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馬伯庸與湘大學子分享“歷史中的大與小”
4月11日下午,湘潭大學學生中心報告廳內座無虛席,歷史小說作家馬伯庸作了題為“歷史中的大與小”主題分享會。
馬伯庸是人民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茅盾新人獎得主,著有《長安十二時辰》《風起隴西》《大醫》《古董局中局》等。
主題分享會上,馬伯庸聚焦歷史微觀細節,以小人物揭開大的歷史帷幕。他通過敦煌壁畫和《蘭亭集序》草稿中的生活細節、唐三藏的孝思親恩、南陽漢畫像中看古代家庭生活、中國最早實物家書看戰爭中的小人物、宮廷記錄中的南越王與故鄉的棗樹、嵇康壁畫看歷史中的細節等,引領聽眾跨越千年,走進歷史深處的細節,與古人的內心同頻共振,將小人物的細膩情思娓娓道來。
“正是普通百姓的愿景匯聚成大歷史的潮流,驅動著時代的風云變幻。” 馬伯庸深入古代勞動人民的精神世界,由石磚刻字,推演到歷史的波瀾壯闊,強調要始終堅持人民史觀,以普通人的視角,通過人性的方式去理解和闡釋歷史。
“古代沒有涂改帶,也沒有刪除鍵,寫了錯字,就只能憤怒地涂黑了。” 馬伯庸幽默地分享了古人抄寫《蘭亭集序》時的內心活動。馬伯庸認為,一直以來自己致力于呈現給讀者鮮活的歷史中的“小人物”的故事,給讀者帶來全新的思考與領悟。馬伯庸的演講娓娓道來,內容干貨滿滿,語言幽默詼諧,現場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和歡笑。
此次簽售的新書《長安的荔枝》是馬伯庸“見微”系列歷史短小說和口碑代表作,馬伯庸參考古今歷史學家的研究,用充滿想象力的細節描摹真實的情況,還原用唐代的技術條件實現“千里送荔枝”這個古代物流的奇跡,讓讀者看到小人物的亂世生存之道,感受事在人為的熱血奮斗。
對話環節,在場學子就讀書和寫作積極提問,馬伯庸對“如何獲取新穎而鮮活的歷史素材”“如何看待筆下的小人物”等問題作了分析和解讀。
“馬伯庸老師的分享很有意思,他把對歷史的熟稔與現實關懷結合在一起,使得文字直擊人的內心,寫的是古人,卻經常看到的是自己。”文學與新聞學院2022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張小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