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網絡文藝賦能節日文化—— 傳統老味道 藝術新創造
    來源:人民日報  | 張明瑟  2023年01月26日08:58
    關鍵詞:網絡文藝

    核心閱讀

    網絡紀錄片深入挖掘節日文化內涵,生動講述節日故事。它們有的向大眾普及節日文化、凸顯世情人情之美,有的濃墨重彩地描繪節日圖景。

    網絡視聽平臺提供沉浸式文化體驗,讓互聯網涌動著節日文化的國風國潮。“聯動”“混搭”,這些關鍵詞揭示了網絡文藝與節日文化交融碰撞帶來的創新思路。

    尊重傳統、理解傳統,才能用好傳統;守護好文化的根,才能培育好新生的芽。如何通過創新節日文化活動方式,增進文化認同,促進社會和諧,值得文藝工作者進一步探索。

    新年伊始,中國交響樂團通過網絡直播奏響《燈火里的中國》。這場“云端”音樂會用振奮昂揚的曲目迎接新的一年,收獲約7000萬播放量,成為網絡文藝煥新節日文化的生動體現。近年來每逢佳節,網絡晚會、紀錄片、微電影、短視頻等文藝形式以豐富多樣的內容,營造濃郁節日氛圍,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這些作品在影像敘事、審美塑造、情感表達上都富有鮮明特色,涌動著節日文化傳承創新的活力,反映出人們對和諧團圓與美滿生活的追求。

    精彩講述,展現節日圖景

    節日背后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蘊藏著天文歷法、農事節氣、家教家風等豐富內容,關涉語言文字、地方風俗、服飾傳統、飲食習慣、游藝競技等方方面面。近年來,許多網絡紀錄片聚焦節日,深入挖掘節日文化內涵,生動講述節日故事。它們有的體量小但知識含量高,如一部部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生動讀本,向大眾普及節日文化;有的著力呈現生活故事,在節日里凸顯世情人情之美;有的以節日+地域、節日+非遺、節日+美食為線索,濃墨重彩地描繪節日圖景,營造和傳遞濃郁的節日氛圍。

    “腳步扎出聲響,把英雄氣概演出來,做人也是一樣。”少年許廣智聽著師傅的話,操練起國家級非遺項目花臉社火。花臉社火是河北井陘縣的春節民俗,寓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丁勇從上海回到陜西咸陽過春節,陪95歲的老父親逛起集市,精心挑選食物,為家庭聚會愉快地忙碌著……網絡紀錄片《佳節》通過晚輩視角里的春節,展現敬重長輩、修身齊家、團圓和諧的節日文化內涵。小切口、深透視,網絡紀錄片對節日的呈現贏得觀眾普遍認可。《這一站,貴州》《小鎮故事多》《我們村》等紀錄片,以豐富細節表現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時,還展現一方水土的節日民俗。

    節日習俗之所以千百年來不絕如縷,得益于薪火相傳的生活實踐。近年來,每逢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來臨,網絡視聽平臺都會推出節日紀錄片專區,通過《中國節日》《中國手作》《回家過年》《跟著書本去旅行》《送你一桌年夜飯》《美食令》等作品,集中展示傳統技藝、美食、服飾等多彩繽紛的節日元素。網絡紀錄片《尋味春節》細致呈現年糕的制作過程,在泡、壓、蒸、晾、切的細節展示中,講述主人公感念“父親的老手藝要傳下去”而用心把年糕店做大做強的故事,彰顯手藝里的傳承和年節里的親情。這些影像記錄并擦亮了節日的文化符號,也深化了人們對節日的感受和認識。

    沉浸體驗,創新視聽表達

    隨著內容的豐富、制作水準的提高,觀看網絡文藝節日主題節目,成為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歡度佳節的“新民俗”。戲曲專場晚會、新春演唱會、節日音樂會……多個網絡視聽平臺打造矩陣式節日文化產品,提供沉浸式文化體驗,讓互聯網涌動著節日文化的國風國潮。

