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有關童年溫度的書寫 ——讀《方衛平兒童文學隨筆》
    來源:文藝報 | 洪妍娜  2023年01月16日16:57

    相對于論文寫作的系統與規范,學術隨筆顯得率真自由,可以看出一個學者的學術個性和學術品性。學術隨筆從學術內涵看,需要豐富的學識作為依托,支撐學術研究的精神高度;而從學術形態看,它是在敏銳細膩的感覺中,發掘和闡述研究內容的審美意義。也就是說,學術隨筆不只是對學術研究的洞察和判斷,它還要以感性和詩意的筆調書寫帶有溫度、情感和思想的內容。因此,學術隨筆的內容是深厚的,質地是溫潤的。

    讀《方衛平兒童文學隨筆》,感到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是生命的溫度和對童年的關懷。該隨筆集是方衛平數十年來有關兒童文學感悟和思考的小結,字里行間既遍布作者對兒童文學的慎思和洞見,又滿是對從事兒童文學研究的感恩與歡喜。

    該隨筆集對當代兒童文學有著開闊而深入的闡述和分析。這份開闊,既包括對兒童文學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的觀察記錄,也包括對兒童文學現象和理論的博覽深思。全書分為“思考”“眺望”“走過”“印象”“記憶”“研究”“我看”“兩岸”“通信”共9個篇章,從目錄中各輯標題的閱讀中,我們會感受到,作者對當代兒童文學多維度的思考。例如對“國際安徒生獎大獎書系”“白烏鴉”中國書目、當代兒童文學翻譯、亞洲兒童文學大會的眺望,以及《展現少兒文學的純真和幽默,深邃和大氣》《中國兒童文學的寫作智慧》《我看上海兒童文學六十年》等對兒童文學的深入分析。其中,童年精神一直是方衛平非常關注、思考較多的一個話題。例如《“兒童節”提醒我們什么》《誰能讀懂童年的秘密》《接收來自童年的訊息》《關于童年,思想界應發出更多聲音》《當好童年世界的守護者和引領者》等文章,不僅是作者以高遠的學術視野對當代童年生活的觀察,更是批判視角下對童年生活價值方向的辨明和把握。作者認為,童年觀視野不僅決定兒童文學藝術所能抵達的層級,同時也深入影響兒童文學文化精神的建構。兒童文學寫作者亟須更深刻地判斷和思考童年現象,更深入地洞察和體悟童年的審美本性,以此給予兒童文學創作以真正豐厚的文化營養。

    正如方衛平自述的那樣,他的兒童文學研究與其個人成長經歷密切相關。童年時代與大學時代的閱讀,深刻而長久地影響著乃至塑造著他的判斷標準和理論趣味。在《讀書的回憶》《買書的故事》《語錄、連環畫、小說的童年閱讀史》《與讀書相伴的青蔥歲月》《大學生活瑣記》等篇目中,作者回憶了童年生活的讀書經歷和大學生活的閱讀滋養。這些生動的文學閱讀記憶,構成了作者兒童文學研究的精神來源和背景。對于初涉兒童文學研究的學習者來說,這份閱讀清單、閱讀經驗與閱讀方法能夠引導他們進行自由閱讀和思考。

    作者以親歷者的視角講述與兒童文學相遇的美好和與兒童文學相伴的幸福,以及對兒童文學的迷戀和熱愛,比如《相伴四十年——我和〈文藝報〉》《與〈兒童文學選刊〉一同走過》《與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攜手十年》《“思想貓”的步履:十年攜手,十年砥礪》等。此外,《“有理可以打太公”——陳伯吹先生二三事》《我熱愛的任溶溶先生》《周曉:“我說出來,就拯救了自己的靈魂”》等文章,已不僅僅是中國兒童文學鮮活、寶貴的歷史,它們還表達了作者對于一種美好的人格與精神的追慕。作者在“后記”中說道,這本《方衛平兒童文學隨筆》與以往出版的個人集子主要收入論文和評論文字不同,它收入的大多是與個人學習和專業的相關經歷、記憶、印象、思緒有關的文字。因此,它可能保存了一點個人生活中相對私人化的情感和片段。這些具有親歷性特點的事件和場景,使作者的整個思考和研究活動與兒童文學的發展,有了更密切的聯系,同時,也使我們體驗到了更為鮮活的學術溫情。

    這部隨筆的語言是靈動而感性的,情感是真摯而投入的。例如方衛平這樣評價《長襪子皮皮》的童年美學和人文高度:“可是在林格倫筆下,皮皮是用她的天真去懲罰了這兩個小偷。皮皮需要玩,他們不能走,所以那兩個小偷想走也走不了。這兩個小偷一直以偷竊為生,通過不勞而獲來損害他人。這個故事怎么收尾?結果是皮皮累了,讓他們走了。兩個賊如遇大赦,趕緊落荒而逃。皮皮讓他們回來,給了兩個賊一人一個金幣,說這是他們應得的。”他是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閱讀感受的:“我看到這里的時候,汗毛都豎起來了。好的文學作品,它的價值觀的生成是在這樣的細節當中充分表現出來的。”這種精彩、獨到的文本細讀和點評文字,既源自于作者的個性才情,也是他對兒童文學優秀作品的敏銳洞察。

    方衛平曾在論文集《流浪與夢尋》(1994年)的“跋”中寫過這樣一段話:“我有一個夢想:通過兒童文學的理論探尋,從一個方向承擔起一代人最終的文化使命。我相信,兒童文學研究就其內在的文化生命意蘊而言,是指向人類精神的深處的——那里是我們精神的起點和歸宿。”今天,作者仍然在信守和踐行這樣一份信念和夢想。這份有關童年生命和文化意義的探尋,不但以其私人化的情感溫暖讀者,也帶給人們有關童年文化的敘說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