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第六屆平遙國際電影展嘉賓熱議文學作品的影視遷徙
    來源:平遙國際電影展 |   2023年01月17日09:04

    1月16日,平遙國際電影展進入第三日,九部影片精彩首映,與觀眾見面;“東西方交流貢獻之選”放映意大利著名導演羅西里尼的經典作品《德意志零年》;產業板塊“遷徙計劃·從文學到影視”陳述會與對話今日舉行;“平遙一角”板塊,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和中國傳媒大學師生分別圍繞短片作品的觀眾共鳴、故事與院線電影教育等話題進行深度交流。

    藏龍單元入圍作品《江米兒》導演潘朝奉攜出品人、總制片人范朝輝及演員昂桑與觀眾及媒體見面。“這片土地從來不缺少閃光的故事,我們細細地積累著、記錄著,希望有朝一日能把他搬上銀幕,”談及影片創作的初衷,潘朝奉說。在藏龍單元影片《軍軍》首映之后,導演牛牛特別向觀眾介紹了自己的舅舅、片中主演王林軍,他正式是影片的靈感來源。《洋子的困惑》導演李玨是藏龍單元入圍影片中唯一一位女性導演,媒體見面會上,李玨與大家片中女主角的角色塑造,“雖然我沒生過孩子也沒結過婚,但因為我長在一個大家庭里,我的閱歷、經歷和我觀察到的東西、人,所有的東西聯系在一起,最后我創作了一個融合很多元素的片子。”

    臥虎單元方面,弗朗西斯卡·阿萊格利亞導演的《吟唱未來之歌的牛》,瑪麗安·馬賽厄斯導演的《奔跑者》,韓國導演鄭朱莉、裴斗娜主演的《下一個素熙》,邁克爾·博羅丁導演的《便利店》四部影片分別與中國觀眾見面。此外,入圍首映單元的尼泊爾影片《尋找長著獠牙和髭須的她》進行中國首映;從山西出發單元入圍影片《寶貝不哭》進行了全球首映,導演賈林在映后交流中介紹了自己進行兒童歌舞片嘗試的經歷。

    1月16日,兩場相關活動使“文學與影視”成為平遙電影宮提及度最高的話題。

    “文學和電影是個人的智慧、靈感以及奇思妙想,但其開花的結果卻需要大量的分工協作和集體勞動,”推薦委員會成員楊慶祥在“遷徙計劃·從文學到影視(LPP)”陳述會中特別指出,“遷徙計劃搭建了一個有效的平臺。讓更多的業界的力量進入,以此提升業界產業水平。”

    “遷徙計劃·從文學到影視”是平遙國際電影展聯合中國作家協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聯席會議”旗下重點文藝類出版單位,為電影產業推薦最新的、具有電影改編潛力的文學作品,為文學作品提供影視化合作與孵化平臺,旨在打通文學與影視圈,促進文學與影視領域的融合接軌與產業合作。最終,由王安憶、劉亮程、田耳、林棹、葉彌、笛安、羅日新等作家創作的18部文學作品最終獲得推薦。

    陳述會則是18個獲選推介作品集體在影視產業界人士面前亮相的重要環節。到場項目代表分別登臺,面向影視產業人士,項目代表們分別從作品的人物關系、故事梗概、商業價值與藝術價值等角度出發,整體介紹作品,并重點推薦作品影視化的可能性。

    作為唯一一個有兩部作品獲得推介的作家,劉亮程親自向大家介紹作品《一個人的村莊》與《本巴》:“《本巴》非常適合拍成電影,有洪大的史詩背景,有一場近代偉大遷徙東歸,還有一個孩子無盡的夢,一場又一場的游戲連接著《本巴》的故事。所有的故事都在夢中發生,在夢中結束。”長篇小說《本巴》是劉亮程的新作,是以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為背景書寫。

    作家羅日新向業內人士展示這本書中可改編的好故事,他說:“遷徙就是讓我的故事變成你的故事,變成大家的故事。遷徙意味著合作,意味著新生,更意味著成功。”

    據悉,在豐富翔實的項目陳述結束后,已有影視行業相關公司與作品方進行接洽,表達購買意向,甚至開始洽談購買版權事宜。

    1月16日下午,平遙國際電影展以“遷徙·從文學到影視”為主題舉行論壇,由詩人、遷徙計劃策劃顧問歐陽江河擔任主持人,電影導演梁鳴,作家劉亮程、雙雪濤,電影監制王紅衛,學者楊慶祥,作家朱山坡共同參與討論。

    楊慶祥指出,當前業界的“行業”與“專業”劃分習慣使產業內部形成了相互隔絕的圈子;而“遷徙計劃”則是一種破圈行為,賦予相異的思想流動與碰撞的機會。

    作家劉亮程則認為,文學寫作的過程就是一個人的影視制作過程,“文學的種子最早是一幕幕的往事,那些曾經的儼如遺忘深處的情感往事、生活的瑣碎片段逐漸被一個作家從塵埃中打撈出來,成為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他希望,這些“被文字保管”的畫面能被還原到電影中去,讓感動他的畫面再度浮現。

    青年導演梁鳴分享了自己改編《逍遙游》時心路歷程與困難,就“文學跟電影之間流動的到底是什么”進行了深度討論。

    王紅衛談到,《一個人的村莊》是自己在告別文學前看的最后一部作品,而讓自己重新撿起文學的作品是《三體》和雙雪濤的小說。他表示,“一個非常理想的狀態是兩個藝術家之間通過一部既有的作品去奔向另外一部還沒有出爐的作品這個過程中的興奮、不可知和創造的空間。”

    朱山坡則將平遙影展的“遷徙計劃”戲稱為“相親大會”,能夠為好作品與好團隊提供聯姻機會。他同時強調“遷徙計劃”的必要性,“從文學到影視,不單單是故事的遷徙,更是思想、靈魂的遷徙。”

    雙雪濤則在前面發言基礎上補充,“文學作為一個基礎配以新的技術,能把有趣的靈魂、思想傳到更多的地方,這是文學遷徙計劃的意義所在。”此外,嘉賓們根據自己的從業視角,對文學成果影視化的預算與版權等實際問題交流了意見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