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將軍臺——“時代楷模”張連印》作品研討會舉行
    來源:中國作家網 |   2022年05月29日10:49
    關鍵詞:報告文學

    5月27日,由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河北出版傳媒集團主辦,花山文藝出版社承辦的報告文學《將軍臺——“時代楷模”張連印》作品研討會在北京和石家莊兩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吳義勤,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徐劍,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郜世澤,河北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曹征平等出席會議。白燁、潘凱雄、李炳銀、黃傳會、何向陽、李舫、李朝全、劉唯一、徐凡、劉笑偉、陳濤等與會研討。研討會由《文藝報》總編輯、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梁鴻鷹主持。

    2021年10月,中宣部授予河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張連印“時代楷模”稱號。張連印退休后回到家鄉山西左云縣張家場村,帶領團隊經過18年艱苦奮斗,義務植樹18000余畝,使昔日荒山變為綠水青山。河北作家劉世芬即以其為原型,真實呈現了張連印堅守初心本色、不懈奮斗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感人篇章。

    吳義勤表示,《將軍臺——“時代楷模”張連印》的出版體現了當代作家和出版方把握時代主題的敏銳眼光,是當代文學和主題出版方面的重要收獲。“時代楷模”張連印身上所體現出的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無私奉獻、舍小我為大我等品格,是我們時代精神的最好詮釋,也是當代共產黨人光輝形象的代表,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家國情懷和民族精神的代表。作品將張連印的故事放在種樹防沙、保護生態、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展開,反映了今天中華大地上正在發生的歷史性巨變和歷史性成就,是中國當代故事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弘揚他的精神,塑造好楷模形象,講好英雄故事,是中國當代文學的責任和使命,從這個意義上說,《將軍臺》是當代作家回應時代召喚,向時代和人民交上的一份文學答卷。這本書也為當代文學如何塑造英雄、如何講好英雄故事積累了經驗,也提供了啟示。

    河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郜世澤表示,近年來河北宣傳文化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和出版等工作的重要論述,緊緊圍繞時代主題,推出了一系列優秀文藝作品,獲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將軍臺》就是其中之一。河北出版界要時刻牢記“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持續推出“謳歌黨、謳歌人民、謳歌時代”的精品力作,以優異的成績向黨的二十大獻禮。

    河北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曹征平說,張連印將軍的事跡催人淚下,其精神值得頌揚,為此河北出版傳媒集團組織策劃了這部長篇報告文學,邀請作家劉世芬深入到故事發生地山西省左云縣進行深入采訪和精心創作,經過花山文藝出版社負責人及責任編輯的認真加工,全國著名文學評論家進行審讀,征求相關單位和人員的意見,于2022年4月出版,向社會發行。今年是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局之年。河北出版傳媒集團將繼續加強與有關單位、專家、學者的密切合作,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出版物,以更加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圍繞作品,與會專家、學者展開討論。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徐劍表示,《將軍臺》的一大特色,是真正將對英雄楷模人物的描摹達至感人至深的程度。“作品寫得很平實,落筆條理清晰,動情、充滿‘人氣’,擁有澎湃的激情和感人的力量。”他同時指出,文學要有陌生感,要有落差性,“在《將軍臺》中,我們見到了這樣的特質”。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表示。作為一位將軍,張連印在告老還鄉后選擇了一個幾乎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目標和任務。“他以一種愚公精神,用個人力量引導大家共同為環保和生態拼搏和奮斗,同時也體現了一位將軍的初心和使命:為了人民、屬于人民,這背后擁有更深層的意義。”“她寫了我們綠化傳奇中一個獨特的篇章。”

    全國政協委員、評論家潘凱雄認為,創作出彩的關鍵,在于要深入楷模或英雄人物的背后,與新聞報道形成差異,抓住其更深層、背后的故事來做文章。“這樣的客觀要求,實際上對寫報告文學的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深入采訪,尋找時代楷模之所以能成為楷模的動力、原因,以及其個性和特點,所有這一切都建立在作者更深入采訪的基礎上。”面對這樣的課題,潘凱雄認為,劉世芬的《將軍臺》下了很多工夫,也將張連印極具個性的幾個點都抓得很準,“整部作品的敘述質樸、平靜,但在這種平靜當中,有一種巨大的力量和強烈的情感灌注其中。這也使得這部報告文學與其他新聞類的報道相區分,使我們更深度、更立體地了解了‘綠化將軍’張連印。”

    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何向陽認為,綠化將軍張連印卸下鋼槍、扛起鐵鍬、回鄉種樹的選擇,是源于他從小吃百家飯,穿百家衣,而回饋鄉親養育之恩的情懷,更源于他對“兩山”理論的踐行。因此,這本書第一個特征,是寫出了一個將軍的故土情懷;第二個特征是寫出了信念的力量。“有一種信念,有一種向往,有一種理想,可以戰勝衰老,也可以戰勝疾病,甚至是絕癥都可以一笑而過。這種信念的力量,也影響了將軍的兒子張曉斌。因此綠化改造不再是張連印一個人的戰場、一個人的戰斗,他背后是包括子女家人,和鄉親們在內的一群人。一個將軍的公仆本色,一個黨員的歷史擔當,一曲鄉村振興中的時代頌歌,都通過作者的深入調查而展現。”

