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身處潮州的韓愈
    來源:北京晚報 | 鄭培凱  2022年08月09日08:22

    在潮汕人的心目中,潮州一詞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含義與歷史傳統,其覆蓋范圍與行政地理的潮州不同,大約包括今天的潮州市、汕頭市和揭陽市,是一片人杰地靈、鐘靈毓秀之地。廣義的潮州人和大多數“老廣”一樣,動輒講美食;民以食為天,這是最基本的道理,掛在嘴邊也沒錯。記得小時候背過對聯“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年紀大了,方知如此冠冕堂皇的現代語言,其實就是古人說的“食色性也”“飲食男女”——第一,吃飽了才能生存;第二,繁殖才會有繼起的生命。因此,“吃”被賦予了首要的意義。潮州菜好吃,這大概不會有什么人跳出來反對,什么鹵鵝鹵鴨、各色海鮮,都教人回味無窮;還有一些小吃,比如潮州手捶牛肉丸、鴨母捻、潮州墨斗丸、菜粿、春餅、蠔烙等,想想都口內生津。

    除了美食,潮州人也喜歡夸耀潮州出名人。香港人最喜歡提起的,是企業家李嘉誠與學者饒宗頤,一個有錢,一個有學問。放到歷史的長河中,即使李嘉誠的錢再多,大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最多在福布斯的歷史檔案里留個名字,和《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的巴寡婦清一樣,讓后人回味錢是怎么賺的,又到哪里去了;饒公則不同,著作等身,不但可以名列《儒林傳》,傳之后代,還會供后世讀書做學問的人研究,不斷賦予其新的文化生命力。

    說到古往今來與潮州有關的名人,最有名的,大概不是潮州本地人,而是貶至潮州的韓愈。韓愈是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稱“郡望昌黎”,后世尊稱他為“韓昌黎”。他崇儒辟佛,提倡本土儒家天下第一,主張鏟除外來的夷狄信仰,反對唐憲宗迎佛骨,皇帝一怒之下把他貶到了當時鱷魚為患的瘴癘之地潮州。韓愈顯然是不想去潮州的,他還寫了一首詩給侄孫韓湘子,覺得自己此行赴潮州是有去無回,等著侄孫來收尸:“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然而韓愈并未死于潮州的瘴癘,反而為民除弊,成了愛民如子的好官,特別是大興文教、倡導教化,提升了潮州的文化風氣,讓潮州人感念不已。

    北宋時期,潮州興建了紀念韓愈的韓文公祠,后來還請蘇軾寫就《潮州韓文公廟碑》一文,文中盛贊韓愈“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蘇軾特別指出韓愈的“立言”之功,開啟了唐宋古文的道德文章愿景:“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

    蘇軾的《潮州韓文公廟碑》,為韓愈在中國文化史上定了性,順帶著把潮州放入文化主流的地位,近代學者探討唐宋文化轉型時,也都持這個觀點。錢鍾書說:“韓昌黎之在北宋,可謂千秋萬歲,名不寂寞矣。”陳寅恪在《論韓愈》一文中論及韓愈排斥佛教,也指出韓愈“呵抵釋迦,申明夷夏之大防”,引導了宋代之后儒家文化發展的注重自我傾向。錢穆更認為韓愈開創了“宋學精神”,確立道統:“其排釋老而返之儒,昌言師道,確立道統,則皆宋儒之所濫觴也。”

    我們讀唐宋古文時,總會讀到韓愈的《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些話不僅影響了我們的文化意識,也鼓勵我們開創未來。說到底,都與身處潮州的韓愈有著或多或少的關聯。

    以后潮州的朋友不僅可以尊稱韓愈為“韓昌黎”,還可以稱其“韓潮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