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懷念 | 二〇二二,斯人遠行
    來源:中國作家網 | 陳澤宇 整理  2022年12月30日10:28

    仿佛時間還停留在年中那個被熱浪包圍的下午,我們在《2022年,他們的旅途走向下一程》里追憶上半年離世的文藝界名家。鄭敏、張潔、喬羽、藍天野、張祥龍、林建法、易麗君等先生們離我們遠去,永久地踏上了另一重旅程。

    下半年,又有多位可敬可親的文壇前輩遠行。任溶溶先生以百歲高齡辭世,留下歡樂可愛的“沒頭腦”和“不高興”繼續陪伴他的孩子們,愛與希望的精神簡單又堅韌無比;柳鳴九先生說自己“只是淺水灘上一根很普通的蘆葦”,是推動石塊上山的西西弗斯,正是他留下的這些岸邊小石子,將永遠成為我們的心中浪花;以崔道怡、張小鼎先生為代表的編輯大家們推動了文學的輝煌時代,他們精益求精、功成不居的品質銘刻在青年編輯的筆鋒里;倪匡、西西兩位香港文壇大師前后揮別,香江傳奇留待后人繪制;“文壇清流”古遠清先生驀然歸去,相信他闡明學理、批評事實的正大理念仍會時刻警醒在后學耳畔……

    我們懷念這些先生們,不僅是在一個新舊交替的節點上紀念他們為文藝繁榮和知識開拓做出的卓越貢獻,更是希望在這個寒風未盡的特殊時刻,重溫前輩們深刻、豐富的一生,拒絕遺忘和遺憾,汲取薪火相傳的勇氣。

    所有先生的肖像都選擇了彩照,愿他們的笑容陪伴我們。陪伴我們在新的時間里,面對本是多彩繽紛的生活。

    ——中國作家網文史頻道編輯 陳澤宇

     

    李一信(1939年12月—2022年6月29日)

    他說,“我當年是懷著朝圣的心情到作協工作的。”他說,“我是文苑籬邊一棵草。”

    李一信先生在中國作家協會工作數十年,從人事室、魯迅文學院到辦公廳,從機關黨委、中華文學基金會到中國詩詞學會,中國作協的各部門都留下了他的腳印。數十年間,他還創作散文、詩歌、小說200余萬字,出版作品十余部。李先生的一生,是為中國文學事業不斷奮斗的一生。在最后一次接受采訪時,李先生說,“作協大事記都刻在我腦子里。作協這些年一路走來不容易,做具體事情的文學工作者,難免承受一些壓力,有時感到力不從心的焦灼和辛苦,而最終這些都不值一提,‘必達紅標遠,間關不計程’,初心沒有變過。”

    2022年6月29日,李一信先生逝世,享年83歲。

    王婉 | “我就是文苑籬邊一棵草”——記文學工作者李一信

     

    張小鼎(1937年3月—2022年7月3日)

    張小鼎先生說,他是大時代中的一個小人物,基本上是以從事魯迅和中國現代文學的編輯和研究工作為主。這自然是他的謙辭。身為資深文學編輯,張小鼎參與了《瞿秋白文集(文學編)》《茅盾全集》《老舍全集》等“大部頭”的校注、編輯,并任2005版《魯迅全集》編委會委員。

    多年來,在資深文學編輯之外,張先生早已成為魯迅研究專家、斯諾研究專家、現代文學史料專家。以張先生的學養和史料積累,倘若為個人學問揚名,恐怕早就著作等身,而他直到80多歲才出版自己第一本書《一個編審的視界》。從張小鼎先生身上,足可見一代編輯大家的氣質和風范。

    2022年7月3日,張小鼎先生逝世,享年85歲。

    陳漱渝 | 把我引進魯博大門的人——悼念師兄張小鼎

     

    倪匡(1935年5月30日—2022年7月3日)

    倪匡先生1935年生于上海,籍貫浙江寧波。他與金庸、黃霑和蔡瀾并稱為“香港四大才子”,代表作有小說《藍血人》《六指琴魔》等。

    1962年,在金庸先生的鼓勵下,倪匡先生開始用筆名“衛斯理”創作,他的第一篇小說名為《鉆石花》,在《明報》副刊連載。不久后,他的個人第四篇小說《藍血人》出版,自此開啟了他的科幻小說創作之路,該作品也于2000年入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百強”。2018年10月,金庸先生去世,倪匡在接受采訪時曾說,“只剩我一個了。很寂寞的,真的。”他成為香港文化繁盛時期的見證者和文學史繞不開的“武林高手”。

