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暢談少年兒童審美教育—— 讓至美童心永遠閃亮
美是童年時期最強大的精神發展動力,兒童需要美的指引,更需要美的守護。審美教育承載著啟蒙心性、涵養道德、培育精神的重要使命,對少年兒童的人格塑造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日前,部分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研究專家和繪本作者接受本報采訪,圍繞兒童審美教育的內涵與外延、思維和方法、精神及態度等議題,探討如何將美的情懷注入兒童的世界,讓孩子們看見生命中的美好,養成健康、向善的審美趣味。
“兒童文學是美的使者”
好的兒童文學作家應該具有審美創造力,能夠把握文學的特質,審美地表現事物,藝術地描繪人生。這離不開作家擁有的審美功力,要求寫作者能將深切享受到的美和趣味,在寫作的過程中自然流露筆端。“兒童文學是美的使者,也是最好的、最能接近兒童心靈世界的審美教育。”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談到,審美教育的缺失,會讓“審丑”意識滋長,容易導致情感的缺失,甚至童心也會漸漸地黯然失色。孩子們需要接受美的熏陶,享有安詳、天真的成長啟蒙過程。談及個人的創作經驗,秦文君說:“我珍視生活的饋贈,不論是童年時光,還是下鄉的經歷,都是留在記憶里等待長時間發酵、輕易不拿出來的珍寶。”從取材于數十年前童年生活的《香草不是笨小孩》,到描寫女知青帳篷生活的《16歲少女》,她一直耐心等到它們從原本的粗糲中虛化出來,直到感覺自己有飽滿的激情可以把握它們,才津津有味地動筆去寫,煥發美感和語言魅力,體現作品的藝術本色。她認為,面向低幼年齡孩童的兒童文學作品,語言要更優美些,色調要更豐富些,情感要更暖心些,讓孩子對文學有安全感,打下審美的基礎。面向青少年乃至成人的文學作品,要呈現世界的厚度和多元,不簡化人的情感體驗,將文學特質和美的情懷注入孩子的世界,才能讓孩子在意味雋永的故事里產生共鳴。
美是不可窮盡的,因而審美教育的內容也是豐富多彩的。多年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中國社科院新聞研究所的聯合研究發現,兒童文學與知識類的媒介內容最有益于少年兒童的成長,充分證明了兒童需要美的指引。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孫云曉認為,當我們把目光聚焦于新一代少年兒童的綜合素質時,必然特別關注他們的審美素養。當今時代是創新的時代,審美素養是創新能力的核心。黨和國家將教育方針確定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并采取措施減輕未成年學生課業負擔和校外補習的負擔,也是為了保障下一代的全面發展。可以說,少年兒童的審美素養將深刻影響民族與國家的未來。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他發現,兒時的文學夢是童年時代美的啟蒙,猶如在心里安置了強大的引擎,引領他一生與文學和教育相伴。他由衷地感嘆道:“美是體驗,美是喚醒,美是創造,美是夢想,美是童年最強大的精神發展引力,美是人生幸福之源。”
對于兒童心智世界的健全成長來說,兒童的審美教育不可或缺,包含了文學、美術、音樂、舞蹈等諸多面向。當我們考察兒童在文學閱讀中的心智活動時,會發現文學審美能力內涵既包含情感能力、想象能力,也包含概念的理解能力、類比能力和以因果關系為主的推論能力。兒童文學理論家、國際格林獎得主朱自強表示,兒童的文學教育往往會通過文學閱讀來獲得和實現。文學是一個語言的世界,兒童通過文學閱讀所獲得的語言能力,被多元智能理論的發明者霍華德·加德納稱為“語言智能”。據此,他認為:“兒童文學閱讀對兒童的理性精神的培養,是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正因如此,兒童由此獲得的理性能力,才是有根基、有生命力的。”對兒童進行閱讀的審美教育時,不應排斥淺閱讀和消費性閱讀,但要更重視深閱讀與生產性閱讀。正如杜威所說,兒童已有的能力還不是教育的結果,教育必須對經驗進行連續不斷的改造,即不斷發展和提升兒童已有的能力,這就需要在淺閱讀和消費性閱讀的基礎上,通過優質的深閱讀和生產性閱讀來實現兒童理性精神的培養。
“美好的語言和圖畫,成就美好的兒童”
