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化蝶(節選)
    來源:《收獲》 | 哲貴  2022年08月21日21:41

    1

    討論會開始了。

    這個會議對劍湫來講意義非凡,是她的“施政宣言”,也是團長價值的體現?!皥F長價值”是個比較籠統的概念,沒有具體數字和指標。但劍湫不同,她是演員,有演員的出發點和標準,是藝術的,是自我的。簡單地說,她當這個團長,就兩件事:排新戲和出新人。在劍湫看來,排新戲和出新人是一體的,是相輔相成的——將新戲排出來,成為經典名劇,名劇催生名角。反過來說,也只有名角才能將一個戲經典化——名角身上的光芒可以照亮一個戲,讓一個戲起死回生。

    還是拿老戲做文章。當然也可以排新戲,新戲有新戲的好處,一張白紙,怎么畫都行。但風險也是明顯的,新戲缺少積淀,缺少歷史感,缺少厚重感,顯得淺,顯得薄,顯得倉促,壓不住。排老戲當然也不容易,像《梁山伯與祝英臺》這樣的經典劇目,千錘百煉,千萬人的心血結晶,每一個場景,每一個人物,每一句唱詞,甚至每一個表情,都已印刻在觀眾心中,特別是那些老戲迷,心里都有一場自己的戲,改一句都不允許,那是犯上作亂,是欺師滅祖,要跟你拼命的。所以,如果要排老戲,必須出新,不出新就不能“出彩”,不“出彩”就沒有表現力和說服力,就是“觸犯眾怒”,沒有好下場的。問題是怎么出新?大家都想出新,都想把老戲排出新花樣來,有誰做到了?誰能?

    新排《梁山伯與祝英臺》,劍湫有自己的想法。按照劇團慣例,先開會討論劇本改編,這是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劇本“出彩”了,接下來就是演員的事。劍湫不擔心“演”的問題。

    這天下午,討論會在劇團會議室舉行,參加人員主要是這么幾位:杜文燈和梅如煙是劇團顧問,重大的事,要邀請她們參加,她們的資歷在那里,威望在那里,藝術修養在那里,舞臺經驗在那里,她們的意見至關重要;主創人員包括主要演員和編劇,主要演員是劍湫和肖曉紅,再加一個編劇。好了,五位“首腦”到齊,可以討論了。

    劍湫是召集人,也是主持人,她先發言。劍湫保留了原劇基本框架,主要做了四處調整:第一,充實了第一場“思讀”的內容,目的是突出祝英臺的性格,她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知識,渴望自由,為后面情節的發展埋下“種子”;第二,拿掉“山伯臨終”那一場,她不讓梁山伯死,在戲里弄死一個人太容易,活下去才難;第三,她將“樓臺會”和“祝父逼嫁”次序對調,“逼嫁”在前;第四,最后一場“哭墳”拿掉,梁山伯沒死,哭什么墳?改成“私奔”,她要讓祝英臺和梁山伯私奔,劇名就叫《私奔》。

    劍湫說,這次改編就一個目的:讓這個戲現代起來,讓年輕

    觀眾走進我們劇場。就這么簡單。

    有問題嗎?當然沒問題,戲曲的沒落是有目共睹的,讓年輕的觀眾買票走進劇場是所有戲曲從業人員的夢想。多么美好的愿望。

    劍湫說完,會議室有很長一段時間的沉默。

    最先發言的是杜文燈。杜文燈其實不想先發言,她眼角余光一直注意著梅如煙。梅如煙是演旦角的,演祝英臺是她的拿手戲,應該由她先開口。但梅如煙沒有開口,手一直扶著腦袋,一副“搖搖欲墜”的樣子。杜文燈狠狠地瞪了她一眼,最先“表達自己不成熟的意見”,她說:

    “《梁祝》原本是悲劇,這么一改,成了喜劇,年輕觀眾能不能接受?老觀眾能不能接受?這個我們要考慮。”杜文燈提的意見太有道理了,《梁山伯與祝英臺》是經典悲劇,已經深入人心,改成喜劇,確實有風險,甚至是冒險。劍湫的“一根筋”體現出來了:

    “這就是我要的效果,只有新,才能出其不意,才能險中求勝。如果還是按照老路子排,祝英臺還是原來的祝英臺,梁山伯還是原來的梁山伯。我要借這次改編,拿出一部不一樣的《梁?!?,塑造出不一樣的生角和旦角。”

