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兒童文學書寫樣式的新探索——讀《馬蘭的孩子》
    來源: 湖北日報 |  李綱  2022年04月28日09:17

    近年來,我國長篇現實主義題材兒童小說的創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以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為代表的眾多出版社陸續推出了大量立足于現實、弘揚正能量、潤澤兒童心靈的優秀作品,紀錄片導演孟奇和兒童文學作家楊飛共同創作的長篇小說《馬蘭的孩子》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原子彈實驗進入關鍵階段。為解除實驗人員的后顧之憂,大批家屬從全國各地入駐馬蘭基地,他們的孩子也在其中。初到基地的孩子們對這里的一切都充滿好奇,他們在大漠中學習、生活、玩耍,也漸漸體會到大人們的艱苦,感受到馬蘭人的責任與執著。他們見證了父母長輩們創造歷史性成就的艱辛歷程,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成長為真正的馬蘭人,成為馬蘭精神的繼承者。

    故事圍繞著一群在馬蘭基地成長的孩子們展開,講述了這群孩子和他們父輩一起克服重重艱險,在羅布泊的茫茫戈壁中創造了生命奇跡和科學奇跡的故事,歌頌了馬蘭人的勇敢、樂觀、智慧、忠誠,以及他們對我國兩彈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這部作品不僅題材新穎,而且在結構框架、語言風格和情境建構上都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在結構框架上,小說采取了在兒童文學中較為少見的雙線拱形敘事結構。作品有兩條敘事線索,一條線索講述的是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孩子在茫茫戈壁中生活成長的故事,另一條線索講述的是解放軍戰士與科研人員建設馬蘭基地,投身兩彈研制事業的故事。兩條敘事線索沒有主次之分,以平行對等的狀態存在于文本之中,在文本的結尾又被作者巧妙地歸攏在一起,這個聚合點就是寶貴的馬蘭精神。

    雙線敘事的結構之所以在兒童文學沒有得到廣泛采用,主要是因為一旦兩條敘事線索沒有被合理地整合在一起,便會嚴重破壞文本的整體感,甚至會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到錯愕與混亂。但是,對于《馬蘭的孩子》來說,雙線敘事卻又是一個最合適的講述方式。如果只是單純地講述馬蘭基地的建設者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固然也能寫出一篇感人肺腑的作品,但卻很難拉近文本的原初視域與讀者的接受視域之間的距離,畢竟時過境遷,今天兒童讀者的生活環境和馬蘭基地建設者們所處的時代環境還是有著明顯區別的。而一旦講述兒童的成長故事,便能為今天的兒童讀者將自己的經歷與情感代入文本提供了一條有效的路徑,從而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馬蘭的孩子》在語言風格上也頗有特點。作者在講述兩條線索上的故事時,采用了不同節奏的語言表達。在講述孩子們在馬蘭基地的故事時,語言節奏偏緩,細節描繪也很豐富,體現了兒童文學語言應有的詩意特色。而一旦轉向對成人事跡的講述,語言節奏便明顯加快,以短句為主,追求精簡,體現出一種類似于報告文學的語言風格,表意精準有力。在同一部作品中采用兩種語言風格,這在兒童文學中實屬罕見,但卻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富有畫面感的情景描寫是《馬蘭的孩子》又一個突出亮點。由于中國古典文論歷來都將“借景抒情”視為詩歌的強項,所以,中國的敘事文學雖然擅長書寫一波三折的故事,但在寫景抒情方面卻有所不足,這一點在兒童文學創作上也有體現。新時期以來,通過幾代作家富有成效的努力,中國兒童文學在狀物抒情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馬蘭的孩子》也為兒童文學景物描寫提供了新的參考樣式,鮮明的畫面感是其突出特點。這里試舉一例。書中寫道,一天,嚴新文帶著小伙伴們在戈壁中尋找被大風吹走的弟弟,遍尋不得之后,他落寞地坐在戈壁灘上,期待著再來一場大風,將他吹到弟弟所在的地方。廣袤的戈壁與新文弱小單薄的身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個弱小的身軀中又蘊含著比戈壁更為廣袤的想象。類似這種對比鮮明且富有情感沖擊力的畫面,在作品中還有很多。富有畫面感的描寫,一方面符合了兒童的認知習慣,同時也可以深化他們對于圖畫和影像的理解,更有助于他們體會到文字在書寫情景與畫面時的獨到韻味與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