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懷臻:要保持作家的文學意識
中國作協邀請劇作家“回家”,是對劇作家文學意識的喚醒。1989年,全國首屆“南京小劇場戲劇節”舉辦時,陳白塵先生在會議上發問,編劇這個職業是什么時候出現的?以前都叫作者、作家、劇作家。當編劇成為一種“手藝”,創作就不是從生活中感悟而來的了。那一次發問對我影響很大,不能因為戲劇需要高度的技巧性,我們就開始把自己變為“匠人”,我們要保持作家的文學意識,所以今天的會是一個轉折。縱觀中國古代文學史,戲曲作家在元明清三朝的成就代表著當時中國文學的高峰。隨著白話文小說、詩歌的興起,戲曲文學落后了,它已經不再如元雜劇和明清傳奇那樣關注時代、關注人性了,戲曲作家逐漸成為替名角兒打本子的工匠。劇作家在現當代文學史中也漸漸消失了身影。回到作協,回歸文學,也意味著當代劇作家尤其是戲曲作家重新致敬中國古典戲曲文學的傳統,重新感悟時代的精神和更加真誠地重視民眾的心聲。
(代表作品:戲曲《金龍與蜉蝣》《典妻》、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