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鐘山》2022年第6期 | 劉國欣:心想事成(節選)
    來源:《鐘山》2022年第6期   | 劉國欣  2023年02月06日07:40

    小編說

    《心想事成》敘寫一心想擁有一個溫暖家庭的主人公如何在一場帶著欺騙的婚姻中一步步走向深淵。一場偶遇之后,主人公獨自一人面對一場精心編織的騙局,并最終陷入婚姻家庭的旋渦之中,本以為的“心想事成”變成“事與愿違”。當真相逐步浮出水面之時,可以看見人性中的丑惡,面目猙獰。

    劉國欣,女,1985年生。現居西安,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師。出版有小說集《城客》《供詞》《夜茫茫》,散文隨筆集《次第生活》《黑白:永恒的沙漠之渴》等。曾在本刊發表過中篇小說《給艷蛾的信或世界末日》、散文《次第生活》等作品。

    心想事成(節選)

    文/劉國欣

    1

    事情就是那樣發生的,要交代就交代,趕快一了百了,現在就是這心態。

    ——他說她得過抑郁癥,靠著藥物維持生命,還承受過電擊。對,就是這樣說的。他給別人塑造的形象就是她是一個書呆子,社會低能兒,娘家家庭環境不友善又悲慘,童年過著留守生活,因此怕見人怕說話,理解能力差,辦事不靠譜,經不起社會考驗。他給別人展示的是,幸好遇到他,她才得救了。這點不用否認,人人看她怯生生的,不說話,就是明證了。人人可惜著她的高學歷高工資以及社會低能,覺得幸好遇上了他。她一聽到那些話就想哭,甚至發展到一看見他聽見他聲音就想哭,就覺得難受,但他卻看不出來。同時他也看不出她的后悔,對眼下生活的不滿意。他總是自顧自說著。他對她的一切充滿了誤解和誤讀,他以為自己給了她一個家,給她分享了自己的家人,她應該很滿足了。確實是,一開始她是感謝他給了她一個家的,找了一個男人,又通過他有了一個穩定的家庭朋友圈,想想都是暖烘烘的。然而生活是流動的,他高估了她對家庭生活的期待,更高估了他自己的魅力。不過,他確實是沒有付出什么就得到了她的全部,也難怪他那么自信。他早已習慣像君平太太那樣營造氣勢,先聲奪人,說是他救了她。在他的口中,君平太太是她肉身的救命恩人,他是她精神的救命恩人。他們早已習慣了在任何人面前拿她當例子來證明自己是個好人,并以此沾沾自喜。這是他從小生活的地盤和社區,他說什么就是什么,她懶得去解釋,從小她就不喜歡說話的,現在更不喜歡說話。這么多年,有很多次,出去買衣服或吃飯,她只用手指指而不用嘴巴發出聲音,被多次當做啞巴過。她寧愿是個啞巴,寧愿一句話都不說。生活嘛,不是這樣就是那樣,適者生存,進化論的觀點,她要適應。

    在她那套靠著自己辛苦努力裝修完的房子里,他一次次一邊喝著她泡的茶一邊津津樂道地對他招呼來的朋友們說他對這個抑郁癥患者女人的拯救,滔滔不絕妙語連珠繪聲繪色,在他的口中,她當時多難卻溫柔,缺愛過度,是個受過高等教育在社科院做著高深學問但對生活并沒有多少認識的蒼白女孩,事業有成而情感失敗,三十多歲還沒有結婚直到遇上他對他一見鐘情不顧一切地將一切獻給他讓他娶了她。那些在座的四五十歲或五六十歲的男人們看向她就像看一個貧困戶,偶爾說她的臉現在還是蒼白的,應該多補充營養。說完他們會默契地笑,同時補充說讓他夜里多鍛煉,為人類人口數量做貢獻,盡快過上幾口之家的幸福生活。而他們的女人笑著,夸他不容易,讓她多珍惜這個男人。她臉上掛著克制的微笑,一邊往他們的茶杯里添水一邊配合著他的話裝一個被保護很好的幼女,仿佛她是個孩子而不是個妻子。她們,那些女人,有時會拉著她的手表露對她的友善,說自己的男人很少向別人說自己。看得出,她們一些人羨慕她呢,畢竟英雄救美的故事誰都喜歡聽。

