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四王吳惲與四僧書畫特展”亮相申城
    來源:文匯報 | 范昕  2022年12月01日08:39

    三四百年前的清初,中國畫壇有過一段“群星璀璨時”,涌現出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惲壽平、八大山人、石濤、弘仁、髡殘等一批藝術大家。只可惜,人們普遍以為,中國古代繪畫史上的高峰在宋元,宋元以后,繪畫創造力在減弱。也因而,清初畫壇聳立起的這座小高峰被長久地忽略了。

    近日登陸龍美術館西岸館的“群星璀璨時——四王吳惲與四僧書畫特展”,展開的就是這段對于大眾而言或許不太熟悉卻又值得珍視的繪畫史。展覽精選清初“四王吳惲”(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惲壽平)、“四僧”(八大山人、石濤、弘仁、髡殘)十位畫家的30余件(組)精品力作,其中近半作品為首次面向公眾展出,不僅向這批藝術大家致敬,也在向中國偉大的藝術傳統致敬。

    展覽聚焦的這批藝術大家對中國隋唐宋元以來的繪畫作出總結,亦對現代中國傳統繪畫作出樣板。清初的“四王吳惲”,并稱為“清六家”或“正統派”。他們雖非同一個畫派,但都強調臨古,尤其推崇元人的筆墨,最終復古出新,發展出各自的風格面貌,左右了清初宮廷內外的繪畫走向,并對后世山水畫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現身展覽的王原祁《晴峰疊翠》,就是畫家模仿元代書畫大家黃公望風格的作品,以設色畫重山疊嶺、山巒渾厚、草木華滋,筆意蒼古厚潤。這位畫家開創了婁東畫派,日后將仿古風尚中的再創精神發揮到底,借助色彩手段抒發真性情。王翚則融合南北畫法,用筆墨建構“世外桃源”,開創了虞山畫派。此次展出的王鑒《仿元人山水冊》,或青綠或水墨,卻都透出南方山水的秀潤氣息。惲壽平是常州畫派的開山之祖,最以沒骨花鳥獨步畫壇。展覽中他的八開花卉冊,以標志性筆法繪桃花、牡丹、菊花等四季花卉,點染并用,明麗淡雅,看得人賞心悅目。

    相較于正統的“清六家”,“四僧”是不守陳規、富于個性的代表,也有“野逸派”之稱。他們出家為僧,多抱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借畫抒發身世之感,沖破當時摹古的樊籬,竭力發揮創造性,構成一道流光溢彩的別樣風景。例如,八大山人往往惜墨如金,筆下形象夸張奇特,甚至獨創動物鳥禽之“翻白眼”畫法,不僅極富藝術感染力,亦是自我心境的寫照。此次展出的八大山人《鳥鴨圖四條屏》,就讓人一窺這種以少勝多、不落俗套的魅力。弘仁常常以線性的渴筆和極簡的皴法勾畫出大小相間的方形山崖,這種對于空間的極力壓縮,以及不忘暗示體積與空間層次,形成了一種抽象感。亮相展覽的弘仁《書畫合璧冊》共十九開,松山樹石十幅,詩文書法九幅,畫幅袖珍但寓意深遠,面貌多變。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當代藝術蓬勃發展,在視覺藝術創作全面與西方對話融合的同時,一些有識之士也指出將中國自身藝術傳統“當代化”的重要性。此次展覽的策展人謝曉東坦言,中國的視覺藝術自誕生之日起,就擁有“抽象化”基因,并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各類實踐,其中17世紀的“四王吳惲”和“四僧”正是中國繪畫史上承上啟下的里程碑式人物。借用“四僧”的繪畫觀念和傳統,近代的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傅抱石等20世紀中國畫巨匠更為中國畫的現代化轉向作出非凡貢獻。這些都使得回望三四百年前的“群星璀璨時”,更具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