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知寒:人世間的復雜起落,讓我迷戀
提及青年作家楊知寒,人們會將她與近幾年來興起的一個概念相連,“東北文藝復興”。這或許與楊知寒筆下的東北故事相關,以其所言,她熟悉的環境是東北,接觸到的素材和人在東北,讓她更順手地去書寫東北的故事。在由譯林出版社推出的新小說集《一團堅冰》中,她寫冰天雪地里的人們:隱身佛寺的輟學少女、苦等搭檔的落魄民間演藝者、送走老虎的馴獸師、流連網吧的女教師……寫那些人與人之間幽暗的、晦澀的、愛與恨的關系,人們在人世嚴寒里行走,有一點寒冷也有一點微光。
楊知寒是從網絡文學轉場“純文學”寫作的青年作家,在這個轉場中,小說的故事性成為一種遺留,她更喜歡那些“有力量感的,或者說有攻擊節奏的小說故事”,因而對自己的小說也作此要求。但這個過程似乎還未完成。事實上,如評論家何平所言,未來楊知寒的文學方向朝哪兒轉折,無法做出預言,“目前能看清楚的,就像一個好的演員,至少她有很寬很廣譜的‘戲路’?!?/p>
記者:“一團堅冰”,某種程度上這四個字或可概括這本小說集的一種基調,它與另外的一些詞相連,寒冷、堅硬、火種,生活、人性、存在。事實上,這團堅冰是什么?
楊知寒:堅冰應該就是字面意思了,冷硬,看著很透亮,但有將事物封凍的能力。鑿開冰,你只能得到一些碎冰,化開它呢,就會得到水。每個人難免都會經歷被什么給凍住控住的時刻,在這些時刻,你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但外界是能很清楚看到人在冰里的狀態的。
記者:集子中收錄的九個故事,題材駁雜多樣,人物也面目不一,鋪陳開來時,是小城生活圖景的集合。你似乎擅長寫這種小城中的人與事,它們在一定的時空跨度中展開,但時間流逝,這里的人卻有停滯之感,他們都仿佛是“舊人”,小城的變化也是遲緩的,盡管內部暗流涌動。
楊知寒:可能跟我喜歡選取過去了的事情作為寫作對象有關,又不全是這樣。生活節奏慢是一個原因,更大的原因可能是選擇生活在小城的人,心理節奏也慢一些。他們會抱守一些和現在的觀念不同的東西,很執拗很孩子氣,而這種東西,你知道將會越來越珍貴。所以難免關注到?!芭f人舊事”的書寫,也常讓我反思,我們就真的很快嗎?只是動作快了些吧,都市生活拓展人處理事情的能力和邊界,但內心常空落,比起前者,有時感覺還更不像個有靈的人的樣子。我更關注人在自我內心跨越過的路徑,無關他是否變化了場域,是否擁有精彩的外部生活。如果能將他們的暗流涌動,多呈現幾分,對我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記者:在一個訪談中,你提及自己小說創作的動力來源于“對現實生活不同階段的不理解”,這是否是說,你的小說寫作是理解生活的一條路徑,它或許不會告訴你答案,但這種呈現本身卻有一種意義?
楊知寒:是這樣的。我還在成長中,學習中,想一直能抱有懵懂的態度,看待事情也好,處理事情也好,享受每一個階段里每一次痛苦,未必掌握新的經驗,但希望總能有新的,不理解。我從不奢望寫作能幫人解決精神困境,它可以舒緩,事實上好像也沒任何外物,能幫忙去解決。成年后學會的一件大事,是怎么去擱事。通過小說,我想表達的就是人物想表達的,僅此而已。
記者:評論家何平說你的小說《連環收繳》有一種“自我的未被規訓的橫沖直撞和狠勁”,這篇小說最初是發表在豆瓣閱讀平臺上的,它帶有一些戲劇性,也有他所說的橫沖直撞的東西,整體上來說,它指涉的是人與人之間幽暗的、晦澀的、甚至帶有仇恨的那些關系,在其他小說中也有體現。我以為,這顯露出你對于人情交際的敏感,也樂于不斷描摹人與人之間的種種關系。
楊知寒:人際關系里的復雜起落,讓我迷戀,就像一艘航天器,總想去外探索,甚至鉆黑洞里看看?!哆B環收繳》也好,后來其他小說也是的,都沒受外界影響,該怎么寫,或怎么進行訓練。我在對我自己訓練呢。保持一個不受外力影響的狀態,對我來說是最舒適的。物理學得不好,大概知道,物體如果不受力,是不會加速,也難停止的。我希望我就是這么個物體。確如您所說,心性敏感。慣于保護自己和關照他人一些不太容易被發現的情緒處境。缺陷或也是饋贈,會去觀察到一些事,然后試著記取,保持不跨越理性的善意,有什么說什么。
記者:在這些關系網絡中的人,都有些失序的地方,隱身佛寺的輟學少女李故,跳樓自殺的瑞貝卡,苦等搭檔的落魄戲曲演員,馴獸“我”,流連網吧的女老師李蕪……這種失序中有一種純粹、破碎、迷茫、荒蕪,它與外部生活是對應的。
楊知寒:想說他們都是可愛的人,轉念一想,可愛這個詞太曖昧,他們實在的都是可憐人。有些人在生活中是真實存在的,寫著寫著,會讓自己很難受,然后去克制,盡量別影響他們作為人物,在小說里客觀的走向。還是很難掩飾我對這些失序的人物的喜愛。我很喜歡他們,生活里有這樣的人,會想去提供盡可能的幫助,因知道無論在實際生活,還是精神關卡中,他們都因為過于純粹的心靈,而不好度過。也許他們反而不是破碎的,也不是荒蕪的,我一直這樣想。
記者:你的小說中有對于地域的拓展,小城的人想逃離開這座城市,去往南方(遠方)。南方(遠方)vs東北的關系,在你的小說中有一些暗影。這在東北敘事中不少見,在這組關系中你想要什么新的表達嗎?
楊知寒:我似乎沒有什么新的表達,只能說是不同的人在不同時空下,總要發生不同的故事。我們那個地方的人,流亡的印記始終在身,不是從哪到這兒來,就是要往哪兒散去。到如今,又輪到了一個四散的歷史,就是這樣吧,挺簡單的。我在南方已經十年,對家鄉的感受每年都還有不同的東西,“去南方”并不是人物命運的解決方案,“離開”可能是,“回歸”也可能是。
記者:由網絡平臺而至傳統期刊,這是人們提到你時不免會關注的,何平將此稱為一種“轉場”。我所好奇的是,這種轉場,會遺留下一些什么在你的寫作中?
楊知寒:會覺得小說的故事性比較重要。這可能是兩年的網絡寫作,得到的收獲所在。先讓人有想閱讀的感受吧,先抓住感受,清楚地告訴自己,你不是在寫日記。個人的閱讀體會,是更喜歡有力量感的,或者說有攻擊節奏的小說故事。是個人喜好,也只好對自己做這樣的要求。
記者:最后來到一個繞不開的問題,“新東北作家群”,或者說“東北文藝復興”。你怎么理解這個概念?評論家楊兆豐說你與那幾位“80后”作家的不同是,“在素材的收集上要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來填補另一代人敘述和記憶的漏洞”。實際上,你認為自己的東北故事與他們有何不同之處?
楊知寒:我覺得自己沒有能量和野心去開拓出新的東西來。我的家鄉是東北,我熟悉的環境是東北,我接觸到的素材和人,在東北,讓我更順手去書寫東北的故事,沒有其他。能通過我的小說,讓別人多認識一些東北,甚至有可能喜歡東北,我很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