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作家朋友,歡迎回家丨我們以文學名義,向您致敬!
    來源:中國作家網 | 許瑩  2023年04月21日07:59

    “劇作家”——一個值得尊重又令人敬仰的稱謂,一群長于用故事傳遞思想、表達情感、洞察人性的人。

    4月的北京,草木競發、生機勃勃。承載著中國百余年文學發展史的中國現代文學館,迎來了31位戲劇影視領域的知名劇作家。他們雖然耕耘在不同的藝術領域,但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也都在持續不斷地艱辛付出中,用智慧、才華、心血創作出一部又一部廣為人知、廣獲贊譽的精品力作,創造了戲劇影視領域的一個又一個高光時刻。

    4月19日上午,“作家朋友,歡迎回家——中國作家協會劇作家活動日”在北京舉行。歡迎儀式上,中國作協以文學特有的方式,邀請劇作家朋友“相聚相敘”,共享“文學一家人”的溫暖與真情。

    “認認家門、聊聊家常、敘敘親情”

    進入中國現代文學館B座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擺放在兩側的31位劇作家的個人照片。或許很多人對他們的面孔還有些陌生,但一定能從照片下方的介紹中,找到令每個人共情共鳴,甚至難以忘懷的作品。回到“家”的劇作家們紛紛駐足,在自己的照片上簽下姓名,為這一天的文學活動留下美好的記憶。

    “今天,我們邀請劇作家朋友來到中國作家協會,認認家門、聊聊家常、敘敘親情,探討文學與劇作的血脈關系,商議文學與劇作的共榮共生,是一件非常美好、非常有意義的事。”歡迎儀式上,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向參加此次活動的劇作家朋友表示最誠摯的歡迎。

    劉和平作為劇作家代表發言。他借左宗棠被賜“同進士出身”的故事,生動闡明了這次活動的現實意義:“我們就是要向全社會告知,編劇也是作家。在傳統認知中,劇本很少被納入到文學這一范疇中去。但是戲曲早于小說,莎士比亞更是憑借其劇作受到世人崇敬。今天,許多影視海報上,編劇的名字印得很小,或者根本找不到。今天的活動是通過為編劇正名,強調文學性對文藝創作的重要作用。”

    劇作家武丹丹早早就來到了歡迎儀式現場。“劇本劇本,一劇之本。作為一個長年奮戰在戲劇文本編輯崗位的戲劇編輯,我對文學充滿渴望,更渴望著我們的劇作家能彰顯文學的精神、高揚文學的旗幟、秉持文學的尊嚴。”她說,自己非常感動中國作協能夠舉辦劇作家活動日,活動的每一個細節都讓她感受到作協的用心和用情。“文學是有溫度的、有感情的,文學會氤氳我們的生命,會照亮我們的靈魂。”

    劇作家陳懷國坦言,自己是第一次參加這樣大規模的劇作家座談會。“今天見到了很多老朋友和新朋友,尤其是見到許多優秀劇作的作者前輩。這次活動不僅僅是回家,同時也搭建了難得的平臺,把平時不常見的同行朋友們聚到一起更好地交流、溝通,希望以后能讓大家常回家看看。”

    過去三年,劇作家王小槍很少外出參加活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寫作, “劇作家活動日”讓他感到既溫暖又新鮮。在他看來,編劇分兩類:一類是把劇本寫成像說明書一樣,導演照著拍就好;還有一類是像英格瑪·伯格曼一樣的編劇,讀者一看上去不覺得是劇本,而是更像小說。王小槍認為,自己的創作更偏向后者,“劇本創作中適當增加一些文學性,有利于導演和演員更好地把握情緒、理解人物。”

    “感受到一種期待已久的寫作者的身份認可”

    “您以優秀劇作,點亮萬家燈火。我們以文學名義,向您致敬!”在專門為31位劇作家創制的入會紀念牌上,鐫刻著這樣溫暖的字句,同時,紀念牌上刻有截至當天他們成為中國作協會員的天數。

