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做現實主義傳統的看門人與守業人 任鳴導演藝術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辦
    來源:文藝報 | 路斐斐  2022年08月22日08:22
    關鍵詞:任鳴

    8月8日,由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北京戲劇家協會、《新劇本》雜志聯合承辦的“戲劇就是回故鄉——任鳴導演藝術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辦。北京市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陳寧,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一級演員馮遠征等數十位戲劇評論家、學者以及與任鳴導演生前合作過的編劇、演員齊聚一堂,在緬懷任鳴導演的同時,圍繞其導演藝術創作道路、風格及成就進行了深入研討。

    馮遠征表示,任鳴作為北京人藝任職時間最長的副院長,從上世紀80年代進入劇院以來一生執導話劇90余部,是人藝最多產的導演之一,用行動踐行了“一生只干一件事,做導演、做人藝導演”的藝術追求。無論是從院領導還是導演的角度,任鳴都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人物。多年來他堅持“一戲一格”的藝術探索,在思維方式、表演和敘事風格、演出和舞美形式等方面開啟了北京人藝新京味兒戲的探索,在新東方美學以及劇目、題材等方面的探索亦具有里程碑式的思辨、引領作用。他始終關注戲劇的發展問題,為北京人藝培養了一批青年人才,為人藝的未來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他是‘為戲劇而生’的導演”,在北京劇協副主席楊乾武看來,任鳴是新世紀以來北京人藝繼林兆華導演之后最具代表性的導演,“不僅是北京人藝演劇傳統的主要傳承者,且在藝術層面創造超越了這一傳統。”楊乾武認為,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戲劇演出市場的危機迄今仍沒有得到整體性解決,總結任鳴及北京人藝的藝術成就對當下的戲劇創作具有重要啟示。“任鳴留下的《北京大爺》《古玩》《蓮花》《全家福》《知己》《我們的荊軻》《司馬遷》《玩家》等作品,是當之無愧的具有中國做派、中國氣派的中國戲劇”,這提示我們思考“怎么做才能為觀眾把戲排好?只有好的作品與觀眾產生良好的互動,中國的戲劇才有未來”。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宋寶珍眼中,任鳴是“用生命書寫話劇史詩”的一位導演,是北京人藝風格的捍衛者、繼承者、實踐者與發展者。他始終認為北京人藝是有民族氣質、民族精神的劇院,是現實主義的劇院,是人民的劇院。對于這種風格,一要繼承,二要發揚,三要在繼承和發揚的基礎上創造。實現話劇與時代、與現實生活的結合。作為院領導,他堅持經典保留劇目與原創藝術精品并舉,堅持“雙百”方針,培塑當代話劇的根與魂。作為導演,他從不賣巧炫技,而堅持一臺戲要讓觀眾看得懂,愿意看;要用簡單、清晰、質樸、大氣的舞臺場面表現藝術真實、細節刻畫和典型意義;要培育形象的種子,讓戲劇行動形成自洽的邏輯和韻律,讓戲劇場面充滿內在詩意,把舞臺空間留給有靈性、有創意的演員。

    與任鳴合作了話劇《香山之夜》的國家一級編劇李寶群表示,任鳴是一位深諳創作規律,深知劇本、編劇之重要的導演。他在藝術上有自己堅守的原則和底線,對劇本總有敏銳、細致的覺察、把握。他用執導的眾多氣質各不相同的戲構成了一個自己的“導演世界”;他用扎實內斂的創作塑造人物,表現當代和歷史生活,重視對人物內心的開掘;他從不濫用“手段”,也不刻意追求外在形式上的“新奇特”,而是立足傳統、因戲制宜,做了不少新的探索。“他是北京人藝現實主義傳統的堅守者、看門人與守業人。他在繼承和敬畏傳統的基礎上,又是尋求探索和突破的,他為北京人藝留下了一筆珍貴的藝術財富與遺產。”

    與會專家認為,任鳴在堅持人藝傳統、繼續焦菊隱先生等前輩所開啟的中國話劇民族化探索的同時,在對民族化的傳承與化用以及對現當代舞臺語匯的借鑒和吸收等方面,不跟風、不媚俗、不躍進,以當代視角切入對作品的解讀和闡釋,讓舞臺呈現兼具傳統韻味和現代氣質。他崇尚“簡潔是智慧的結晶”,簡約、凝練、純粹的美學追求更是他所追求的生活狀態與通達的精神境界,那便是對戲劇執著的愛、對藝術創造的飽滿激情。對于任鳴的導演藝術成就,戲劇研究者應不斷總結,將任鳴導演的藝術思想和經驗傳播好,不斷創作出更多能觸及靈魂、引起人們思想共鳴的具有持久藝術生命力的文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