    杜文燈有點下不來臺了,但她是“老藝術家”,是前輩,不會跟晚輩“一般見識”的,更不會爭論,一爭論就輸了,她只是“微笑”——兩個嘴角的肌肉微微往上拉。在很多時候,“微笑”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武器。

    在信河街劇團,劍湫演小生,肖曉紅演花旦。在舞臺上,生和旦是一個戲能夠成立的兩根柱子,是所有故事生根發芽的種子,也是所有故事生長的主干。可以這么說,生和旦是每出戲的魂魄所在,所有悲歡離合都因他們而產生。他們是《何文秀》里的何文秀和王蘭英,《西廂記》里的張生和崔鶯鶯,《屈原》里的屈原和嬋娟,《紅樓夢》里的賈寶玉和林黛玉,《梁?!防锏牧荷讲妥S⑴_,等等。在劇團里,生和旦的關系是微妙的,不僅僅在舞臺上,在生活中也是。很多時候,對于生和旦來說,特別是對于劍湫和肖曉紅這樣的演員來說,舞臺和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甚至是混淆在一起的,是說不清道不明的。

    大家都轉頭看肖曉紅。劍湫說到這個份兒上,肖曉紅的態度就很重要了??墒?,讓肖曉紅怎么回答?老實說,劍湫這么改,她接受不了,不“哭墳”了,不“化蝶”了,最經典的戲沒了,還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嗎?她知道劍湫說的沒錯,如果按照老路子演,自己還是自己,祝英臺還是祝英臺,觀眾還是老觀眾,很難說有更加吸引人的地方,只有鋌而走險,才有可能出新。可她又不能直接說“我同意劍湫團長的改編方案”,不能說的,她也不愿意說。剛才杜文燈已經說了,她說得很“委婉”,只是問“年輕觀眾能不能接受?”“老觀眾能不能接受?”意思很明顯了,她是站在“年輕觀眾”和“老觀眾”的角度問劍湫。但是,肖曉紅也不能說“我不同意劍湫團長的改編方案”,她當然知道劍湫為什么要這么做,她是團長,要出戲,要出人,更要賺錢養活劇團,她需要“政績”。但無論怎么說,演祝英臺的人是她,她是旦角,從某種程度說,這次改編,是為旦角改的,變化最大的人物是祝英臺,對她的挑戰也是最大的。作為一個演員,遇到的挑戰越大,內心越興奮,這是無法拒絕的,也不會拒絕,明知前面是懸崖也要撲過去的。所以,肖曉紅覺得怎么說都不合適,她用眼睛去看梅如煙,想聽聽梅如煙的意見。當然,也是轉移“目標”。但梅如煙不看她,依然微閉著眼睛,誰也不看,又好像誰都看了。

    還是杜文燈發話了,“微笑”著對肖曉紅說:

    “你是藝術總監,你談談感受。”

    還有退路嗎?有人拿“槍”頂著后腦勺了。肖曉紅只能硬著頭皮上:

    “我覺得,劍湫團長的改編,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是對的,一開始加強祝英臺追求自我、向往自由的性格,她能夠女扮男裝去杭州讀書,為后來的私奔打下很扎實的基礎。這么改編是出人意料的,又在情理之中。很討巧,也很有新意?!?/p>

    停了一下,肖曉紅看了大家一眼,繼續說:

    “我覺得,杜文燈顧問說的也很有道理。將悲劇變成了喜劇,特別是對經典劇目的改編,確實既要考慮年輕觀眾的感受,更要考慮老觀眾的感受?!?/p>

    肖曉紅發言就到這里了,什么都說了,什么都沒有說?!爸С帧绷藙︿?,也“支持”了杜文燈,誰都沒得罪。這是她一貫的做事風格,既合情合理,又模棱兩可。

    接下來是編劇發言,編劇站在杜文燈一邊。編劇的心態可以理解,改編劇本是他的事,劍湫將他的事干了,這不是砸他的飯碗嗎?當然不干。

    這就形成了對峙。如果說肖曉紅屬于中立的話,杜文燈和編劇形成了一個陣營。這個時候,梅如煙的發言顯得尤為重要,她的態度不只是對藝術的討論,而且是“站隊”問題,是“政治立場”問題。

    形成這個陣勢,有劍湫和肖曉紅的原因,但也不完全只是她們的原因。劇團的人都知道,劍湫和肖曉紅背后,各站著一個人——杜文燈和梅如煙。

    (選讀完,全文刊載于2022-3《收獲》,責編謝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