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徐魯《愛比天空更遼闊——馬旭的故事》:長空有夢,大愛無疆
    來源:文藝報 | 高 方  2023年03月23日16:03

    馬 旭

    說起馬旭未必所有人都有印象,但說起2018年感動中國頒獎禮上那位身著中國空軍迷彩服、將畢生積蓄千萬元捐獻給家鄉的身材瘦小的老奶奶,恐怕許多人的記憶都會在瞬間被喚醒。徐魯的新著《愛比天空更遼闊——馬旭的故事》以娓娓道來的方式,讓人從文字中感受到這位共和國老兵小小的身軀里蘊藏的長情大愛。

    馬旭,1933年出生于黑龍江省木蘭縣,從小跟隨曾經做過清朝御醫的姥爺學習中醫知識,14歲成為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從抗美援朝戰場歸來,又主動深造成為一名優秀的外科醫生。因為懷揣“強軍”夢,空降兵部隊新組建時,馬旭克服重重困難,毅然從零開始艱苦訓練,成為共和國第一批跳傘女兵的一員。晚年,馬旭將自己省吃儉用得來的畢生積蓄千萬元捐獻給自己的家鄉木蘭縣。正如感動中國頒獎詞所說:“少小離家,鄉音無改。曾經勇冠巾幗,如今再讓世人驚嘆。以點滴積蓄匯成大河,灌溉一世的鄉愁。你畢生節儉,只為一次奢侈。耐得清貧,守得心靈的高貴。”

    在徐魯的筆下,馬旭的一生如絢麗的畫卷徐徐展開——幼小時,她不畏艱險上山采藥,10歲就不顧個人安危隨姥爺上山為抗聯治傷;解放戰爭中,她是身背醫藥箱的衛生員,也是手拿步槍的戰斗員;抗美援朝戰爭中,她是救死扶傷的醫務工作者,也是用歌聲為戰士帶來安慰的“戰地小百靈”,并以此吸引了后來相守一生的愛人顏學庸;在武漢陸軍總醫院工作時,她因為出色的業務能力被“點名”為開國將軍實施手術;為了自己熱愛的跳傘事業,她主動放棄了生育,并創造了三項中國之最——傘齡最長的女兵、跳傘次數最多的女兵、實施空降年齡最大的女兵;51歲后,因為年齡原因不再被批準執行跳傘任務,出于對空降兵戰友身體安全的考慮,她又拉著丈夫顏學庸成了發明家,取得了從早期的充氣護踝到后來的單兵高原供氧背心等一項又一項專利。他們先后獲得了愛迪生國際金獎、紫荊花國際金獎等重要獎項,有些發明至今還在部隊使用,馬旭也有了“軍中居里夫人”的美譽。

    徐魯用他錯落有致的筆墨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立體的、多才多藝的馬旭,也使得這部書具有了獨特魅力,它是傳記文學,是先進人物的英雄事跡,也是可以傳遞給下一代的精神火炬。

    身為鼓書藝人的母親用《楊門女將》《花木蘭》《岳飛傳》等作品,早早地在馬旭的心中扎下愛國愛家的根須。姥爺冒著生命危險為抗聯部隊送醫送藥送糧的舉動,讓馬旭明白了什么是民族大義。以小楊哥哥為代表的抗聯戰士的言傳身教,讓小馬旭對共產黨領導的隊伍有了清晰而樸素的認識。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鋪墊,東北解放之初的1947年,年僅14歲的馬旭就決然地參軍入伍,直到1976年才有機會重返故鄉并為親人重修墓地。馬旭請工匠在父母的墓碑上刻下了“為人類貢獻一切,為革命萬古長青”的碑文,她自己也用一生書寫了對黨和人民誠摯的熱愛。

    馬旭的成長史中從未少過家庭與親子的教育和陪伴,只不過她讀的更多是“無字之書”。母親用慷慨激越的大鼓書啟蒙了她的家國意識,祖父則帶她進山采藥,認識自然。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御醫不但帶她走進醫學世界,也讓她了解故鄉的物產,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不知不覺接受環保意識的同時,東北地方民俗文化也悄然走進馬旭的內心,讓她在數十年遠離故鄉的日子里也從未忘記這片美好的黑土地。

