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時代的局內人”—— 南京女作家魯敏《金色河流》新書分享會舉行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條寬廣的河流,或如涓涓細流,或如滔滔大江,這奔流不息的一生,創造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無數經典文學作品追尋叩問生存與生命之意義,試圖在有限生命中找尋出永恒價值,作家魯敏的最新長篇小說《金色河流》也是對這一文學母題的“當代回響”。
分享會現場
近日,曾獲得魯迅文學獎的南京作家魯敏舉行新書《金色河流》分享會。圍繞“我們都是時代的局內人”主題,魯敏與南京大學教授周曉虹、作家畢飛宇等嘉賓展開對談。
魯敏
魯敏說,《金色河流》的創作題材,她整整醞釀與孕育了二十余年。她生于20世紀70年代,作為改革開放同時代人,書中許多時代的印痕都與她本人的經歷有交叉和呼應。因此寫作過程中,她其實是以局內人的身份觀照時代,以在場者的視角描摹當時。
“努力就是生活的正義。你只要好好努力,就能夠改變自己的工作、人際乃至命運。”眾多案頭工作中,她印象最深的是檢索改革開放40年大事記,讓她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奮斗階段,從鄉村到城市,那時她身邊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到打工潮中,這也是她在《金色河流》中聚焦創業者與小老板的原因。
《金色河流》選取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代民企小老板為主人公:穆有衡(有總)早年結交的兄弟何吉祥因幫他而意外死亡,臨終前將在南方闖蕩掙下的全部身家一手交托,以撫養其尚未出世的骨肉,卻被他挪作“第一桶金”就此發跡,也導致纏繞終身的罪與罰。不打不相識的特稿記者謝老師長年“潛伏”有總身畔,意欲破解他的財富密碼,最終卻成了有總的知己與親人……魯敏以近40萬字的篇幅,寫出了一個家族40年的滄海桑田。
“金色河流”不只是金色的財富河流
和魯敏一樣,譯林出版社總編輯的袁楠也是70后,她認為,身為同時代人,她們都經歷了物質和商業快速發展的社會階段,閱讀《金色河流》,像是青年、中年的她們跟少年時代自己的深度對話。
評論家何平是魯敏多年的好友,他系統梳理了魯敏的創作歷程,《金色河流》關注到80年代到90年代很具時代性的一個群體,就是先富起來的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生命的經歷和精神的成長,“這部小說跟我們時代有一種很密切的關系,她關注到80年代到90年代中國人很重要的黃金夢,也就是財富夢想”。
作家畢飛宇說,《金色河流》是魯敏到目前為止最好、最要緊的一本書,它面向的是金錢財富的流動問題,到底是從個體走向公共,還是從公共走向個體?
資深媒體人蒯樂昊也關注到了《金色河流》中的財富主題,但是她認為“金色河流”更是人性和個體的河流。做過多年記者的蒯樂昊早年采訪過大量企業家,這些改革開放先富起來的第一代人通常對自己的第一桶金諱莫如深,與2010年以后冒出來的互聯網新貴擅長講“投資人故事”截然不同,前者的創業之路往往帶著痛苦和復雜的回憶,“我相信書讀完后,大家也能在其中感受到共同的道理,嗅到人物的悲歡離合。”
周曉虹從社會學視角回應了小說的時代命題。近些年,他正帶著學生一起做“下海30年”口述史的課題,與《金色河流》的主題高度相關。他將田野調查與虛構小說進行對照,認為《金色河流》的河流走向,可以引出三條矛盾,也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矛盾:窮富矛盾,代際矛盾,男女矛盾,三個矛盾始終伴隨著財富的河流向前奔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