    有那么一些時候,她真期待自己穩穩坐進那個被他所說的寵愛的角色里,不要考慮生活的重壓,不要考慮他經常收到的那些催款電話,也不要考慮一氣之下打給他卻被他收了的一大筆錢,不用懷疑他的疾病有沒有傳染給她的可能??她也很想靠著他說的那些話救贖自己,覺得自己被一個男人愛著,英雄救美,相信自己曾經太過單純,誤入歧途,而被他從生活的苦難之河里撈上岸。已經不能算年輕的三十五歲,她也突然瞬間有那感覺,就如他家里他妹妹那個保護過度的孩子一樣,甜膩的寵愛,室內就是伊甸園,就是天堂。然而,她畢竟不是十五歲而是三十五歲。她心底的咆哮源源不絕,知道自己必須想辦法停止這一切了。

    終于有一天,她再也受不住,告訴他讓他離開這間父母留給她的房子,離開這間公寓,告訴他讓他搬走一切。他吃的喝的取暖洗澡的,都是她在付出,包括她對這間房子的保養,從每天早上的牛奶到每天晚上可能用到的套子,他什么都沒有付出,偶爾他會從家里拿一兩袋廁紙過來,也僅僅是因為拼多多搞活動。那些紙太糙了,讓她很不舒服,不得不去醫院開了一些乳菌治療。裝修快結束的時候房子要刷漆,他搶著出了五百元乳膠漆的押金,這是最多的一筆花費。和她在一起,他幾乎沒有什么超過百元的花費,幾十他都舍不得,這當然是通過觀察她才得出的結論,他是個花了錢就要發脾氣的人,為了不讓他發脾氣,她不讓他購置任何東西,當然,這和她一直覺得婚姻或愛情談不下去就分手有關系,所以不沾男人朋友,為的是好結束。他另外一筆可能付出的超過百元的花費,是她想給裝修工人提前訂個馬桶,他自己在網上預定了又取消的那筆錢。這些,她全部超過又超過地在一次因他買了個榴蓮而她放著壞了責怪她浪費的時候那一筆資金里幾十倍地付過了,那時候他解釋資金緊張,就收了。何況他生日的時候她給他送過一串金絲楠的串珠,上千元;而他對她生日的回禮,則是一句話:“連我都是你的。”是的,那時候她還感激著他,給了她一個家。

    他說得對,認識他的那些日子她抑郁著,吃著藥,但真的還不至于死,一個男人還不至于做她的救世主,即使給了她一時的安慰,也不能以此就想讓她獻上一生。這當然是后來想清楚的,多少個日日夜夜。當時還沒有這想法這打算。

    她最討厭他那副救世主的嘴臉,意思她是一只迷途的羔羊,人世的豺狼虎豹太多,認識了他,他為她擋著。他不知道,他才是她的豺狼虎豹,一想到婚前他開玩笑地說過要是以后離婚了就把她殺了,她就害怕。她在尋找裂縫,如何安然退出,只是事情來得太突然了。

    他們不知道他對她的否定,包括對她癥狀的描述,家庭的描述。他那些話里是指向那個男人的,就是她曾經心動過的男人。在婚前戀愛的有限時光里,她是什么都說了的,而這成了他的把柄,他覺得她的抑郁多半和這次戀愛不順有關系,和她眼瞎有關系,其次才是她父親的車禍。

    他越是否定她過去的時光,她越是留戀。是的,那個曾經相愛的人,并不相愛,只是玩弄她,而且當時已經結婚了。但又如何呢?她愛過去的一切,包括那些抑郁那些顫抖。她一直都是獨立的,認識他的時候就是呀,一份自己喜歡的穩定的工作,有父親給的房子,雖然得面對父親突然去世的哀傷,但根本談不上立即就會死。他怎么就覺得自己是救世主呢?他向別人說她的房子亂糟糟的,廚房亂糟糟的。難道因為有了他就更好了嗎?就連簡簡單單每天早上熱牛奶,還是她去熱,而不是這個口口聲聲說救了她的救世主。