    解放戰爭時期衛生連的教導員大姐,一直被馬旭視為自己的人生導師和革命的引路人。教導員大姐曾在蘇聯學習過,為馬旭講過不少蘇聯紅軍的故事,也介紹過包括《右臂》在內的很多蘇聯文學作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鐵流》《青年近衛軍》等作品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走進了馬旭的閱讀世界,保爾·柯察金等英雄也成了她人生中的榜樣。

    馬旭是第一批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的志愿軍戰士,電影《上甘嶺》中和受傷戰士們一起高唱《我的祖國》的那位堅毅而美麗的衛生員王蘭的原型吳炯、為黃繼光整理遺容的衛生員王清珍都是馬旭的戰友。馬旭自己則在前線為“抗美援朝五大烈士”之一的孫占元無數次包扎傷口,甚至險些“光榮犧牲”在朝鮮。經歷了三年多血與火的洗禮和生與死的考驗,21歲的馬旭在1954年初回國時,榮獲了一枚金燦燦的抗美援朝紀念章、一枚保衛和平紀念章和一枚朝鮮政府頒發的三等功勛獎章。后來,她也出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典的“致敬方陣”中。

    《愛比天空更遼闊——馬旭的故事》這本書是黑龍江省精品圖書出版工程資助出版讀物,作者徐魯在書寫內容、節奏把握、思想傳遞上的心得與技巧,使得這本書在適合全年齡段閱讀的同時尤其適合親子閱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兼具故事性、歷史性和科普性。前兩者無需贅述,科普性則是指作者藉由馬旭的經歷,不疾不徐地為我們進行了關于飛行、降落傘、跳傘等相關知識介紹。從寫作技法上看,這“三性”均通過“套疊式”敘事得以實現。寫小馬旭上山為抗聯戰士送醫送藥時,嵌入了趙尚志和楊靖宇的故事;寫馬旭在朝鮮戰場上的表現時,嵌入了上甘嶺戰役、黃繼光、孫占元等戰斗英雄的故事、魏巍的名作《誰是最可愛的人》和許多驚險的戰斗場景;寫馬旭“藍天夢”的時候,嵌入了航空英雄杜鳳瑞的故事和話劇《女飛行員》,并以諾曼底登陸為例介紹了空降兵在軍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那些關于祖逖、南丁格爾、蓋達爾、古麗雅、卓婭和舒拉的故事,無不以“套疊”的方式出現,在豐富本書的內容的同時也讓馬旭的成長有了真切而明晰的路徑,讓讀者不難領悟到環境影響和成長氛圍的重要意義。

    當馬旭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浴血奮戰時,弟弟也報名參加了志愿軍,并寫信告訴姐姐自己家里捐獻了許多干菜、炒面、布鞋、牙膏、牙粉,幾乎是有什么就捐什么。以這封家信為緣起,徐魯精心查找資料,為我們介紹了馬旭的故鄉木蘭對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前線的支持,這些帶有精準數據的插敘也解釋了晚年的馬旭為什么要竭盡所能回報家鄉。年近耄耋的馬旭和愛人顏學庸將雙燕銜泥般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千萬元捐款匯往家鄉木蘭。馬旭說:“這是我對家鄉教育和木蘭的后代們的一點點心意,只要孩子能夠接受好的教育,將來有知識、有力量建設祖國,建設家鄉,那么我們家鄉的發展就會永遠充滿希望。”

    在書中,徐魯兩次用相當大的篇幅精準、細膩地描摹了北中國的綿延春意與勃勃生機。也許有人會覺得并非十分必要,但是這樣的描寫應該正好切中了主人公馬旭的心情——那些不曾經歷過漫長嚴寒的人們,不會理解東北人民對春天的熱愛,而正因為經歷了漫長的嚴寒,人們才會更加珍視來之不易的春天,珍視潺潺流水、點點新花和獨屬于春天的明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