    2022年7月3日,倪匡先生逝世,享年87歲。

    吳越 | 逝去的“幫主” ——倪匡談金庸

     

    崔道怡(1934年—2022年7月17日)

    崔道怡先生是當代文學編輯行業的標桿與典范。近四十年的編輯生涯中,崔道怡先生發現、培養了李國文、蔣子龍等大批作家,責編了《山那面人家》《班主任》《西線軼事》等大量佳作,贏得了文學界的廣泛敬重與愛戴。崔道怡先生在工作崗位上竭盡全力、恪盡職守,以開闊的文學視野、精準的藝術判斷、澎湃的工作激情和嚴格的政治把關,保障了刊物的純粹品格與高質運行。他還曾兼任“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編委會主任,為助力一代代文學新人的成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功成不居,大美不言,樂為文學做嫁衣。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在追念崔道怡等文學編輯前輩時深情地說,“當我們回顧新時期文學的成就的時候,恐怕不能否認,老一輩編輯家們精益求精的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2022年7月17日,崔道怡先生逝世,享年88歲。

    張守仁 | “文學擺渡人”崔道怡

     

    劉思謙(1933年12月24日—2022年7月18日)

    “是大先生、筆走風雷,何須辯男兒女兒。有真信仰、言說自由,莫問它今生來生。”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文學評論家劉思謙先生,是新時期以來女性文學學者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國女性文學學科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全國最早的女性文學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導師。

    劉思謙先生曾主編“九十年代女性散文11家”叢書、“娜拉言說書系”、《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女性散文選讀》等 ,著有《文學夢尋》《“娜拉”言說——中國現代女作家心路紀程》《學理與激情——劉思謙自選集》等學術專著,創作《女人的船和岸》《思故集》等散文作品,影響了很多中國現當代文學領域學人。

    2022年7月18日,劉思謙先生逝世,享年89歲。

    李玲 | 劉思謙——生命像向日葵那樣飽滿

     

    嚴紹璗(1940年9月—2022年8月6日)

    嚴紹璗先生1964年7月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后留校任教。多年來,他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比較文學?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嚴先生長期從事以中國文化研究為基礎的東亞文化與文學關系的研究,講授歷史文化論、日本中國學史、東亞文化史研究、中日文學關系史研究、東亞神話研究、比較文化史論等課程,并著有相關著作數十種。

    嚴紹璗先生是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一位大家。他近四十年的比較文學研究,不但系統地揭示了東亞文學與文化的歷史聯系及各自的民族特征,闡明了形成各種復雜聯系的文學與文化的內在運行機制,而且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論的概括和提升,建構了關于理解文學與文化“變異體”本質并探明其生成過程及傳播路徑的、具有高度學理性的“發生學”理論體系。

    2022年8月6日,嚴紹璗先生逝世,享年82歲。

    陳平原 | 那位特會講古的嚴老師走了

     

    張北海(1936年—2022年8月17日)

    許多人第一次知道張北海先生,是通過姜文的電影《邪不壓正》。這部上映于2018年的電影轟動一時,其背后的小說原著正是張北海先生的《俠隱》。《俠隱》在文字中復活老北平,阿城稱贊其具有“貼骨到肉的質感”、“果然好看”。

    張北海先生在聯合國工作了20多年,擔任翻譯和審校。他以敏銳的觀察、幽默的筆調描繪美國社會,創作有《美國:八個故事》《人在紐約》《美國郵簡》等書。退休后,他的寫作對象從紐約轉到北京,從現代美國社會轉向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寫作體裁也從散文轉向了武俠。

    2022年8月17日,張北海先生逝世,享年86歲。

    劉琪鵬 | 張北海:閉上眼睛就覺得像坐在北京的城墻上

     

    沈萼梅(1940年12月—2022年8月23日)

    五十多年來,沈萼梅先生一直從事意大利語教學、意大利當代文學研究和翻譯工作。她先后在北外、廣院學習法語和意大利語,1963年畢業后回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系任意大利語教師,并多次赴意大利羅馬、威尼斯、米蘭等地進修和講學。

    沈先生著作、譯著等身,主要著作《意大利語入門》《意大利語中級教程——意大利當代文學巡禮》《意大利當代文學史》等;主要譯著包括意大利著名當代文學家莫拉維亞、鄧南遮及埃科等人的重點作品,《羅馬女人》《鄙視》《羅馬故事》《無辜者》《利比亞沙漠》《常青藤》《玫瑰的名字》等等。因在中意文化交流中的杰出貢獻,沈先生被授予意大利共和國總統騎士勛章。

