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她,擦亮兒童文學的底色
    來源:《蘭州大學報》第1022期 | 張田君 任妍  2022年05月31日09:45

    “兒童文學的底色是明亮與溫暖,它永遠充滿愛的光環,它的基調是上揚的,它的基本價值內核是向上向善向美。”說起兒童文學,李利芳教授邏輯清晰,聲音溫柔,但她的表情是驕傲的、聲調也是上揚的。

    按照約定的采訪時間趕到的時候,李利芳剛下課,她站在教室里靠窗的講臺邊,正是迫近傍晚時分,暖金色的陽光透過窗戶落在她身上,就像她說的兒童文學的底色一樣,分外“明亮與溫暖”。

    被忽視的兒童文學

    “兒童還有文學?不就是動畫片和故事繪本嘛。”這估計是大多數人看到這個題目的第一反應,也正是李利芳既苦惱又無奈的地方:“我們對‘兒童問題’整體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就像人們通常會‘小看’孩子一樣,屬于孩子的文學同樣容易被忽視。”

    搜索百度百科,它對兒童文學是這樣定義的:“兒童文學,是專為少年兒童創作的文學作品。兒童文學特別要求通俗易懂,生動活潑。不同年齡階段的讀者對象,兒童文學又分為嬰兒文學、幼年文學、童年文學、少年文學,體裁有兒歌、兒童詩、童話、寓言、兒童故事、兒童小說、兒童散文和兒童科學文藝等。適合3至17歲閱讀,老少均可品味。”我們恍然大悟,原來耳熟能詳的諸如《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童話大王》等都是兒童文學啊。

    對于這個“小兒科”的門類,李利芳則強調:“兒童文學雖然是專門為孩子創作、提供他們閱讀的作品,但是它的藝術門檻與文學水準并不低于成人文學。”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盡管我國兒童文學事業發展相對比較迅猛,李利芳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研究越來越深入,但整體上來說兒童文學學科在國內依然是冷門小眾,專門開展該方向研究的高校也僅有北京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為數不多的幾所。

    而就我校文學院來說,李利芳給本科生開設“兒童文學研究”這門被她定位為“既是學科啟蒙課,也是研究興趣培養課”的專業選修課已有二十年,她越來越覺得講好這門課最大的難點在于沒有其他相關兒童文學課程配套開展,“處于一個相對孤立的狀態”。

    就是這樣一個被人忽視的文學門類,李利芳從1995年開始接觸算起到研究至今,已近30年了,她的研究重點也從中國現代早期兒童文學理論批評史研究、新時期兒童文學理論批評家個案研究到中國西部兒童文學研究、中外當代兒童文學作家作品研究等,近年來又將重心放在思考中國特色兒童文學學科體系建設和學術思想的發展上。

    而對于兒童文學學科的前景,李利芳也非常看好。她分析:“這些年觀念拓展有很大進步,學界對兒童文學越來越重視,未來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都會加強,特別是兒童文學基礎理論研究、兒童文學跨學科研究都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兒童文學如何更好地對接孩子、為家長和學校提供應用指導方面,兒童文學研究也大有可為。此外,兒童文學的比較研究也同樣是一個寬口徑的研究領域。”

    走近兒童文學

    說起與兒童文學的結緣,李利芳尤其感念兩個人,一個是自己的導師劉俐俐老師,另一個是上世紀90年代在甘肅少兒社工作的兒童文學作家汪曉軍老師,用李利芳的話說:“劉俐俐老師將我引入了兒童文學,而汪曉軍老師第一個為我打開了兒童文學的一扇窗。”

    李利芳于1992年考入蘭州大學中文系,1995年,步入大四的她以師資培養的形式被保送至本校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繼續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導師就是劉俐俐老師,她成了劉老師的第一位碩士生,“順理成章,本科畢業論文也就跟著劉老師做”。

