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創作談 | 《我們的隊歌》:“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來源:文藝報 | 張品成  2022年06月06日08:41

    上世紀60年代初期,我讀小學二年級,父親轉業到省外貿局工作。當年的外貿系統都設在火車站附近,這樣一來,省城火車站就成了我們的樂園。放學后,我們去車廂里拾煙盒,也鉆樹叢弄枝杈做彈弓。有一次,在一叢夾竹桃的隱秘處,我竟然拾到一只錢包。顯然,火車站一帶小偷多,那是竊賊得手后慌亂中(或是夜間)丟棄的,里面居然還有三張一元的紙幣。那個年代,三元錢對一個孩子來說是一個大數目。我反反復復地看著這三張燙手的紙幣,它的正面是個女拖拉機手英姿颯爽地駕駛著一輛很搶眼的拖拉機,反面有個牧民騎馬放牧著一大群羊。

    思慮再三,我把這三塊錢交給了老師。學校表揚了我,并讓我加入了少年先鋒隊。當時我是一個很頑皮的孩子,沒想到能入隊,還成了小隊長。這一切發生以后,我變得自覺了很多,少了些頑劣,學習成績也有所提升。也是那一年,學校組織觀看電影《英雄小八路》,其中的主題曲,后來成了《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那首歌的每一個音符,都見證和激勵了新中國幾代人的成長。對我的少年時代,也是如此。

    幾十年后,少年已成老年,成了一位作家。有一年,我受邀參加在廈門舉辦的金雞百花電影節,期間,有關方面想請我張羅一部關于廈門的電影。

    廈門當然有紅色歷史。今年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1925年,共青團成立不久,閩西南地區第一個共青團支部就在廈門大學成立。當年中央蘇區的地下交通線,廈門也曾經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站點,只可惜很快被敵人破壞。在革命處于低潮時期的1930年,廈門還曾發生過地下黨成功“破獄”,解救出40多名被關押的紅軍干部的故事……100多年來,從廈門走出的革命志士數量眾多,廈門這片熱土上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但當時我的腦際卻跳出了一些音符,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這里曾經誕生過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想到廈門當地的音樂教育傳統。

    影響了新中國幾代人的少年先鋒隊隊歌,那深入人心的音符,伴隨著一代代少年的成長。尤其對我們這些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這首歌的意義更是不同一般。每當這首歌的音符響起,就會令人浮想聯翩。

    這首影響深遠的歌,是在廈門誕生的,這無疑是廈門的一張金色名片。廈門鼓浪嶼有“音樂之島”的美譽,其素質教育全國領先,每年都會在鼓浪嶼展示少年鋼琴齊奏的魅力,這也是一張名片。近年來,廈門六中等學校的師生,用阿卡貝拉的演繹方式,做無伴奏、多聲部的合唱,也成了廈門的一張名片。三張均與少年兒童音樂相關的“名片”,是不是可以生發出一個故事,做成一部有藝術內涵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呢?

    三年前,我開始了這部作品的構思。現在,作品問世,又與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的歷史時機偶然銜接,我覺得這是一種機緣巧合。關于音樂藝術的功能,在我看來,大致有這么幾種:愉悅、激勵、沉靜、喚醒。我在設置《我們的隊歌》這部小說的人物和主題時,“激勵”和“喚醒”是縈繞在我心頭的基調,也是我最想表達的音樂功能。

    當初,選擇電影《英雄小八路》的插曲作為少年先鋒隊隊歌,想必決策者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首歌弘揚了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它的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歌詞簡單明了,通俗易懂。這是一首曲調堅定有力、感召力很強而又富有抒情性的進行曲式歌曲。它的旋律一段比一段遞進,節奏一句比一句緊湊,將音樂逐步推向高潮,使最后句高潮得以突出,從而成功地塑造了共產主義接班人的音樂形象。

    以這首歌為背景的長篇小說,也一定要有其堅實而豐富的內涵。

    顯然,深刻的主題和立意,必須有好的故事來演繹,好的故事必須有性格分明的人物貫穿其中,有真實感人的藝術效果,才能達到作家想要的目的。

    《我們的隊歌》中的人物設置,是經過我細致的思考之后形成的,每個人物必須有其作用,有其戲份,有其展露的空間。矛盾的沖突和細節的設置及情節的走向,都緊扣“音樂”,緊扣隊歌。作品中的人物都和“音樂”緊密相關。通過他們,表現人性之美,表現社會的復雜,表現中國現實教育問題并探索解決的辦法,表現人道主義的光芒,當然,更要表現出“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沿著革命先輩的光榮路程,向著勝利勇敢前進,為著理想勇敢前進”的主題內核。隊歌不論是主題思想還是藝術水準,都站位極高。我知道,要以這首隊歌為背景寫成小說,難度也很大。

    人物的設置尤其重要,伴隨幾代人,并以對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的一首歌貫穿始終,當然要有著幾代人的延續,有較長的故事發展線。

    方慶來是當年少年合唱團的一員,是那首隊歌的原唱者之一。這是有典型意義的,那代人,大都有著特殊的經歷,因而也會形成特殊的性格,有的人甚至讓社會改變成了另一種模樣。小說中的方慶來就是如此,他的經歷讓他變得低迷消沉,似乎不可救藥。當然,在小說中方慶來有10年的經歷沒有涉及,但讀者是看得明白的。錢小小是個出身社會底層家庭卻有著音樂天賦的盲童,如果她和方慶來沒有相遇,也許等待她的就是非常平凡的一生。因為音樂,這一老一少之間有了故事。他們一個心靈迷失,一個眼睛失明,是音樂讓這兩個人走出“黑暗”。人是需要一種精神的,走出黑暗,找到精神力量,是我力圖著力表現的故事內核。

    圍繞在他們身邊的是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人,這些人不是擺設,他們形成了一個小社會,從他們身上,能看出整個社會的縮影。我是這么想的,成文后有沒有達成這個目的,當然得讀者說了算。

    一首歌貫穿了幾代人成長的歷史軌跡,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精神。以這首歌為背景的藝術作品更要小心,要承載更多更豐富的東西。所要警惕的是,這類主題的創作,極易讓作家走入概念化模式化的胡同。為避免這些,我曾前往廈門,在那里住了許多日子,甚至連電影《英雄小八路》的外景地,我也去了好幾回。我認為,弘揚正風、正氣、正能量,絕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有責任、有擔當的兒童文學作家都要努力踐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