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詩教”傳統,所謂“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重視詩教,自然也不能忽視詩在兒童審美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詩教的本質是抵達最初的個體生命的精神自由與創造力,教孩子們寫詩多年的兒童詩人樹才表示,孩子們對于詞語、比喻和詩句的理解雖然各不相同,但3至10歲左右的孩子有一個“語言敏感期”,他們能以“詩”的方式,與外界的各種事物相遇并沉浸在發現的無限樂趣中,并用自己的語言寫出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感覺、情感和想象。“詩不是概念,也不是知識,恰恰是還沒有形成概念知識之前的那些原初感覺。詩歌語言,從根本上講就是一種形象語言、一種隱喻語言。由此可以說,每一個孩子都是詩人。”不過,樹才不無遺憾地指出,孩子們在現實世界中,常常被剝奪語言的自主權。他認為,詩是孩子學習母語、體驗語言、感受美善的有效方式,父母應該尊重孩子使用語言的方式和個性,鼓勵孩子自由地表達自己。
兒童期正是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帶領兒童建構一個怎樣的語言世界,是我們必須思考的課題。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漢語以典雅端方、天真風趣等各色形貌成為極其重要的文化存在,我們要創造適宜的條件,支持兒童吸納、內化進而創造美好的語言。特級教師、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周益民特別重視語言對兒童審美教育的重要意義,他表示,美好的語言不是孤立的所謂“好詞好句”,而是那些得到最妥帖安放的字詞、話語,它們的生命一定閃耀在優秀的作品之中。因此,閱讀經典作品是兒童親近語言的最佳方式,那些鮮活的形象、精辟的哲思與恰切的語言融為一體,帶來恒久的感動與啟迪。面對美好的語言,兒童有直覺式的感受和覺察,會天然地親近并喜歡。如何讓他們獲得更穩固的心理認同,需要有經驗者進行有針對性的點撥,讓兒童“知其所以然”后豁然開朗。“人創造了語言,同時又被語言所塑造”,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美好的語言,就是成就美好的兒童。
“‘審美’是一生的修煉。不論年齡,健康的審美趣味一定會煥發蓬勃的生命力,讓人看見生命中細碎的美好,尋找到愿意為之努力和守護的精神力量。”繪本作者、意大利波隆那童書展插畫師評審導師金曉婧談到,“審美”包含“審”與“美”兩個維度:“審”意指審視,需要基于認知,挑選判斷;“美”則包含大眾趣味、小眾偏好和基于宇宙規律的本質,有拙氣、有生命感的永恒之美。繪本既是商業節奏中的藝術作品,也是作者對生命的自省和分享。不論是出奇的形式創新還是意境上的激發想象,都在塑造著小讀者們對于世界的感知。繪本的價值觀追求的不是個體的成功,而是讓每個生命在日復一日的普通生活中體會到幸福和意義,這是宇宙給生命最初的愛。她認為,“畫畫如修行,帶給我靈魂的滋養。語言有其邏輯和模糊的力量,畫有看見的力量,常常讓我有意料之外的自我發現。”作家和插畫師這兩個群體,不管是寫作還是畫畫,都需要凝視生活,這種凝視就是體驗美、表達美、傳遞美的橋梁。
以科學精神滋養兒童審美之根
科幻閱讀有助于培養兒童對科學之美的感知力。物理學家楊振寧曾提到:“科學之美是一種客觀的美,無我的美……不因人類的存在才存在。”許多科幻作品花費大量筆墨描繪各種科技奇觀,那些工業化時代物品的金屬質感、后工業化時代的數據之美,以及可見和不可見之物的對稱、螺旋等各種形態之美,都讓人嘆為觀止。而宇宙萬物背后所包含的科學原理,更是用濃縮的語言寫就的“大美”,是美的高級表現形式。少兒科幻作家馬傳思認為,科幻文學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門類,在兒童審美教育中擁有特殊的價值,突出體現在科學之美、驚奇之美、豁達之美、陽剛之美等幾個方面。在科幻文學無邊無際的想象力中,原本平常的世界會處處顯露出它讓人驚奇的美感。由此,科幻閱讀能為兒童提供一種看待世界、人生的嶄新視角和寬廣維度,幫助他們拓寬心靈空間,培養豁達心境。作為針對特定的少年兒童讀者群體創作的少兒科幻作品,對于兒童審美力的培養來說也有重要價值。
引導兒童以科學精神立身,充實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有助于培育兒童的健康審美觀。科學精神是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精神,其指向的“真”是美存在的前提和基礎。涵育兒童的科學精神,重要的是轉變教育觀念,科學知識的傳授不等于科學精神的培養,將科學知識教育與科學精神教育有效統一,打造生動鮮活的科教產品方為正途。中國科普研究所創作研究室副研究員姚利芬談到,優秀科普讀物也是培育科學精神的重要途徑。引導孩子閱讀科學家傳記故事,既可以感悟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及科學實踐,還可以學習科學家的愛國精神、創新精神、求實精神、協同精神。她特別指出,豐子愷曾將真善美比喻為人生之鼎的三足,其中真與善是“骨骼”,美是“皮肉”,唯三者齊備才能支撐起一個大寫的、圓融的、真實的人。重視兒童科學精神的培育,是求真育美的“沃根”之舉,功在當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