    當時,劉老師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與評論,是甘肅省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劉老師手上正好承擔著一項系統研究甘肅省兒童文學作家的任務。“在討論本科畢業論文選題時,劉老師看我自己考慮得不成熟,她就分給我一個兒童文學作家,說你就研究汪曉軍吧。”這是李利芳第一次接觸兒童文學,在這之前,她對兒童文學是“一竅不通”。

    汪曉軍老師對少兒出版、兒童文學創作有很深厚的積累和豐富的個人見地,研究這樣一位作家,壓力不可謂不大。從劉老師處抱回來一大堆汪曉軍的作品,例如《霸大王的故事》等,李利芳很快投入學習中。不僅如此,李利芳還經常前去甘肅少兒社拜訪汪曉軍老師,當面向他請教學習有關兒童文學的專業知識。

    汪曉軍送給她一套甘肅少兒社1994年出版的“中國當代中青年學者兒童文學論叢”,這套書對李利芳更加深入地走進兒童文學領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它使我一下子就和當時國內最前沿的學者形成了對話”。

    之后,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李利芳認真完成了以兒童文學作為研究方向的本科畢業論文《美好未來:并不遙遠的期待———汪曉軍兒童文學創作主題尋蹤》,“雖然很幼稚,但絕對原創”,這篇論文后來發表在1997年第5期的《金城》上。

    李利芳寫畢業論文的認真勁、鉆研勁和論文成果讓劉老師看到了她對兒童文學研究的熱情和潛力,因此鼓勵她碩士階段繼續從事兒童文學方向的研究。

    回頭再想,李利芳的潛力與她的成長經歷也密不可分。1973年,李利芳出生于內蒙古豐鎮的一個小鄉村,父親是一名鄉村電影放映員,所以家里常常會有電影宣傳海報和電影的劇情梗概小冊,這潛移默化地培養了李利芳的審美欣賞意識。而身為鄉村民辦教師的母親顯然更明白閱讀的重要性,對李利芳的讀書愛好予以最大的滿足,訂閱了《新少年》和《中國少年報》兩種刊物供她閱讀,加上她天性喜歡胡思亂想,“想象力好像挺豐富的”,這就使得她在高中分科時“原本數學學得最好,但選擇了學習文科,最后上大學學了中文”。

    走進兒童文學

    作為一名文學專業的學習者和研究者,閱讀是必備也是最基礎的要求和能力。

    在李利芳讀碩士期間,我校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點沒有老師專門研究兒童文學,她能從校內獲得的資源實在有限。因此,在接受劉老師的指導之余,李利芳更需要主動學習,好在她從不缺主動學習的勁頭和能力。

    這一階段她閱讀了大量的兒童文學經典著作與學術著作。“特別是《小王子》《夏洛的網》這兩部童話徹底觸動了我的心靈,它們中內含的那種永恒的童真質素與我心底的東西映合了,我深刻地覺察到了這就是我畢生要追求的東西,所以我因此而停靠了,而且堅定無比,從來沒有后悔過。‘兒童文學’確定了我一種簡單而本真的人生,對一門學科的赤誠填充了我全部的人生內容。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想說的是,這種感受就更深刻了,‘兒童文學’已經作為方法論深嵌在我的為人處世與工作過程中。我努力做到的就是永遠像孩子那樣對世界葆有好奇心與行動力,不畏艱險,永遠以積極向上、單純明亮的情感面向世界,專注地做好自己的事業。”

    李利芳鼓起勇氣給“中國當代中青年學者兒童文學論叢”的學者們寫信,他們也熱情地給她回信、指導并以書相贈,“他們當時都是國內最活躍的學者,他們的回信以及簽名贈書讓我備受鼓舞”。

    在2002年就讀南開大學博士研究生之后,李利芳又大量閱讀了相關專業領域的學術著作,特別是不同學科的博士學位論文、青年學者學術成長心路的分享類文章、博導們指導博士生的經驗分享文章等。這些知識與經驗的積累無一不影響并激勵著李利芳。

