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昆德拉首部圖文傳記出版,作品全面再版!
某一期《圓桌派》節目里,竇文濤、馬未都、蔣方舟、梁文道聊起“什么才是文青的精神圖騰”。
竇文濤說:“米蘭·昆德拉?”
馬未都篤定地否認:“都過了氣了——我能說出來名字的全過氣了。”
馬未都是“50后”,他年輕的時候,米蘭·昆德拉的確是一代文學青年的精神圖騰。
如果要評選“對當代中國作家影響最大的當代外國作家”,有兩個名字不得不提:一個是加西亞·馬爾克斯,還有一個就是米蘭·昆德拉。
20世紀80年代末,昆德拉的作品剛剛傳進國內,就掀起了一波翻譯、閱讀、模仿、崇拜的熱潮。
昆德拉作品里特殊的時代與政治背景、無處不在的幽默精神、大膽的性描寫,都讓當年的文學青年們如癡如醉。
米蘭·昆德拉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評價昆德拉:“小說中的諷刺有一點兒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味道。”
作家王安憶則說:“沒有哪個作家像昆德拉那樣做了對個體的感情的關懷,這些都會讓人感到溫暖,這也是昆德拉的文學價值之一。”
閱讀昆德拉的《無知》時,畢飛宇說他“看見了一個洞明世事的老人,在他聽見命運之神敲門的時候,他拉開了他的大門,滿腔的無奈與悲憤。”
如今,狂熱追捧的潮水早已退去,我們能夠以一種平和的心態,重新看待米蘭·昆德拉和他的作品。
一個人在年輕時和年老時閱讀同一部文學作品,能讀出不同的興味。
同樣,不同時代的讀者閱讀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感受也大不相同。
新一代的青年打開昆德拉的作品,也許可以從中讀出關于生活世界的先見之明與驚人智慧。
全新圖文傳記《尋找米蘭·昆德拉》
年輕人既受益于高速變化的時代帶來的新機遇,又焦慮自己很快會被下一個時代拋棄,昆德拉對此早有預言:
如今歷史前進的速度卻快得多,歷史奔跑,逃離人類,導致生命的連續性與一致性四分五裂。——《相遇》
我們哀嘆人生總是不能如愿、叫人失望,昆德拉說這與我們自己的想法不無關系:
人就是根據美的法則在譜寫生命樂章,直至深深的絕望時刻的到來,然而自己卻一無所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我們以為愛情意味被另一個人愛著,得以排遣孤獨,昆德拉卻指出其中得失:
因為帶著愛意的目光,是一種孤立的目光。……兩個相愛的人在別人的眼中是隱形的:這是種預示了死亡的憂傷的孤獨。——《身份》
我們疑惑為何愛情總是始于熱情,終于冷淡,昆德拉調侃:
所有的愛情關系都建立在一些不成文的合約上,這些不成文的合約是相愛的人在他們戀愛的頭幾個星期不經心地簽下來的。他們當時還生活在夢境之中,可與此同時,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像執拗的法學家一樣,簽訂了他們的合約中的詳細條款。噢!戀人們,在這危險的熱戀初期你們可要多加注意!如果這些天里你把早餐給他(她)端上床來,今后就要天天給端上來,否則你就會遭到不愛和不忠的指責。——《笑忘錄》
我們以為堅實的秩序是常態,失控只是局部的、反常的,昆德拉指出這是遺忘導致的誤解:
阿連德被暗殺很快掩蓋了俄國人對波希米亞的入侵,孟加拉的血腥屠殺又讓人忘記了阿連德,西奈沙漠戰爭的喧囂又蓋過了孟加拉的呻吟,柬埔寨的生靈涂炭又讓人忘記了西奈,就這樣繼續,就這樣反復,繼續反復,反復繼續,直到一切都被所有人完全遺忘。——《笑忘錄》
我們遺憾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昆德拉卻說:
人們只是為了能夠改變過去,才要成為未來的主人。人們之所以明爭暗斗,是為了能進入照相沖洗室,到那里去整修照片,去改寫傳記和歷史。——《笑忘錄》
我們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改變自己,更不用說改變世界,昆德拉卻說:
意識到自己的軟弱,卻并不去抗爭,反而自暴自棄。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軟弱,便會一味軟弱下去,會在眾人的目光下倒在街頭,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我們無法理解層出不窮的媚俗行為,昆德拉早已揭示媚俗的本質是自我感動:
來自媚俗者的媚俗需求:這種需求是在具有美化效果的謊言鏡中觀看自己,懷著令自己感動的滿足,在鏡中認出自己。——《小說的藝術》
我們驚訝于他人隨時隨地陷入集體狂熱的怪象,昆德拉向我們道出那些人迷醉其中的原因:
雅羅米爾選擇和別人一樣做個平庸的人。他不僅僅是這樣做了,而且從中得到了極度的滿足;他覺得自己從屬于那個具有成千上萬腦袋的人群,成為正在行進著的千頭龍的一個腦袋,他覺得這一切很偉大。他突然覺得自己充滿了力量。——《生活在別處》
米蘭·昆德拉為何能有如此多關于生活的獨到見解與先見之明?
對昆德拉的個人經歷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他的一生可謂“精彩紛呈”:
出身藝術世家,憑詩作登上文壇,年紀輕輕成為文壇“寵兒”,和當紅女主持人結婚;
目睹祖國被入侵,成為不受歡迎的人,失去工作和收入,靠給雜志寫星座運勢來謀生,被剝奪國籍;
在法國,他又被貼上了很多政治標簽,總是被人誤解,干脆謝絕媒體,不再發表意見、談論自己……
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讓他獲得了諸多感悟,在逆境、順境的交替之中,昆德拉磨練出寵辱不驚的性格,也擁有了洞察日常生活與宏觀世界的敏銳眼力。
他極少將關于生活的諸多智慧以教條的形式呈現出來,而是巧妙融入作品之中。不管身處何種境遇,我們都可以從昆德拉的書中擷取一二。
昆德拉提供的是關于生活的唯一答案嗎?
正如昆德拉自己所說,他提供的只是一種關于“存在的可能性”;在這種可能性之中,我們和昆德拉一起,勇敢地開拓生活的想象力,探索更精彩的人生。
全新昆德拉作品(第一批5本)
2022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分三批推出全新昆德拉作品,第一批推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慢》《玩笑》《無知》《小說的藝術》及作家圖文傳記《尋找米蘭·昆德拉》,通過傳記追尋作家人生與思想之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