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第四屆青銅葵花兒童小說獎獲獎作品: 創作談 | 劉虎《來自外太空的茉莉》:祝福地球,祝福母親
    來源:天天出版社(微信公眾號) | 劉虎  2022年05月05日11:03

    作者:劉虎 出版時間:2022年5月 人民文學出版社 天天出版社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自以為秩序井然的人類社會陷入深度混亂。

    這期間,我想了很多,也構思了很多和自然生態有關的作品,其中不乏想要走大制作路子的狂想,但每當準備落筆,卻總感覺到自己的無力。

    不是構思不夠成熟,也不是細節未醞釀清晰,就是那種單純得無力感。

    誕生于本星球、小到在高倍顯微鏡下都很難看清楚的一種新型病毒,一呼一吸之間,已經讓登上月球、把探測器送到火星的人類陷入空前的災荒,更有說不盡的人間慘劇讓我們不寒而栗,假如真有那么一天,我們時常假設的外星人、地外高等生物一旦降臨,對地球來說會是什么結局?

    我有一個朋友因病做了器官移植,此后多年,一直長期服用抗排異反應藥物,因為那個器官原本不是自己的。我長期生活的河西走廊,幾十年前,當地的糧食可以儲存上百年,如今兩三年后就會成為陳化糧。中國每年因外來物種造成的損失罄竹難書,幾天前還發生了進口貨物中發現外來生物的案例。

    這三個例子清晰地表明,小到同一物種,中到同一地區,大到同一星球,未經科學研判和審慎運作,外來之物對個體或整體的毀壞力量難以估量。

    我們謀求發展的路上,對自然造成了一定破壞。隨著我們“能力”的增長,破壞性也水漲船高。這種破壞在某種程度上無可厚非,因為我們也會受到認知能力和歷史局限的困擾。

    生命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每個人來到這世界,無論人生的哪個階段,都免不了會碰到各種問題。個體如此,人類整體也是這樣。遇到問題不可怕,逃避問題,逃避責任不僅可怕,而且愚蠢。

    我們探索宇宙的目的是了解宇宙,未來肯定也會開發宇宙,利用宇宙。

    科幻是目前的熱門文種。我也趕了個時髦,但我更愿用時髦的形式,給時髦潑一盆冷水。

    如今的科幻里充斥最多的就是地外星球。積極的一面是仰望星空,胸懷宇宙;消極的一面則是在面對自己錯誤的行徑不知悔改,反而異想天開地想著要逃亡外星,開疆拓土。

    外面的世界真就那么精彩嗎?

    目前人類的足跡或視野已經能夠看到宇宙的很遠的地方,并或多或少地獲取了一些有機質的信息,但并未發現真正意義上的任何生物。可以肯定,即便外太空真得還有另外一個或者很多個可供地球生命生存的星球,至少在目前來說也是毫無意義的。因為那都在幾千甚至幾萬光年之外。尤其可想而知的是,即便我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數萬代后終于抵達了那里,效果一定不是像一些電影作品里描繪的那樣,激情澎湃,豪情萬丈。對方根本無需對我們發動任何攻擊,僅僅是那里的隨便一個什么細菌或病毒就會將我們消滅。

    《來自外太空的茉莉》講述了一個虛構中的瑪若星球的少年,因母星遭到破壞,隨父親去外太空探求新的生存空間時無意中發現了一種原始苔蘚。回到母星,他因好奇而私自種植了這種苔蘚,結果這貌似希望的綠色給瑪若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為什么我在故事的結尾讓那些災難性的綠色希望最終不攻自破?道理很簡單——

    一個沒有天敵的物種,必將走向毀滅。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則。故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一句話,道盡了藝術創作的準則。

    作為一個主要以虛構文本為主的寫作者,我思考最多的問題就是如何通過虛構的方式揭示真相。

    《來自外太空的茉莉》是我的第三部科幻小說,也是繼《終極恐龍》后第二部以瑪若星球為背景的科幻小說。未來我還會以瑪若星球為背景,進一步拓展出一個屬于我自己的文學小宇宙,并試圖通過這個小宇宙,構建我認知能力范圍內的宇宙觀,自然觀,人文觀,生命觀。這個系列雖然放眼外太空,根本目的當然還是講述地球上的故事,尤其是我們人類的故事。

    世界上有數不清的語言。這些語言千差萬別,但好像有一點很相似:在形容大地或祖國時,多數都會用陰性的“她”來指代。

    其實,聰明的人類早在蒙昧時代就非常清楚:離開了母體的孕育,談何誕生與傳承?

    祝福地球,祝福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