    其實在本科時,李利芳就通過閱讀發現了自己在理論研究方面的興趣和潛力。那時除了上課認真聽講、課后扎實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李利芳做得最多的事就是讀書。“我們那時候學業上受干擾因素比較少,所以讀書很多,我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那個過程很享受,一點沒有壓力,也不焦慮。”在大量的閱讀中,李利芳敏銳地發現自己的閱讀偏向于理論方面,“像哲學、美學、文藝理論、心理學方面的書都比較喜歡讀”。李利芳認為,正是這些理論書籍的大量閱讀為自己后來從事學術研究提供了思想和靈感的土壤。

    碩士階段開設的課程主要都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理論方面的,但出于對兒童文學的興趣,幾乎每門課的論文作業李利芳都寫的是兒童文學方向。這些作業論文后來也都陸續正式發表。

    甚至,下定決心以后長期從事兒童文學研究的李利芳將博士畢業論文選題方向定為難度較大的從學科史角度研究兒童文學。為了寫出一篇高質量的畢業論文,李利芳常常往返于天津和北京之間,跑了很多圖書館,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終于完成了34.8萬字的畢業論文《中國發生期兒童文學理論本土化進程研究》。

    該論文獲得了業內同行高度的評價,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兒童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王泉根評價其“填補了中國兒童文學理論研究一個方面的空白”,浙江師范大學教授、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方衛平也稱贊她的研究是“近年兒童文學研究中質量最高的工作之一”。后來,論文一字未改地入選了“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這是我讀博期間非常仰慕的一套書,曾經也幻想過將來我的論文也能入選就好了,沒想到投稿后很快就回復說收錄。”

    2014年,李利芳從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后出站,出站報告《新時期兒童文學理論批評家個案研究》屬于我國兒童文學學術史研究的一部分,研究思路也是國內首創。著名詩人、兒童文學作家、文學評論家樊發稼評價道:“理論批評和文學(藝術)創作,有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長期以來,我們實際上大大忽視了前者,理論批評之理論批評,寡如鳳毛麟角,兒童文學尤盛。此文學事業裹足不前之痼疾所在。本論文作者李利芳下了大功夫、苦功夫,在充分占有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對四位代表性兒童文學理論批評家分別進行了全面個案研究,彰顯出文學理論批評的不可或缺性,這是前所未有的。”

    綻放的兒童文學

    2003年,在前期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李利芳關注到了西部兒童文學。這個研究思路的形成不僅得益于蘭州大學的辦學理念,也離不開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老師們對她的指導,更是受到了國內地域兒童文學研究思路的啟發,正是這些幫助她打開了從西部整體視角出發研究兒童文學的全新視野。

    與國內其他地域兒童文學相比,西部兒童文學研究具有很強的獨特性,“它有深刻的本土文化情懷和文化認同在里面”。李利芳主要研究在西部自然、社會、文化等諸多生態環境的影響下,兒童文學創作必然會形成的西部范疇內的問題意識和美學形態。在李利芳看來,兒童文學課程開設的重要性是不分地域的,西部地區也許更需要,畢竟兒童文學是引領兒童觀進步的重要通道。但是對于學科發展而言,西部地區天然存在一些劣勢,例如學科發展底子更薄,外部環境支持力度更小等。

    面對西部地區兒童文學研究存在的挑戰,李利芳沒有退縮,“我這個人是一根筋,認定的事情就是要做到底,和外界條件沒什么關系。”

    2005年,李利芳提出了“與童年對話”的兒童文學美學思想,成為國內較早將主體間性的哲學思想引入兒童文學研究的學者。

    2008年,李利芳獲得了第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西部兒童文學研究”,并創作了《中國西部兒童文學作家論》這一階段性成果,這也是國內系統研究西部兒童文學作家的第一個成果。2009年她的專著《中國發生期兒童文學理論本土化進程研究》獲“甘肅省第十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13年,李利芳入選首屆“甘肅兒童文學八駿”。2019年,李利芳入選甘肅省飛天學者特聘計劃青年學者。