    2022年8月23日,沈萼梅先生逝世,享年82歲。

    羅昕 | 沈萼梅與《玫瑰的名字》:作家認真,我也必須認真

     

    謝永旺(1933年4月19日—2022年8月30日)

    “寬以待人、嚴于律己”,這是眾多文學界同道對謝永旺先生的第一印象。回憶這位見證了新時期文學從披荊斬棘到繁榮昌盛的老前輩,大家總會想念他的寬仁、厚道。

    謝永旺先生出生于1933年4月19日,河北三河人。他歷任文藝報社編輯,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文藝報社編輯部主任,中國作協創作研究室主任,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文藝報社主編。謝先生是優秀的文學編輯家和評論家,他一生投身文學事業,勤懇努力,孜孜不倦。謝先生常年筆耕不輟,著有《當代小說聞見錄》等多部評論集。

    2022年8月30日,謝永旺先生逝世,享年89歲。

    賀紹俊 | 老謝,我還沒有準備好……

     

    任溶溶(1923年—2022年9月22日)

    恐怕沒有誰沒聽說過“沒頭腦”和“不高興”吧。任溶溶先生創造的《“沒頭腦”和“不高興”》,是真切影響了無數少年兒童的優秀作品。就像已故兒童文學研究大家劉緒源先生的評價,“他改變了中國的兒童文學”。

    除童話集《“沒頭腦”和“不高興”》外,任溶溶先生還寫作了大量童詩和故事,《小孩子懂大事情》《給巨人的書》《沒有不好玩的時候》等作品至今家喻戶曉。任溶溶先生還翻譯了《夏洛的網》《彼得?潘》《長襪子皮皮》《安徒生童話全集》《杜利特醫生故事全集》等享譽海內外的世界經典名著300多部,為無數小讀者和眾多創作者開啟了全球視野和世界眼光。

    2022年9月22日,任溶溶先生逝世,享年100歲。

    簡平 | “老哥”任溶溶

     

    張秋生(1939年8月—2022年10月4日)

    “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課本里《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帶給無數小朋友們關于秋天的美的記憶。張秋生先生藝術個性鮮明的“小巴掌童話”,將奇思、妙想、溫情、詩意、天然的童趣和深奧的哲理融為一體,為新時期以來的中國兒童文學增添了色彩絢麗、溫馨雋永的一筆,成為當代原創童話的重要收獲。

    對于兒童文學創作,張先生說,“尤其強調要提高文學素養。兒童文學首先是文學,然后才能站在兒童的立場去看,去聽,去感受。”有朝氣、有創意的真誠兒童文學觀,亦是張秋生先生留給后人的永遠財富。

    2022年10月4日,張秋生先生逝世,享年83歲。

    許旸 | 他的“小巴掌童話”,像涓涓溪水流進孩子心里

     

    程樹榛(1934年7月—2022年10月30日)

    “一條大江從遙遠的大興安嶺腳下帶著狂濤怒浪奔馳而來,到了塞北草原的這個地方,轉了個彎兒,而后呼嘯而去……”這是程樹榛先生去年87歲高齡時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我國第一臺萬噸水壓機誕生記》的開頭,還是如此的波瀾壯闊,氣勢恢宏。這般文學氣魄貫穿了他的一生。

    程樹榛先生是當代著名作家、編輯家,《人民文學》雜志社原主編。作為我國當代工業文學的重要作家。從事文學事業七十余年,程樹榛先生發表小說、散文、詩歌、話劇、電影文學劇本等800余萬字,出版《程樹榛文集》十卷本。他一生摯愛文學,襟懷坦白,寬人律己,工作勤勉,廉潔奉公,家風嚴謹,為人正直善良。他為中國文學事業鞠躬盡瘁,做出了突出貢獻,贏得了大家的愛戴和尊敬。

    2022年10月30日,程樹榛先生逝世,享年88歲。

    陳玉福 | 深切悼念恩師程樹榛先生

     

    張玲(1936年—2022年11月1日)

    一個月前,張玲先生在自己的新書會上向讀者朋友們飽含深情地講述父親的故事,關于“布衣老爸的風雪花月”,關于“翻譯家張谷若和他的世紀”。一個月后,我們震驚于一向和藹、親切的張玲先生突然離去。

    張玲先生是一位詩人,1954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求學期間即開始發表詩歌、散文;她是一位杰出的學者,著有《榆齋弦音》《旅次的自由聯想》《哈代》《英國偉大的小說家——狄更新》《畫家宗其香傳》等作品;更是一位家學深厚的翻譯家,我們熟悉的《雙城記》《傲慢與偏見》《呼嘯山莊》《哈代中短篇小說選》《牧師情史》《孤寂深淵》等作品中,都留有張玲先生的譯筆。張玲先生一生從事外國文學研究和翻譯,對哈代、狄更斯、艾米莉?勃朗特等在中國的譯介與研究作出重大貢獻。

