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舞劇越“熱”,越需要潛心創作
    來源:人民日報 |  許 銳   2023年04月04日07:56
    關鍵詞:舞劇

    近兩年,舞劇演出市場呈現蓬勃態勢,舞劇節目連續兩年登上春晚舞臺,經典作品演出一票難求,“舞劇熱”成為一種現象。

    “舞劇熱”有兩重原因:一是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文化傳播方式深刻改變,影像傳播更為普遍,給舞蹈這種視覺藝術帶來變革性力量;二是中國舞劇經過長時間積累,藝術創作進入厚積薄發的階段。

    舞劇是用舞蹈來講故事。舞蹈敘事的獨特魅力在于用身體語言直觀地傳遞情感體驗。在世界范圍內,中國舞劇是一種獨特的樣式,在長期發展中,逐漸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越來越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范。

    年輕一代的舞劇編導,正在形成他們自己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既區別于芭蕾舞劇的傳統,也有別于西方現代舞的樣式,蘊含中國獨特的敘事性、情感性,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審美。從舞蹈實踐和研究本體的角度來看,經過長期積累,在舞蹈語匯編排、創作風格、研究水平、演員訓練的專業程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發展,為舞劇繁榮提供了堅實基礎。

    過去一段時間,舞劇創作存在模式化的問題,而得到觀眾和市場認可的現象級作品,恰恰在類型、樣式、風格上都有所創新。比如,《永不消逝的電波》是紅色題材,舞臺呈現方式借鑒了影視化蒙太奇手法,烘托緊張氣氛;《只此青綠》講究樣式的精美,創新古典舞語匯;同樣是歷史文物題材的《五星出東方》戲劇性更強,從一件出土文物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亦莊亦諧表達宏大主題。

    觀眾也會影響創作者。中國觀眾特別在意敘事性和情感性,觀眾走進劇場,往往期待的先是看懂,然后是被感動。《踏歌》《相和歌》等廣為流傳的經典舞蹈中,蘊含著中國人獨特的哲學理念和審美韻味,比如天人合一、以文化人。此外,視覺傳播的普及,也使觀眾對舞臺的視覺呈現更為敏感。除了舞蹈本身,音樂、舞美、燈光、服裝、造型、化裝等,都是重要的綜合性敘事手段。

    近年來,優秀傳統文化題材舞劇涌現,如何用舞劇講好中國故事,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還需要繼續探索。轉化意味著既要延續傳統,還要被今人接受。藝術家的創作就像一個連接點,同時通往過去和今天。談到創新,我們會經常提及跨界,跨界意味著不要被自己的領域所束縛,但同時創作者也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原點在哪里。

    衡量一個藝術門類的成就,歸根到底還要看能否創作出真正被觀眾認可的作品。舞劇越“熱”,越需要潛心創作,需要實事求是,不能盲目跟風。優秀的作品一定具備扎實的藝術功底,創作者要走心、用心,把才華、心血傾注到作品上。

    (作者為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教授,本報記者智春麗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