    他今年四十六歲,迫切地想當上父親。因為他是以他父親為參照的,四十多歲時候他父親做了父親,還沒有做滿十年就死了。太晚了。他怕那樣的結局,所以要逼迫她。他覺得人就應該靠自然,而不是靠醫學所檢測到的補這個補那個,葉酸不是必需品,母親懷他們是饑餓年代,營養不足,還不是都活下來了?他不喜歡她和他討論科學,尤其不喜歡她催促他們一起去體檢,不喜歡聽到她說他父親去世早,也許是因為家族遺傳。他說她哪里懂。死去的父親就像一面輝煌的旗幟,他不希望被任何人玷污;活著的母親也是一面旗幟,他不允許她懷疑他母親有什么家族病,但他卻懷疑她的。家里的茶幾上的玻璃下是一家四口的照片,他和他母親,以及他妹妹,加上小外甥女,一切都那么諧和。現在只差一個孩子,自己的孩子。如果有了,他是連死都愿意了的,更別說一直想出家。這是他的原話,他覺得現在有了孩子是死和出家都愿意的,他說在寺廟里可以專心練他喜歡的武術。他想要孩子,所以要說服她去生,畢竟婚前已經計劃好了。然而婚前她哪里知道有這么多漩渦要吞滅她?一切其他只是表面,這才是內因,讓她理解他,懂得他,讓她做個乖巧聽話的婦人,而不是個任性的女人。三十多歲,畢竟不小了,不能老像個孩子。她確實已經是很乖順了,但居然在孩子的問題上討價還價,要求做各種檢查。他怎么能不憤怒?畢竟是他救了她。如果沒有他,說不定她就被電擊擊死了的,還可能死于絕望,畢竟去精神病院也是有風險的,她都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給她簽字做治療。他都肯娶她了,她卻不積極配合生娃。他的失望是顯而易見的。

    她覺得她的生活并不是個錯誤,即使曾經愛上一個有婦之夫,但也不至于就應全盤否定。她終于問他,但是以他的咆哮終結的。

    那么你呢?你覺得我以前的生活是個錯誤,你就好嗎?人到四十多歲了一事無成,養老也只是母親靠著自己的養老金,養小難道妹妹家離異的孩子也算是責任?一家三口養小孩把小孩養成個自閉癥。你是什么人?不到五十歲三高加高尿酸,冰箱里塞滿了胰島素,蹲在馬桶上就像嫁接在了馬桶上的一棵樹,薪水還沒我高,住著我的房子吃著喝著我的,然后指責我的病,包括床事,自己軟成一根針還覺得別人有婦科病——

    她還沒有說完他的巴掌就扇了過來。不能不說是痛的,行伍出身,打了妹妹打妻子。結婚前他妹妹就給她說過因為母女吵嘴的事被哥哥打過。難道打人已經成了習慣?

    是的,她殺人的心都有了,不就抑郁癥嘛,抑郁癥差不多是精神病的代名詞,她要把他處理出她的生活,哪怕殺個人。那兇心就是這時候起的,讓他變成一個張著嘴的獸物標本,讓他再也發不出聲音。

    憑什么一個人真正愛一個人就得以婚姻為界,憑什么我的生活就比你的生活更不值一過,憑什么我的過去就充滿恥辱?那些過去是實實在在的,愛一個人是實實在在的。他怎么就覺得自己的出現是對的,別人的出現是錯的?畢竟那個人即使拋開愛情,單從身體上也真正吸引過她,何況即使是表演,那個人也給她表演了一場愛情;即使是現在,她的腦海里都還經常充斥著那段感情的聲響和色彩,感覺永遠都不要有外力從自己的記憶里抹去,永遠都要在記憶里相思下去。為什么這個人就不能理解,他怎么就覺得自己那么臉大覺得他的出現是拯救了她呢?她寧愿帶病生活,也不愿意再過這種無辜純美的被要求扮演一個傻白甜的女人的生活。一切太糟了,糟透了。

    也就是在這種意念下,才發生了后來的事吧。

    2

    當初認識他,完全是偶然。看病不小心昏倒,被同在醫院的君平太太扶起來,就認識了君平太太,她正陪著她孫子看抑郁癥,一來二去就熟悉起來。君平太太覺得她三十五,還不該是萬念俱灰的年齡,之所以抑郁是缺愛,準確說缺男人愛,很快就煞有介事地給她介紹起了對象。他就是這樣來的。

    不能不說君平太太是好意,但也不能說完全是好意。她那時候實在太脆弱了,父親出了車禍去世,而自閉癥母親早就被父親送進了養老院,直到父親去世才在家族座談上知道自己是外婆抱來的,借以挽救父母的婚姻??這些說起來就像一本厚厚的大書,三十五歲的這年,突然向她砸過來。

    一切都太沉重了,像部戲劇,但分明是真的,生活就像一條船,一陣風來打翻了,而人在海上,四面都是水,無法找到救命物。先是一場無疾而終的戀愛,接著是父親的災禍,再接著因為財產分配被告知自己是抱養??她都不想向別人說出這一切。然而,剛認識的時候,君平太太太熱情了,她就說了自己的一些事。

    ——三十多歲了還不懂得保護自己,這后來的災難當然是肯定的,躲不過的。如果是現在,她就絕不會隨意向人說出了,但生活不是如果。現在,她已經不是她了,不是原來那個人了,那個人在海水里早就溺死了。

