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凱雄:“文藝批評是一個復雜的問題”
80年前的5月23日,是中國文藝值得銘記的一個重要歷史時點,盡管當時的中國還處于戰火紛飛的歲月,黨中央還是在延安召開了文藝座談會,毛澤東同志參加了全部三次會議,并留下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這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經典文獻,由此亦可見出黨中央和毛主席對做好文藝工作的高度重視。《講話》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僅明確了黨對文藝工作的基本方針,創造性地闡釋了文藝的源泉、文藝與人民、文藝與時代等一系列重大根本問題,而且也對普及與提高、歌頌與暴露、思想性與藝術性、如何做好文藝批評等事關文藝事業健康發展的具體問題進行了科學的闡釋。在80年后的今天,我們重溫《講話》的科學精神,對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責任使命無疑具有重要的指導性。在此,我僅就《講話》中有關做好文藝批評工作這一具體問題,并結合工作實踐中經常遇到的某些現象談一點個人粗淺的學習體會。
《講話》明確指出:“文藝界的主要的斗爭方法之一,是文藝批評。”“文藝批評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需要許多專門的研究。我這里只著重談一個基本的批評標準問題。”“我們的要求則是政治和藝術的統一,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缺乏藝術性的藝術品,無論政治上怎樣進步,也是沒有力量的。因此,我們既反對政治觀點錯誤的藝術品,也反對只有正確的政治觀點而沒有藝術力量的所謂‘標語口號式’的傾向。”這段文字雖不足200字,卻提出并回答了有關文藝批評三個十分重要的根本性問題:一是文藝批評工作的重要性;二是文藝批評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需要專門的研究;三是文藝批評最基本的標準就是政治和藝術、內容和形式、革命的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
在我看來,在《講話》發表80年、新中國成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的文藝批評整體上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距離毛澤東同志的要求依然還存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具體來說,關于文藝批評的重要性,雖然在理論上沒人否定這一點,但在實際工作中,一定程度上的重創作輕批評,或形式上“重”視、實際落實卻很“輕”的現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盡管在實際工作中可能存有諸如經費不足、影響力較弱、市場偏窄等這樣或那樣的客觀因素,但這些現象程度不同地存在則是不爭的事實。關于對文藝批評的專門研究,參差不齊的現象依然比較明顯,系統性、關聯性、統籌性不夠的現象還是比較普遍,做理論研究的不注重對鮮活文藝現象的研究和對作品文本的細讀,只是忙于閉門設計自己的話語、搭建自己的體系,做具體批評的又往往過于陷入單個具體作品的評價,視野格局時有見出狹小的局促。關于批評標準,在內容和形式兩者偏于一端的現象更不少見。一方面,單純重主題重題材,只要主題紅題材重大便好便優,至于藝術上粗糙甚至明顯的編造,基本上也都屬于可容忍可忽略的范圍,還美其名曰是看主流看大節;另一方面,一味重視所謂形式的創新與個性的張揚,滿足于表層上的新奇怪,在鼓勵創新的幌子下,內容的蒼白、格調的平庸、格局的狹小都不重要。上述這些現象不僅在日常的批評實踐中并不鮮見,就是在各級相關單位組織的各種文學評獎或作品推優活動中也時有出現,而后者因其戴上“獎”與“優”的“桂冠”,客觀上所產生的不良影響或不良導向不僅更強而且更加不良。
有鑒于此,今天我們在一起重溫毛澤東同志《講話》中關于文藝批評問題的重要論述,不僅沒有過時,而且依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性。對此,我們不僅需要在理論上學通學透,更應在實踐中逐一梳理,捋清問題,明確方向,由易入難,有針對性地予以改進。要做到這一切,首先需要的是對文藝批評工作的高度重視與認真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就深刻指出:“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文藝批評就要褒優貶劣、激濁揚清,像魯迅所說的那樣,批評家要做‘剜爛蘋果’的工作,‘把爛的剜掉,把好的留下來吃’。”為此,我們仍需認真學習毛澤東同志的《講話》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我們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