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年前的穿越與遨游
一個人一生能親手摸過、親眼見過、親自慢慢走過的路,加在一起實在非常有限。更何況,我們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
人這個聰明的精靈,經過許多閱讀,就能通過文字,使自己置身在那些“親自過”的事情面前。我們就能體味千百年前的人,曾經親手摸過、親眼見過的物件,親自慢慢走過的路。甚至,還能產生一種天空俯瞰的視角。比如,朋朋哥哥寫的“5分鐘愛上博物館”系列就提供了這樣一座橋梁。這套書目前已經出版了三冊,分別是《穿紫衣服的兵馬俑》《絲路飄來胡旋舞》和《在900年前“航拍”中國》。我尤其對后者印象深刻,這劍走偏鋒的書名,占據了一個奇妙的制高點。
翻開書才知道,“航拍”的對象不是我們熟悉的中國古代科技奇聞逸事。這是一本文博迷會愛上的書。作者借900年前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將閱讀變成每一頁一段的航程。翻閱書頁,猶如在時間軸上作歷史穿越,也如同在知識上穿越光亮和陰暗交替的隧道,只是因為作者的介紹,隧道里不是一片黑暗,而是一件一件的文物,以及他們后面那些鮮活的人、生動的生活、激越的詩文……在絲綢之路的駱駝背上顛簸,自然畫出波瀾起伏的樂章。
仔細查看作者的“航拍”路線,發現作為“北京博物館通”的朋朋哥哥偏愛北國,或者說胡煥庸線以西,居住人口稀少的地方,他特別地喜歡“拍攝”。他從北京故宮出發,迂回于首都博物館,然后航向河北、山西、天津、內蒙,除了文博大省河南、陜西,他一點沒有忘記留給新疆、西藏、青海、寧夏、甘肅這些西部廣闊的地方以足夠的“鏡頭”,如果按照書名,他給福州、成都、重慶、武漢、長沙等地,幾乎沒有與西部地區同等的關注。期待他的“5分鐘愛上博物館”系列后續作品盡快出版,可以補上這個“偏心”的缺憾。
翱翔了一大圈,不禁有些小小的感慨。像《千里江山圖》,以其釉色、線條、卷軸的宏大就足以讓我們產生“只此青綠”的贊嘆。但是,有些文物只說了一半的話,比如后母戊鼎,若沒有考古學家解讀它的銘文,我們無從推想如此碩大的青銅器后面到底是怎樣的故事。我們對往昔的了解,只能通過文字。我們對“只此青綠”的熱愛,也是因為宋代的文化定義了何為中國,我們今天打字依舊沿用了宋時定下的字體。
從北宋開始,中原不斷與西域在歷史里移動、反復拉鋸,面臨戰亂之苦,我們才知道和平與民族的和睦是何等寶貴?;蛟S,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作者在書的最后,將西藏博物館中那件寶貴的鎮館之寶作為收尾的鏡頭。因為這個瓶子不一般。它以一種最為原始、傳統的手段,來達成信任、和解和共識。
和平與和解,不是人類一開始的選擇。但是,時間和苦難使所有的人,無論是哪一國和哪一個民族,都意識到和平的寶貴。因為在和平的歲月中,我們才能從容地觀看和觸摸屬于曾經、現在和未來的生活,以及將歲月凝固的文博珍寶。
“5分鐘愛上博物館”系列只是一套童書嗎?不,這是一套我們都應該閱讀的手邊書。打開它們,你可以離開此地,開始精神世界的遨游。只是900年嗎?應該遠遠不止。按照作者列出的寶貝,借由最古老的那只仙鶴的尺骨做成的骨笛,你應該可以遨游8000年。
(《在900年前“航拍”中國》朋朋哥哥/編著,新蕾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