    比如,“網劇+網綜”式的“中國節日”系列就為傳統節日增添了一道美麗風景。在“端午奇妙游”晚會國風舞蹈《祈》中,舞者在水中翩躚起舞,創造性地演繹《洛神賦》“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詩文,又表達了吉祥安康的端午祝福。“重陽奇妙游”講述了主人公為尋找回鄉之路激活傳統典籍的故事。節目穿插“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詩詞名句,烘托出重陽思親之情和濃濃的傳統文化氣韻。

    這種故事化、情境化的表現方式,是近年來網絡節日晚會的特色。晚會編演思路從側重現場觀演效果的舞臺邏輯,轉向側重媒介呈現效果的視聽邏輯。晚會不再受限于傳統舞臺,而是通過視聽語言的有機結合,串聯起多個表演時空,共同呈現出一個完整的節日故事。晚會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三維動畫、全景聲效等新技術,強化意境內涵和視覺效果,圍繞表演動作精心設計移動鏡頭,充分凸顯表演、服飾、置景的美學特質。這些節日晚會,從內容層面到技術和形式層面,將傳統節日里的“文化味兒”渲染得愈加濃烈,令人又“燃”又感動。在這樣富有感染力的審美情境中,觀眾不知不覺跟隨晚會主角,回到與節日有關的歷史時空,增強對傳統文化的感知與認同。

    “聯動”“混搭”,這些關鍵詞揭示了網絡文藝與節日文化交融碰撞帶來的創新思路。“2022最美的夜”跨年網絡晚會上,不僅有演繹古人瑰麗想象的歌舞《山海圖》、基于科幻小說《三體》的“影像+歌舞”呈現,還有交響樂激揚跌宕的演奏。節目融合現場演出和虛擬現實,刷新視聽感受,被廣大觀眾認可。“2022網絡春晚”中的歌曲《天問》,既在詞曲上把傳統與流行融為一體,又在舞臺設計上將屈原《天問》意象與中國航天“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相關聯,開啟一場“星際穿越”,展現中華民族逐夢星辰大海的浪漫。這些作品以節日為契機,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內涵和時尚氣息。

    情感共鳴,增進文化認同

    互聯網會削弱節日文化嗎?過去一段時間,針對“低頭刷手機”的現象,有人發出這樣的感慨。然而,隨著互聯網應用不斷發展,人們看到網絡文藝新的創作理念、創作方式正在推動節日文化煥發新光彩。這啟發我們:尊重傳統、理解傳統,才能用好傳統,才能創造性地將凝結著中華民族價值觀念、審美追求和歷史底蘊的節日文化,與當下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有機結合,喚起不同年齡、不同地域人群的情感共鳴,激發節日文化新活力。

    實踐證明,網絡文藝可以發揮節日文化的情感紐帶作用。豐富深邃的傳統文化、溫暖感人的生活故事、隨時可以收看的便捷,不少網絡文藝節目適合節日期間全家幾代人共同觀賞。網絡中秋晚會節目《把酒問月》服飾參考五代時期敦煌造像,音樂使用根據敦煌壁畫拓印譜提取的基本旋律,不僅向觀眾介紹了歷史知識、展現了文物原貌,還創新出“花車斗彩”虛擬場景,令人嘆為觀止。有網友說“驚艷了全家人”“合家共品傳統與時尚結合之美”。警務類網絡紀錄片《守護解放西》第三季節目在春節期間播出。該片匯聚家庭生活、青少年成長、職場發展等熱點話題,配以溫馨的普法解說,不少年輕觀眾留言表示“要和家人一起分享”。

    守護好文化的根,才能培育好新生的芽。網絡文藝從外到內、由淺及深地開掘節日文化內涵,展現了節日文化煥新的巨大潛力。如何通過創新節日文化活動方式,增進文化認同,促進社會和諧,值得文藝工作者進一步探索。期待更多網絡文藝創作者加入節日文化的創新隊伍,留住節日老味道,創造文化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