    2022年11月1日,張玲先生逝世,享年86歲。

    張玲 | 翻譯之火畢生燃燒:追憶我的父親張谷若

     

    林毓生(1934年8月—2022年11月22日)

    林毓生先生《中國意識的危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熱烈與冷靜》幾本書引入內地后,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中國學界產生影響,亦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常解讀和征用的理論典范。

    多年來,林毓生先生聚焦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聯系與轉化,他主張將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一些符號、觀念和價值加以重組、改造或揚棄,成為有利于變遷的種子,同時保持中國文化的認同。可以說,為何學問、如何學問,以及自由的興起與衰落及其原因等幾個問題,串聯了林毓生先生的一生。“我所有的研究,都與我的個人關懷有關。”林先生始終堅持,學術應該是有生命關懷的。

    2022年11月22日,林毓生先生逝世,享年88歲。

    韓茹雪 | 林毓生:“我所有的研究,都與我的個人關懷有關”

     

    李國文(1930年8月24日—2022年11月24日)

    “作家是屬于他那個時代的。”的確,每一個時代都需要這樣對社會和現實進行忠實書寫的寫作者。李國文先生正屬于那個“冬天”與“春天”交雜的時代。除獲得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的名作《冬天里的春天》外,李先生還有長篇小說代表作《花園街五號》,短篇小說集《第一杯苦酒》《危樓紀事》《沒意思的故事》,散文隨筆集《罵人的藝術》《中國文人的活法》《唐朝的天空》等。

    李國文先生創作勤奮,著作等身,早在1957年就發表成名作短篇佳作《改選》,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任職《小說選刊》主編期間,他與人為善、提攜后進,為推動新時期文學的繁榮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22年11月24日,李國文先生逝世,享年93歲。

    肖復興 | 李國文:“彌勒肚里盡神思”

     

    陸柱國(1928 年10月12日—2022年12月1日)

    1952 年 10 月上旬,陸柱國隨第二屆赴朝鮮慰問團前往朝鮮采訪,小說《上甘嶺》是陸柱國根據自己在參加上甘嶺戰役時所見所聞創作而成。在歷時43天的上甘嶺戰役宣告結束同一天,陸柱國寫下了“1952年11月25日初稿于朝鮮金化前線”,100多頁的小說結稿。

    除小說外,陸柱國先生主要扎根于電影文學創作,創作和參與創作了《黑山狙擊戰》《海鷹》《英雄島》《戰火中的青春》《南海風云》《大進軍:席卷大西南》《太行山上》《雷鋒》《閃閃的紅星》《道是無情勝有情》等革命軍事題材影片。

    2022年12月1日,陸柱國先生逝世,享年94歲。

    慕津鋒 | 陸柱國和他的小說《上甘嶺》

     

    柳鳴九(1934年—2022年12月15日)

    柳鳴九先生的一生與法國文學聯系在一起。他著譯等身,以卓有學術膽識著稱,對人文知識界影響頗深。柳鳴九先生在法語文學和重要作家、流派的譯介及研究方面成就卓著,被視為中國“薩特研究第一人”。他主持編選的《雨果文集》《加繆全集》《法國二十世紀文學叢書》《龔古爾文學獎作品選》《法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資料叢刊》等叢書滋養了一代中國當代作家。

    “個體是脆弱的、速朽的,很多努力往往都是徒勞的,猶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但愿我所推動的石塊,若干年過去,經過時光無情的磨損,最后還能留下一顆小石粒。若果能如此,也是最大的幸事。”柳鳴九先生常自喻為西西弗斯,說自己是“文化的搬運工”和“精神苦力者”。但他留下的,不是平平無奇的小石子,更多的是在當時“激起千重浪”,而經過“時光無情的磨損”,至今仍閃爍著璀璨光芒的文化碩果。

    2022年12月15日,柳鳴九先生逝世,享年88歲。

    王楊 | 柳鳴九:最后能留下小石粒就是最大的幸事

     

    李鳴生(1954年—2022年12月17日)

    寫了一輩子航天題材報告文學的作家李鳴生走了。李鳴生先生是從西昌火箭場走出來的作家,在航空航天題材的創作中,無人能出其右者。多年來,他陸續創作了《飛向太空港》《澳星風險發射》《遠征三萬六》《走出地球村》《中國“長征號”》《千古一夢》《發射將軍》《中國863》《敢為天下先》《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秘密》《月亮城的火箭兵》等一系列報告文學,出版《李鳴生文集》16卷。

