人性的善,自我實現的理想主義。這個小說最終給我們提供一個特別有意義的,在我們這個加速時代反加速的恒價物,這也是徐坤這篇小說的貢獻。
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小說講法
張莉
首先,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徐坤神采飛揚的敘事態度。為什么我覺得這部小說好看?就在于她講得津津有味。徐坤真正介入了我們這個時代生活的敘述節奏,跟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感受到的速度同頻共振。時代在變化,讀者的閱讀習慣在發生變化,作為作家你感應到沒有?很多作家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某種意義上,九十年代那個寫《廚房》《狗日的足球》的徐坤老師再次回來,告訴我們這個時代的長篇小說應該有新的元素、新的敘述、新的講法,這是特別重要的。
第二,我喜歡小說里面的這些人物,徐坤老師的女性人物都是英姿颯爽的。毛榛、于鳳仙、程田田、顧薇薇都是特別有魅力的女性角色,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展現我們這個時代女性獨特的氣質。我們所說的新女性形象不是一定受過高等教育,于鳳仙、樊梨花是俗稱的“中年大媽”,但是同樣充滿智慧和魅力,和我們刻板化的中年大媽形象很不一樣。判定一個長篇小說的獨創性,就看它是否塑造了一批新人形象。這個小說中,田田去支教,重新開始理解人生,從失敗的戀愛中走出來,包括薩志山從壓抑的、毫無成就感的生活中逃離出來,這都是新的人物命運的講法。
第三,關于“神圣婚姻”。在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不再信任婚姻,而且很多人選擇不婚,但《神圣婚姻》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即使在婚姻中有欺騙、有困擾,人其實是有所相信的,在沖撞里能得到成長的。小說在和我們的時代進行一次對話,但也有它不隨大流、不從俗的一面。比如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關系,她也寫到婚姻中強勢的女性顧薇薇和沉默弱勢的丈夫薩志山。女性作家寫女性文學,難道不應該無條件力贊一個女性嗎?但徐坤提供非常重要的一個切入點,在婚姻中要相互尊重,一個女性在婚姻中強勢就是女性主義嗎?這些問題都體現婚姻的復雜性和讓我們重新理解婚姻和情感的維度。
這個世界變得很快,但是有一種東西沒有變,《神圣婚姻》告訴你什么東西沒有變,其實某種程度上,它讓我們再次重新相信情感和婚姻的重要性。
神圣婚姻,是個人與時代的結盟
叢治辰
初看《神圣婚姻》的標題,以為是婚姻日常生活里的雞毛蒜皮、雞零狗碎,但是看完以后感覺大不一樣,這部小說確實讀來有一種爽利感,跟徐坤老師敘述的藝術當然有莫大的關系,但跟她處理婚姻這個主題的思考方式有更大的關系。
在年輕人的想象當中,婚姻應該跟愛情緊密聯系在一起。但是這部小說沒有在這個意義上講婚姻,說來說去都是為了房子,推動小說的危機也是因為房子。婚姻不僅僅是愛情,牽扯的問題非常復雜,小說講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道理:婚姻不是兩個人之間的關系,而是兩個家庭之間的關系,背后牽扯最痛切的就是財產,房子。今時今日的婚姻不僅僅是感情,還是法律、是經濟、是一個社會問題,徐坤把婚姻放在社會結構當中寫,沒有寫多少婚姻生活的細節,卻把婚姻的本質點得非常清楚。
另外,徐坤并不是完全在馬克思的意義上強調婚姻的社會屬性,她也特別強調婚姻的情感屬性。在小說中,假離婚最后假戲真做,不僅是因為經濟和社會原因,更是因為情感的破裂。同時,婚姻的再組合也是因為情感。于鳳仙從東北真離婚回到北京之后,和炮三兒的見面處理得很生動,她本來想利用,想依靠,可是當炮三兒表現出一種仁義,在那個脆弱的時刻,這個女人被打動了,愛情產生了,和愛情有關的婚姻在這個時候夯實了,后面無論經濟社會發生什么變化,他倆的假結婚一定弄假成真。
小說有一個主軸,一開始程田田感情破裂,結尾重新找到愛情,盡管并不顯眼,但這是非常精致的首尾呼應。一個貫穿全書的主線:年輕人在今天如何尋找到自己的愛情?最初程田田過于依賴父母,依賴男朋友,失戀之后,她通過接觸到大地,去支教,到基層,跟鄉村振興和扶貧的故事也結合在一起,她和潘高峰在一年時間里為一個村子建立5G基站,在這個基礎上兩個人產生了愛情。真正愛情的基礎是共同的事業。徐坤也寫出婚姻中真正的尊重:尊重伴侶的志向,尊重他實現自己的才華。這個小說里的男人、女人,都是因為有事業才實現了人格的完善,散發出魅力。
在這個意義上,這本小說超出了抽象意義上的婚姻,兩個完全不相同的人走在一起要締結一種盟約,共同向一個事業奮進是婚姻,個人和社會、個人和研究所、個人和時代的聯姻與結盟也是婚姻,這才是《神圣婚姻》的神圣所在。
面向沒有標準答案的寫作
石一楓
我還是說小說的結構,小說的結構必須跟作品的主題有契合關系。我以前看《子夜》第一章,跟著吳蓀甫移步換景,在短短一章,吳蓀甫處理了太多事。我覺得這個就是小說結構體現的城市節奏。
看《神圣婚姻》的結構,我有一個新發現。九十年代的時候,以《白鹿原》為代表的家族小說很火。假如說長篇小說是樹的形狀,比如根長出樹干,樹干分杈,分杈再分杈,一直分到杈像網一樣大。家族史或者說古典的傳統中國小說的寫作,是以血緣為基礎分杈,但是《神圣婚姻》,從程田田引出毛榛、再從毛榛引出研究所各色人等,研究所的孔令健及其丈母娘家;從孫子洋引出孫家,以及母親于鳳仙和北京坐地戶炮三兒的情感線索。她的分杈不是血緣關系,而是沒有固定邏輯的,這種人物關系的“分杈”是改革開放后,在新的經濟關系下,在城市的社會分工體系中才能孕育的。
第二,我還是想說寫作的勇氣或者寫作的態度。什么考試最難?沒有標準答案的考試。我特別佩服徐坤,她這么多年都寫沒有標準答案的東西,《廚房》《狗日的足球》《愛你兩周半》,沒有一部是有標準答案的。有一種小說是有標準答案的小說,有前人趟過的路,有前人做過的卷子,再復述一遍,沒有一點思想性、原創性,就能形成一個精致的小說,這對職業作家來說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職業作家最難做到的就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寫作。徐坤寫的都是第一次出現在文學現場上的題材,她不論寫非典疫情、北京奧運,還是神圣婚姻,都是最新的、沒有標準答案的挑戰,這種寫作勇氣十分令人尊敬。
另外我想說說這個小說的結尾,這個結尾在我看來,結尾的昂揚感有點《青春萬歲》的感覺。《神圣婚姻》里的青春萬歲,程田田、毛榛、老孔,包括死去的薩志山,不論青年人還是中年人,大家都再次迎來青春。我們今天寫長篇小說寫出點悲是容易的,但是昂揚是難的,所以我覺得這個仍然是獨特的長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