    朱秀海是此次活動中加入中國作協時間最久的劇作家,“今天是我成為中國作協會員的第14535天。”朱秀海說,“當年,我入會時還很年輕,才29歲,憑借《河那邊升起一顆星》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個全國獎項——第二屆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他回憶到,自己在1983年3月得獎后,中國作協工作人員寄給他一封信,說有人推薦其入會,并讓他找兩位作協會員在報名表上簽字后寄來。“從入會到現在,中國作協對我的幫助很大,是中國作協給予我堅持從事文學事業的信心與勇氣。”

    劇作家陳宇加入作協已有12年,之前他覺得自己是影視從業者,今天回到中國作協,感到自己終于匯入了中國文學大的脈絡之中,從支流匯入了主干,從此身后有著更為豐厚的土壤來滋養創作。

    劇作家武亞軍加入作協已有3963天,接到紀念牌的一刻他感慨良多:“參加這樣的活動還是第一次,能夠同前輩、同行聚在一起,共同長敘,我感到很溫暖。這也是一份責任,入會時間越長,意味著我們要發揮更大作用,創作出更多優秀文藝作品,把時代精神弘揚出去。”

    頒發入會紀念牌環節現場,記者留意到,“247”是劇作家們入會時間的“大多數”。除劉和平外,2022年新加入中國作協的還有高滿堂、龍平平、王勇、賈樟柯、毓鉞、曹保平、徐浩峰、束煥、張冀、李媛、唐堯、董潤年、袁子彈等13人。

    劇作家毓鉞接過紀念牌時有一種游子歸來的感覺。“過去劇作家長期是離散在作家隊伍之外的。當然,稱謂這種符號的東西不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無論哪種門類和形式,我們承擔的責任和要求是一樣的,應當堅持一種文學的品格。劇作家的工作涉及很多行業,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不斷向文學的高峰邁進。”

    劇作家唐堯告訴記者,來到中國現代文學館,熟悉和溫暖充滿內心。“作為一名編劇,長期陷于創作的孤苦中是常態。當我接受紀念牌的那一刻,感受到一種期待已久的寫作者的身份認可。”對于文學與劇作的關系,唐堯認為,文學為劇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來源,而劇作則把文學的魅力呈現得更為生動、豐滿。此外,文學與劇作的關系還表現在它們對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貢獻。在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藝傳統中,文學與劇作總是緊密相連。它們共同塑造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風貌,使人們更好地理解、欣賞和傳承自己的民族文化。”

    “唯一的使命就是寫出更優秀的作品,回饋讀者和觀眾”

    歡迎儀式后,大家移步中國現代文學館庭院。院內散落著13尊中國現代作家雕塑,劇作家們依次走到塑像前,向文學前輩們致敬,表達由衷的敬意。隨后,大家進入中國現代文學館展廳,先后參觀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展、現代作家書房展等常設展覽。

    劇作家海飛談到,十余年來,他一直從事小說和劇本兩種文體的創作,這次以劇作家身份參加活動,參觀中國現代文學館,瞻仰前輩作家的作品、手稿陳列,他感受到一種身份的認同,感受到了活動的儀式感與莊重感,以及優秀作品的引領與激勵作用,感受到了中國作協對會員的重視、團結、引領、服務。在他看來,“作為劇作家,唯一的使命就是寫出更優秀的作品,回饋讀者和觀眾。”

    劇作家賈秀琰在參觀時被前輩們的手稿所深深吸引。“俊秀的字體,一字一句精雕細琢、惜墨如金,僅僅是閱讀這些文字,很多人物造型和場景設計便躍然而出,每一個情節,每一堂布景,每一件道具都在推動著主題思想、人物性格和故事發展逐漸深入。”賈秀琰說,如今我們雖然都在用電腦寫劇本,但依然應像前輩劇作家那樣,讓電影劇本回到文學化的藝術表達之中,帶著精益求精的創作精神,寫出經典臺詞、塑造經典人物、構建經典劇情。

    攝影:王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