    李鳴生先生的創作詩思史情共存,正像他自己所說,“報告文學是最具思想風骨的文學”,“報告文學作家,首先應該是個思想家;思想是報告文學能繼續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報告文學作家對文本應該有創新精神”。

    2022年12月17日,李鳴生同志逝世,享年68歲。

    魯大智 | 李鳴生:報告文學是一種有歷史使命感的文學

     

    西西(1937年-2022年12月18日)

    想到香港文學,誰能忽略西西這個名字?她的《我城》和《飛氈》濃縮百年香港史,她的《哀悼乳房》和《白發阿娥》中更可見她對生活的熱情、對困難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西西先生的創作是一種創意融合式的創作,她在近七十年的文藝時光里,在文學、藝術、科技、媒介之間跨界融通,妙手創造,追求原創,好像造物者,不斷超越自身。以扎實的文學本手,規避俗手套路,勝在豐富想象力、跨界創造性、題材廣闊性、獨到思想性。探索中國與傳統的傳承、與世界的聯動,樹立21世紀之交的跨界作家新形象。像永動機一般,用文學藝術打造另一個星球。

    2022年12月18日,西西先生去世,享年85歲。

    凌逾 | 西西:永動式融界大師

     

    葛翠琳(1930年2月—2022年12月27日)

    “老祖母那雙瘦骨嶙峋的手,粗糙黝黑,青筋突出,她把翻滾的云團抓在手中,放在紡車上紡,紡成比絲還要細的云線。狂風暴雨,山崩地裂,她鎮定自如,不驚慌、不抱怨、不嘆氣,耐心地紡啊紡,把厄運、災難和痛苦紡成柔軟的絲團,她在捻紡人生。” 葛翠琳先生說自己特別喜歡喬治?桑的童話《玫瑰云》,兒童文學就應該像這篇童話中的老祖母一樣,把堅韌、寬容和坦然的品格帶給孩子們,無論現實中有多少磨難,都能夠編織成美好的絲團。

    葛翠琳先生也是新時期兒童文學界的“老祖母”,她深受民間文化和民間文學的滋養,在不斷創新中,將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精神提供給小朋友們。她的語言準確精煉、朗朗上口,富有音樂性。《野葡萄》《翻筋斗的小木偶》等作品通過栩栩如生的人物、曲折生動的故事,不虛美不隱惡,讓孩子們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以及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2022年12月27日,葛翠琳先生逝世,享年92歲。

    李東華 | 葛翠琳:無論有多少磨難,都能編成美好的絲團

     

    古遠清(1941年—2022年12月27日)

    古遠清先生的辭世令人震驚。畢竟,他雖年事已高,但學術精力之充沛讓許多年輕學人望塵莫及,我們經常能聽到古遠清先生新的聲音——他提出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新思路,他出版一部新著,又或者他誠懇犀利地向某部作品指瑕。這就是古遠清先生,文壇常青樹,也是文壇清流。

    古遠清先生數十年來深耕華文文學領域,著有《世界華文文學年鑒》《中國大陸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臺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香港當代文學批評史》《澳門文學編年史》《海峽兩岸文學關系史》等作品。他立足史料、建構史脈、再現史境、留下史跡,鑄就了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古遠清貢獻”。

    2022年12月27日,古遠清先生逝世,享年81歲。

    謝冕 | 特別的古遠清 

     

    相關閱讀:

    懷念 | 2022年,他們的旅途走向下一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99九九99九九精品| 中文字幕日韩人妻不卡一区| 久久久久久综合网天天|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www| 国产乱码1卡二卡3卡四卡| 国产又黄又爽无遮挡不要vip| 欧美一级做一级做片性十三| 久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北岛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韩国一级做a爱性色毛片|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久久精品无码色欲| 青青青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丫丫视频私人影院| 国产高清在线a视频大全| 99热国产在线| 真实乱小说在线阅读|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下载|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户外勾搭野战| 99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第一页| 好紧好爽欲yy18p| 二个人的视频www|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 成人a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么公的又大又深又硬想要| 很污很黄能把下面看湿的文字| 富二代官网下载在线| 国产成人黄网址在线视频| 东北女人奶大毛多水多| 久久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一二区|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黑人| 99热在线精品国产观看| 天天操天天干天天透| 进击的巨人第一季动漫樱花动漫|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丰满| 中文亚洲av片不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