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文藝工作的奠基禮 ——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80周年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的80周年。
1942年5月2日至23日,毛澤東在延安主持召開文藝座談會并發表了重要講話,講話內容經過修改完善后發表在《解放日報》上,被稱為《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后又收錄在《毛澤東選集》第三卷。
為什么會有“延安文藝座談會”?毛澤東在會上都講了什么?
全面抗戰爆發后,一批文學家、藝術家和文藝工作者紛紛從大城市、敵占區和國統區來到延安,為革命文藝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但有些人在文藝“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上還認識不清,暴露出了諸多問題。1942年初,延安整風運動開始。按照中央分工,分管文藝界整風的毛澤東深知文學藝術是整個革命戰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中國革命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統一思想,解決當時延安文藝界出現的一些問題,在毛澤東提議下中央決定召開一次文藝座談會。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主要圍繞文藝為群眾服務和如何為群眾服務的問題,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進行文藝工作的思想,并就在實踐中如何落實這一思想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對后來我們黨和國家文藝政策的制定以及文藝工作的健康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文藝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
毛澤東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現階段中國“最廣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農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階級”,“這四種人,就是中華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廣大的人民大眾”。因此,“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
文藝如何為人民群眾服務
毛澤東指出,文藝工作者“第一位的工作”就是要了解、熟悉工農兵群眾,“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要“經過長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練”,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來一個變化,來一番改造”。中國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階級,一切群眾,一切生動的生活形式和斗爭形式,一切文學和藝術的原始材料”,唯有如此,文藝工作者創作出的作品才能深得工農兵群眾的喜歡。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發表,標志著新文學與工農兵群眾相結合的文藝新時期的開始。許多作家在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指引下獲得了新成就。出現了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風驟雨》,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賀敬之、丁毅的《白毛女》,阮章競的《漳河水》,孫犁的《荷花淀》等作品。艾青、田間及七月詩派的詩歌創作,茅盾、巴金、老舍、沙汀、艾蕪、路翎的小說以及曹禺、夏衍、陳白塵、宋之的、吳祖光的戲劇創作,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廣度與多樣化方面也都達到了新的水平。這些文藝作品在當時就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直到今天也是我們記憶中的紅色經典,成為一個時代人民文藝成就的標志與象征。
時代在發展,歷史在前進。在新時代,當今的政治形勢、社會背景和生活實踐與延安時期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基本精神依然是指引社會主義文藝前進的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不僅要讓人民成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為一體,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時代的脈搏,生命的光彩,為時代和人民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