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讓未來照進現實 給想象插上翅膀 “讓未來照進現實,給想象插上翅膀——以青少年科幻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主題沙龍活動舉辦
    來源:中國作家網 | 顧天歌  尹超  2022年10月12日11:42
    關鍵詞:少兒科幻

    10月10日,由中國科協科普部指導,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普中國發展服務中心主辦,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全國少兒科幻聯盟承辦的“讓未來照進現實,給想象插上翅膀——以青少年科幻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主題沙龍在線上舉辦,并于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官方抖音賬號、全國少兒科幻聯盟微信視頻號全程直播。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中國科普作協黨委書記、常務副理事長王挺,中國作協社聯部主任李曉東,科幻作家劉慈欣、王晉康,華語星云獎聯合創始人董仁威,南科大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吳巖,《科幻世界》副總編姚海軍,中國科普作協副理事長尹傳紅、秘書長陳玲,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科幻分社負責人王衛英,以及承辦方黑龍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編輯金海濱、黑龍江出版傳媒股份出版業務部主任商亮、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社長薛方聞與會,圍繞“科普科幻”“青少年科學素養提升”“人文關懷與科幻作品的融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科學幻想”等關鍵詞進行發言,對中國科幻作品及中國青少年科學素養的未來圖景展開討論。會議由科幻作家超俠、陸楊主持。

    新的時代,科幻對科學素養的提升意義重大

    邱華棟在致辭中表示,文學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凝結著民族智慧,文學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就是文明之間實現互聯互通的過程。作為一種外來的文學類型,現代科幻小說在中國起步比較晚,但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中國國際地位提升和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中國科幻小說海外傳播開始呈現逐步繁榮的景象,越來越多優秀作品受到海外讀者關注和喜愛。而少兒科幻小說在科幻文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它能夠鍛煉孩子們的科學想象力,引導兒童感受自然宇宙的廣闊;生命進化的漫長、曲折。近年來,少兒科幻的發展欣欣向榮,期待更多的為孩子們寫作的科幻作家涌現出來,與科幻聯盟、出版社等單位共同努力,推動中國當代少兒科幻蓬勃發展。

    王挺在致辭中表示,科幻文學是一種能激發青少年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文學類別,科幻文學發展的歷史上,科幻的想象力來源往往是那個年代最前沿的科技,從凡爾納到劉慈欣,其創作都是在前沿科技的翅膀上展開無窮的想象,描繪出了一個真實可信卻充滿了驚奇感的未來世界,吸引了更多對科學感興趣,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們。在新的時代,科幻作家的使命,除了制造這種驚奇感,更要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融入其中,引導青少年們走向科學之光,創造新的幻想藝術宇宙。

    李曉東在致辭中談到,科幻文學正從文學的小眾走向更廣闊的大眾,許多純文學作家也開始融入科技生活,創作科幻文學作品,中國作協社聯部將積極推動和參與到科幻文學的閱讀推廣與傳播中,為科幻文學未來的發展,為科幻作家服務,為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和文學素養服務。

    薛方聞在致開幕詞中指出,2022年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依托自身“科技”屬性的優質資源,以激發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強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立足點,以打造國產兒童科普、科幻作品矩陣為目標,植根中國原創科普科幻作品,聚攏了國內眾多少兒科普科幻作家資源,在年內將陸續推出多部少兒科普科幻作品,同時,也將進一步打造本土化全產業鏈科普科幻IP,對廣大青少年科學素養的提升添磚加瓦。

    劉慈欣在致辭中說,青少年是科幻作品最重要的受眾群體,也是未來科幻得以持續發展的最重要的力量。科幻能幫助青少年理解提升科學素質,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強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逐步建立起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新的時代,科幻將用無窮的科學想象力與創造力,引領青少年全新的思維創新,對他們的整個人生起到培根鑄魂的作用,科幻將引領我們的時代,讓人類進入更高階的文明世界,用科幻文學,講好中國故事,講好科技時代的山鄉巨變,是中國科幻作家的重要使命。

    王晉康表示,少兒科幻在科幻文學的發展中,其重要性曾經被誤讀,但事實證明,少兒科幻能為核心科幻的傳播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只有讓更多的孩子從小熱愛科幻閱讀,喜歡科幻,未來的整個科幻產業,才能做大做強。

    董仁威在致辭中說,青少年閱讀科幻作品能從小在他們心目中扎下科學的種子,并在想象力的土壤上開花發芽,擁有無限的創新思維,和改變世界的能力,未來他們將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成為大科學家,大作家,大藝術家,大企業家,用自己的創造力,將神奇的科幻變為現實,改變我們的生活,讓未來更加美好。