    她怎么能不恨他呢?她不光恨他,還恨君平太太。她應該也是知情的,卻一起參與了欺騙她。(隔著日子,她如今看清楚了,這不過是“你看上人家利息人家看上你本金”的故事。)究竟是如何走到這地步的?她一晚一晚地想,就像鬼打墻。難道就因為她不大說話,比較沉默,不懂得呼救,就被水沖到了這里,生活到了這地步。他們不該對她隱瞞他長達十年的糖尿病,不該對她隱瞞他腿部的殘疾,爬坡上樓都是瘸著的,更不該對她隱瞞他身體里的大三陽??從結果來看,一切開始他們就已經有預謀了,所以才會看上她,套路她。她曾經那么感激過君平太太。如果不是后來這一切,一點一點一步一步知道這一切,她不會恨她的。君平太太出場那么像上帝的安排,神仙的安排,真正救過她命的。但就是她,就是君平太太,偶然在醫院里認識的人,讓她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她怎么能不恨她?她開始以為她不僅找到了愛情,還找到了一個家,會有自己可愛的孩子甜蜜的生活。想不到卻是如此。她不該遇上這個人,包括君平太太,那時在醫院里倒下死掉,也比這樣的人生強,哪怕沒有任何人生,被愛情和婚姻忽略一輩子,也比這樣幸運。但是,她一直沒有明顯地表示出自己的憤怒和驚愕,強調自己如果開始知道這么多她不會結婚的,她還不想生個可能會得糖尿病的孩子,不想自己的孩子可能大三陽,更不想自己被傳染,不想自己因為結婚被一家人指揮得團團轉。她實在沒有辦法變臉,尤其對君平太太變臉。一切都曾經那么好過,就像到了天堂,那些日子,雖然短暫,卻整個是舒服的,她感覺自己活在愛里,君平太太的愛,他的愛,他家人的愛。

    而現在,他住著她的房子,定期查著他的賬單,卻還希望她拿出錢來支持他創業,還鼓勵她打官司回老家縣城收她父親留下的那套房子,說是都一家人了,不能便宜了外人。房間里不管是什么東西,他偶爾出一點,他都能夸大數目,可是明明那價格在物品上標著的,他也會夸張,比如一瓶洗發水,甚至衛生紙,只要他買的,多抽一兩張,他都會說她不會過日子;因為她生理期疼痛,他看起來很關切,連夜在網上買了紅糖說給她補身體。他難道以為她眼瞎的?拼多多下的單,那么一大包有兩三斤重才三塊二。她是平時節約的,不亂花錢,尤其不花別人的錢,從小受著父親教育,不花男人的錢,男人也不會糾纏你,這樣即使分手也好分手。難道結果就這樣?開玩笑的時候,他不是沒有說過:“你不用我花錢,所以值得娶。”他以前說過曾經別人給他介紹過一個,讓他在國外帶一次化妝品,十萬的,回來等分手都沒有把錢給他。那么,他還讓她給他發小介紹對象,是不是讓她給他哥們介紹對象,也有這意思,不花錢還自帶工資和嫁妝?一系列想起來,太可怕了。還有其他方面,包括早上他在衛生間洗臉,她到廚房水龍頭上洗個手,都會被他罵缺乏家教,現在結婚了要補起家教來。他看不起她小縣城來的很多習慣,說是小家子氣,包括每天晚上她喜歡把房間的窗簾通通拉上,喜歡聽一會兒鄉村音樂,喜歡買一些花花綠綠的小杯子??此外,他熱愛自己的母親,常常商量著要把他的母親搬到她的房子。他說母親守寡養大他和妹妹不容易,如果妹妹和孩子不搬來,母親應該搬來,兒子媳婦住新房子,母親也應該沾沾新氣息。有那么幾次,他甚至還哭著對她說母親生他不容易,讓她搬去他們家一起生活,把現在這套房子租出去貼補家用。死去的養父有見識,在臨死前三年出全資給她買下這套寫在她名下的房子,就是為了讓她有個住處。沒有想到在裝修的時候他出了車禍??想不到結個婚居然連住哪里也被要求。她不是沒有考慮去他家,但每次去洗鍋刷碗都是她的,她如果坐著當沒看見他就會喊她,而他自己則坐著打游戲或看快手。就因為她第一次去的時候主動做了這些事,他們就理直氣壯讓她做?還有,每一次去都給小姑娘買禮物,有時明明不是她買的他卻對他們說要感謝她?而背后又怪她不愛他的家人,不知道主動多買一些東西去和小孩子建立感情。次數多了,她都覺得自己像他以前交往過的那些女人,懷疑這個女孩是他的女兒而不是他的外甥女。在交往之初,他曾經明確地對她說過因為很多女人懷疑這個小姑娘是他的女兒,他懶得解釋,才斷了交往??一切,忽而溫柔忽而暴烈,她的心情像坐過山車,但他往往會解釋:“情侶哪有不吵架的?上牙還碰下牙”,后來是“夫妻哪有不吵架的?床頭打架床尾和”。問題是睡眠質量都難以保證,他總凌晨一點多才睡,還把抖音開到很大,隨時發出刺耳的笑聲。重要的是他自己身體不行,還經常要看那方面的視頻,要她一起配合??以后的很多日子,她才想通了他為什么睡那么遲,也許是吃藥,或打胰島素,趁她睡著了。不然不至于每天如此,即使和她在一起,也會接個電話出去長達一個多小時,每天里有很多時光會找理由離開。——應該也是由于要避開她吃藥。她見過他包里放著的各種藥丸。那時候他的解釋是他以前工作留下的職業習慣,他說他的工作要求,總是背著速效救心丸等,為了臨時急救用。她還好奇那些花花綠綠的藥,想拿過來看,但他很快就收起來放進包里了。他們在那時彼此展示了很優秀的品質,不過問太多對方的私事,如果對方不說,就不問。事后才知道這是多么大的一個漩渦,可以將她徹底覆滅。她當時是理解的,畢竟,他以前的工作確實是危險的,所以她那時候只覺得好玩長了見識而并沒有生疑。社會白癡,笨蛋。當想明白了這一切,她經常會抑制不住狠狠罵自己,甚至恨不得扇自己耳光。這點君平太太說對了,如果一個女孩有一個好家庭,父母關心,就會提前給孩子物色好對象,至少有個參考。而她,曾經還以為自己聰明呢,緣分天注定,以為沒有父母自己也可以尋找到幸福。——兩個人相處,沒有完整的一天,很少有。于是,有了懷疑才一切抽絲剝繭地去查,逐漸看見生活的蟲卵到處蠕動,讓人作嘔。