    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李舫表示,這部報告文學非常好讀耐讀,也值得深度細讀,作品中有很多細節非常感人至深。《將軍臺》不僅寫出了張連印作為“時代楷模”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更是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上,寫出了中國生態治理偉大成就的冰山一角。為了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堅持守護生態的定義和格局,努力交出讓人民滿意的成績單,這不僅僅是《將軍臺》所塑造的一個綠色將軍的意義,也是《將軍臺》對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一個美好的期待,也是《將軍臺》的題中之意。

    “這個故事本身所包含的精神、情感、行動的力量,都被劉世芬表現出來了。”中國作協創研部研究員、文學評論家李炳銀認為,“報告文學在面對很多真實的人物、真實的事跡的時候,只要忠實于真實的對象,能夠傳神形象地將其描述出來,就能夠感動人,而并非必須經過作者的加工、編排,才能夠實現文學的表達。”“劉世芬這部作品忠于事實,在真實的挖掘開采的過程當中,充分地表現了真實所具有的魅力,所以能夠感動人,使人心靈受到沖擊。真實的表達,真實的觀察和理解,永遠是報告文學創作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向,應該堅持這樣的方向,這也是報告文學這種文體能夠長久實現繁榮發展的重要基礎。”

    著名報告文學作家黃傳會認為,《將軍臺》是一部立意高遠,人物形象鮮活,還有文學追求的佳作,新穎之處在于它是一種“英雄人物的平民化書寫”。豐富的細節使人物形象非常飽滿,生動鮮活,栩栩如生。這些細節是想象不出來的。所以說《將軍臺》這本書不是靠資料寫作,而是“靠作家的雙腳走出來的,是百分百來自于生活的”。

    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也談到,《將軍臺》這本書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它寫的是一個種樹將軍的故事,他的志向或者他的抱負就是要為首都減少風沙。這種志向和抱負彰顯的是一個將軍的初心。將軍的出身就是一個農家子弟,他農家子弟的本色從來沒有改變過。作者重點凸顯了三個方面,一個是將軍傾囊而出,不惜傾家蕩產來投入這個事業;二是將軍傾盡了自己的體力,患了肺癌,情況穩定以后次年就回到荒山造林的一線,癌癥骨轉移之后又很快又回到家鄉去種樹;三是凸顯了將軍的無我境界,他做了一種心系人民、情系人民的選擇,他種這些樹不要林權、地權,30年以后都要交給集體。將軍自己也是一棵樹,他是一棵挺拔的喬木,屹立在家鄉的大地上,他會成為家鄉人民世代傳頌的有口皆碑的人物,留在人們的口碑里。

    解放軍報文化部主任劉笑偉認為,初心與使命這個創作主題,使得這部報告文學作品的題旨獲得了極大的延伸和拓展,顯得更加深沉和厚重。《將軍臺》在塑造形象方面也很見功力,放在時代的大背景之下來書寫,使得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張連印的事跡生動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將軍臺》通過生動的文學描寫與人物塑造,使得張連印的形象更加富有時代色澤。對初心與使命的詮釋與描寫需要的不僅是口號,更需要細節,在《將軍臺》藝術中,有很多細節的描寫令人感動。

    大家認為,作家立足于以平凡來表現偉大,從日常生活細節入手塑造人物,整部作品樸實自然,讓讀者從中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文學的力量。張連印脫掉的是軍裝,沒有脫掉的是本色,他以軍人的血性和意志,征服了風沙,綠化了荒山。在他身上,集中體現著一個革命軍人、一個共產黨人高度的政治自覺和時代擔當。作品較為充分地寫出了張連印將軍以不屈不撓的實際行動對于身邊和周邊人們的無聲感召和有力的影響,以及由此釋發出來的巨大“榜樣的力量”。為寫好這部作品,劉世芬兩次深入故事發生地山西省左云縣,累計采訪近百人,積累了很多感人的細節。作者既有深入的實際采訪和充分的素材積累,又有深切的認知和濃烈的激情,所以作品非常扎實,細節生動,感人至深,成功還原了新時代“時代楷模”的奮斗人生和光輝形象。

    會議總結時,梁鴻鷹表示,如何抓取“時代楷模”等重大宣傳典型人物的特點,以及他們精神世界的內核,并在寫作中加以呈現,《將軍臺》給出了一個很好的啟示。

    作為一位身在高校的教師,這次寫作對于劉世芬來說也是一次挑戰。“采訪和寫作的過程,也是靈魂澡雪的過程。”除了身處書齋的理論探究之外,《將軍臺》的寫作使她的文學視野得以拓寬,將自己的寫作與時代相結合、與當下所發生的事情所結合,真正通過自己的創作去影響社會,并走近和與自己生活追求、境界完全不同的人,這也是文學和出版的重大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