    吳巖認為,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與中國科技的發展,中國人科學素養的提升休戚相關。科學素養在新時代也有了新的定義,成為可靈活運用的知識,可以實用的方法,可以分析出對人的作用的好壞,而不是記住教條,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幻對科學素養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科幻是高級意義上的科學素養的增進,要提升科幻水平,得從科普做起,人們閱讀科幻并對其中的高科技產生質疑,由此展開廣泛的科學尋找、研究時,才能真正意義上提升科學素養。科幻對社會的影響,對人的影響,也包括有質疑精神,科幻小說中描寫的極端恐怖的未來和過于美好的未來,都包含著質疑的想象,真正的科學素養是活的,是探索性的。如何在科普的基礎上,產生更高級的科幻想象,需要科幻作家們共同討論。

    姚海軍表示,在科幻文學繁榮的大背景下,欣喜有越來越多的機構能關注少兒科幻,關注科幻對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的作用,期待大家的思想碰撞。

    尹傳紅說,作為以促進科普創作繁榮發展為宗旨的社會組織,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近年來在推動科普科幻作家與教育的結合,加強跟中小學的交流與合作,積極開展青少年科學閱讀與寫作的推廣方面,做了一些初顯成效的工作。本次論壇又一次聚焦科普科幻與青少年科學素養提升,讓未來照進現實,給想象插上翅膀。

    陳玲認為,少兒科幻作品是孩子們接觸科幻的重要載體,同時也能為孩子想象的形成提供素材,許多作家、科學家、出版機構都在積極努力,推動創作出更好的少兒科幻作品,中國科普作協和中國科幻研究中心也會持續支持少兒科幻的發展。

    王衛英從出版和創作的角度談到,青少年科幻不是一門簡單的文學創作,需要作家用貼近孩子們的心靈,用通俗易懂的文學語言,講給孩子們喜歡的天馬行空,腦洞大開的科幻故事,在故事中融入正確的科學觀,價值觀,世界觀,將科學、文學、童心、童趣、童真融合無間,這樣的創作是在兒童文學和科幻文學基礎上的升維,因此更需要高超的創作技巧和真正的兒童本真。

    科普和科幻創作如何提升青少年科幻素養

    本次沙龍共設置了四個精彩議題,圍繞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的主題,邀請近30位知名科幻作家、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編輯、科普專家,通過主題發言、論壇等形式,共同探討科普和科幻作家如何更深刻地將前沿科技知識融入到作品中,幫助青少年提升科學素質,激發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在交流討論議題“少兒科幻作品如何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中,拉茲、凌晨、趙華、馬傳思、彭柳蓉、趙曉旭就此議題展開討論,進行分享。大家提出三則觀點,認為作者應加強細節描寫,在創作以少年為主角的科幻作品時,故事應讓孩子有代入感;科幻文學對少年兒童的價值觀塑造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可以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提升科學素養;科幻想象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之上,以科幻特有的方式詮釋中國文化。

    安武林、江波、蕭星寒、顧備、劉健、成全以“少兒科幻作家如何與時俱進,將前沿科技更有效地融人到少兒科幻作品中”為議題,進行主題分享,認為作者要不斷提升科學素養,才能將優秀的科幻作品呈現給青少年讀者;在科幻作品中融入科普知識時,作者運用貼合兒童心理的語句至關重要。

    在交流討論議題“少兒科幻作品中的科幻既不能成為‘擺件’,也不能脫離青少年的認知水平”的過程中,崔昕平、超俠、陸楊、左文萍、彭緒洛、大可等認為,將新奇、前沿的科學元素融入作品之中,可以激發兒童對科學的探索欲望,作者應憑借自身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將科學知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淺出地呈獻給小讀者;作者應對科學元素進行取舍,取舍后的科學元素及科學幻想要對故事情節有推進作用;作者應在兒童能讀懂、理解的認知水平下進行創作。

    王林柏、麥子、徐彥利、小高鬼、小酷哥哥、劉芳芳、劉婧、陳柳岐、柯漁以“如何以貼近兒童心理的語言、關注兒童精神需求的角度去創作科幻作品”為議題,進行主題分享。各位專家提出三則觀點,認為作者的語言要符合兒童成長需要,要在作品中體現出人文關懷,從關注兒童精神需要的角度創作作品,避免機械地給兒童進行科普;孩子對語言和節奏具有與生俱來的敏感,作者需要根據孩子不同年齡的心理需求進行文字創作;科幻作品應寓教于樂,將趣味性融入科幻作品,激發孩子閱讀熱情。

    少兒科幻聯盟和黑龍江科技社未來將在科幻大會上舉行本系列的線下論壇,聯盟將真正與眾多兒童文學、科幻作家,以及科技企業、出版、影視等機構合作,讓青少年們走進身邊的科幻世界,從小就有較高的科學素養,未來成為祖國的棟梁,民族的驕傲。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表示將以此次沙龍為基點,發掘出版更多優秀的科普科幻作品,為青少年傳播前沿的科普知識、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學思維,潛移默化中培養青少年對知識的渴望、對學術成就的熱情、對新時代科技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