    結婚不能不說是一時沖動,就像命運之繩索被人揪著,糊里糊涂就把婚結了。以為婚姻是道路,可以把搖搖欲墜的生活拯救。

    那時候君平太太幾乎每天她下班就來她的房子,陪她坐著聊天,還會給她帶一些吃的來,說補她缺乏營養的身體。那些日子根本沒有自己的時間,日子過得渾渾噩噩,又處于裝修階段,得經常接電話,還陷在失去父親的悲傷中。而君平太太介紹的他,通過君平太太老年口吻的加持,雖然四十多歲,但就像黯淡老化的金屬,在時間的摩挲下發出黃金般的光澤,何況君平太太說他有個很好的家世,前朝前代是發達過的,是歷史上出名的家族,樹倒猢猻散,但大家就是大家,人家還是有大家氣息的,人品不至于太差??君平太太的原話是:“父親死得早,但母親一人把一對兒女養大,培養成了國企員工,也是知冷知熱的。他是個孝順孩子,才拖到這個年齡想結婚,無非是要讓母親滿意,而我和她母親說過了,他母親覺得你這樣的女孩才適合他呢??”君平太太口里的她很節儉,懂得生活,又有高學歷,雖然是小城小鎮的,但難得女孩子踏實,有點小毛小病,也是一個人在大城市里久了。具體其他方面,她并不知道君平太太說了啥。

    不能不說這個世界她最愛的是父親,那個最后被人們說成是她養父的人。她一次都沒有懷疑過,從來沒有。可是人們告訴她,抱來她的最初幾年,父親并不認可,是她好幾歲了才接受的。她不是不記得從小和外婆生活的那些時光,但更多被后來父親接回到“自己家里”的記憶替代了。在她的前半生,有記憶之后,一直是被父母愛著的,雖然母親有自閉癥,但在小縣城由于外公的職位高被安排到了一個公益性崗位,有自己的收入,可以收拾房子做家務。也肯給她做好吃的。雖然因為家庭原因一直不常帶朋友去家里玩,但父母都是無可指責的,只要她在家,母親總在廚房忙碌;尤其是父親,在她的前半生,讓她學會了很多,成長了很多,一直活在深深的幸福里,對于男性并不排斥。即使遭遇了一場可能覆滅自己的愛情,但卻也不是不能接受,父親還掏光積蓄為她在省城買了這套房子,以備“你結婚了和人家吵架了有個娘家可回”。對,這是父親的原話。

    ………………

    全文首發于《鐘山》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