    而就在幾天前,甘肅省第十屆敦煌文藝獎名單揭曉,李利芳的文藝理論著作《走向世界的中國童年精神》獲得作品獎。《走向世界的中國童年精神》立足于新時代我國兒童文學創作出版事業繁榮發展及兒童文學學科建設亟待加強的現狀,提出運用價值哲學的理論方法研究中國兒童文學價值問題的重要學術觀點,開辟出中國兒童文學價值論的新領域。作品從兒童文學的評價標準、兒童文學的學科建設、優秀原創兒童文學作品研究等多個維度,對中國當代兒童文學的整體發展態勢、理論建設、創作成果進行了富有學術創見的梳理與闡述。《走向世界的中國童年精神》是明天出版社2020年重點推出的兒童文學學術出版物,出版后獲《中國教育報》2020年度教師最喜愛的100本書榮譽稱號。

    感受兒童文學的魅力

    從上過李利芳“兒童文學研究”課程的本科生那里了解到,李利芳在上課的時候很注重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引導他們采用形式各樣的途徑,通過一系列小組活動和個人展示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走進文本,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在學生中很受歡迎。

    李利芳說這個教學思路主要來源于兒童文學學科對她的影響。文學作為一門體驗性很強的學科,在學習研究時如果沒有主體情感投入,很難對學科特質有真正的理解、把握和認同。“兒童文學讀者對象很明確,創作與研究總是把孩子放在心上,思考他們的心理活動特征,重視他們的實際接受效果,這是一種由‘讀者對象’牽引我們開展研究的學科,這種‘對象性’概念對我影響至深。”基于這個理念,李利芳在授課時最關注的是文學作為一種以“感性”見長的學科如何真正進入到學生心里,而不希望學生首先把文學當成“知識”去對待接受。

    兒童文學有著以童年為審美對象的特殊性。“我們的大學生都剛剛離開自己的童年,對童年的審美感受力與反思力都最切近,那么為什么不讓他們首先真正用情用心去感受兒童文學的魅力呢?我相信建立在強烈情感認同基礎上的學習與研究才是有生命力的。我希望同學們在這門課上都曾在某個點上被打動過,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未來的學習、工作、生活中都能想起來它,能用到它,能和自己發生緊密的關系,這樣課程就學活了。”

    所以作為一門學科啟蒙課程,李利芳非常重視同學們的課程體驗,努力讓大家為這門課程有行動,而不只是單一地聽課。

    對于現在仍處在校園內的大學生來說,李利芳認為對專業的認同、熱愛與興趣是最需要在大學期間培養的。個人的成長進步從根源上依賴于內驅力,它是來自于自我內部的強大的動力。“如果自我不能生產出驅動自我的力量,那么在學業與生活上就會表現得很乏力、迷茫、苦惱,甚至無所事事,各方面都不積極,對人對事都持消極態度,這樣的大學生活就很糟糕。”

    但是,李利芳也深知由于高中時期形成的應試學業方式,大多數同學進入大學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專業感的培養,由此帶來的自主探索與獨立思考都是難點。因此作為一名從教多年的教師,她強調今天的大學生更需要培養的是專注與踏實的精神,摒棄一些功利主義思想,盡量讓自己的大學學業變得簡單純粹一些。“閱讀、思考、寫作、交流,這都是我們文學院師生每日的必修課,只要堅守住了這些最基本的學業環節,就一定會學有所成的。”

    就像李利芳曾說過的:“除去研究過程中獲得的快樂外,當我愈來愈扮演更多的社會角色時,我才更加明確地意識到,我選擇的專業對我的人生態度、人生方向有多么至關重要的影響。‘兒童文學’已經作為方法論深嵌在我的為人處世與工作過程中。這是因為,兒童文學就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場。它教會我發現童年生命,像孩子那樣對世界永葆好奇心與行動力,不畏艱險,永遠以積極向上、單純明亮的情感面向世界。還有更重要的是,它啟迪我關注‘弱小’,善待生命,習養自己的同理心,真誠存在,不戴面具,不說假話,不虛偽。兒童文學凈化了我的人生。讓我明白,‘簡單’是一種智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