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古籍在壯鄉越“活”越精彩
    來源:中國文化報 | 賓 陽  2022年04月27日08:05
    關鍵詞:古籍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已成為業界關注熱點。隨著國家對古籍保護利用的更加重視,古籍越來越多地為大眾所了解。

    “讓古籍‘活’起來,傳承文化薪火,講好中國故事。”廣西圖書館館長、廣西古籍保護中心主任秦小燕表示,古籍是中華文明綿延數千載的歷史見證,典藏在八桂大地的古籍珍本隨著保護利用的推進,越“活”越精彩。

    “活”在當下,古籍有了現代化的“家”

    “桂林圖書館建于1909年,創館之初,館里就有古籍專柜。但早期古籍書庫并無太多的硬件設施,只是配備了木制書柜。”桂林圖書館館長鐘瓊介紹,上世紀90年代,館里的古籍書庫配置了抽濕機、空調、可視監控等設備。2014年,國家標準《圖書古籍書庫基本要求》開始實施。桂林圖書館按照國家標準打造全新的古籍書庫,配置恒溫恒濕系統、新風系統、氣體消防、無紫外線照明等,古籍保護條件明顯改善。

    2018年年底,廣西圖書館全新建設的廣西地方民族文獻中心大樓啟用。新大樓設有兩個獨立的古籍書庫,近2000平方米。書庫全部采用智能型密集書架,配置了控溫控濕、防火防盜防紫外線等系列自動化系統。

    在升級存藏環境的同時,2011年,按照國家部署,廣西啟動古籍普查工作。至2013年,全區基本完成了館藏古籍題名、著者、著作方式、版本、冊數等方面的普查任務。2017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錄》出版,相關數據錄入了全國古籍普查平臺。

    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至2021年,廣西有4家古籍收藏單位入選“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成立了4個自治區級古籍修復中心。全區有84部古籍入選由國務院頒布的《國家珍貴古籍名錄》,評定廣西珍貴古籍372部,初步建立了古籍分級分類保護和科學修復體系。

    “雖然手工修補無法被完全替代,但新技術的應用讓古籍修復更安全、便捷。”廣西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師介紹,現在館里的古籍修復中心標配特制裝裱桌、裱畫墻、壓書機、紙漿補書機、酸堿度測試儀、紙張纖維分析儀、測厚儀、拉力計等現代化設備,古籍修復條件今非昔比。

    “十三五”期間,廣西圖書館古籍修復中心共修復各類館藏古籍文獻、民族文獻約2萬葉。至2021年年底,共修復各類館藏古籍文獻、民族文獻23261葉,有效保護了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

    “活”出個性,少數民族古籍保護形成“廣西經驗”

    發現古籍并展開有效的保護利用,是古籍保護部門面臨的重要課題。這方面,廣西古籍保護人員做出了創新探索。

    “有一位傳承人叫李金政,他祖上留下來的清代的抄寫本有300多頁。”2007年10月,媒體報道龍州縣金龍鎮板池屯發現了一本“天書”,名字叫《塘仸》。聽到消息后,文化學者、現任廣西少數民族古籍保護研究中心(簡稱“區少數民族古籍保護中心”)主任韋如柱帶隊及時趕往板池屯,發現《塘仸》是一部關于南部壯語南方方言的經書,它跟當地重要的民族傳統節日儂洞節、國家級非遺項目壯族天琴藝術有很大的關聯,文獻價值很高。“當時,傳承人表示支持古籍保護,但不愿把書給我們,理由是教徒弟需要用書,還怕別人說他貪錢賣祖宗,傳承人的意見很樸實。”韋如柱說。

    對于傳承人的說法,古籍保護人員采取了一個折中的處理方式:把書借出來3天,請專業的人員抄寫復制,再與傳承人交換。當古籍保護人員第三次登門的時候,看著紙張相仿、抄寫工整的復制本,傳承人感動了,最終同意將原本交換給古籍保護人員。

    古籍用復制件交換原件的做法,較大程度上解決了古籍收不上來、搶救進展不順暢的問題。2009年至2012年,都安瑤族自治縣大興鄉,一戶村民家里有400多個本道公書,全部接受復印件交換原件,讓這批古籍得到及時的保護。近年來,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古籍交換保護在廣西各族群眾當中深入人心。從抄寫到復印機復制,再到數字化,古籍用復制件交換原件走過了3個階段,再生性版本仿真性越來越高。

    “從2016年到現在,我們每年的搶救量都在1000部以上。2021年,中心通過數字化手段再生古籍2700部。”韋如柱介紹,成立至今,區少數民族古籍保護中心搶救搜集的各民族古籍已達1.5萬冊(件),翻譯整理出版各少數民族古籍900多種共計9000多萬字。其中,有26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壯、瑤、苗、侗等民族的代表性經典古籍走向全國。該中心先后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首批“廣西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被國家民委評為“全國少數民族古籍工作先進集體”。

    “活”得精彩,系列活動走向大眾

    2022年“壯族三月三”假期,廣西圖書館依托館藏古籍資源,推出“走讀廣西”八桂壯族歌謠文獻展,吸引眾多市民和游客參觀。

    “我們常態化開展古籍宣傳推廣活動,通過展覽、講座、現場體驗等形式普及古籍保護知識。”秦小燕表示,這些活動注重普及性、體驗性和趣味性。其中,每年6月的古籍修復、傳拓、線裝書制作等互動體驗,已經成為具有影響力的“文化遺產日”品牌活動。一年一度的古籍保護進校園、古籍曬書活動,“蕓帙葉香”“冊府千華”等系列展覽受到社會關注。2021年開始,廣西圖書館面向社會開創了研學活動,通過分期分批進行系統化、系列化的修復知識培訓和體驗交流,讓更多讀者走近古籍修復,了解古籍保護。據不完全統計,近5年來,廣西圖書館開展與古籍保護相關的展覽、體驗、宣傳推廣活動20余場,參與讀者逾3萬人次。

    古籍保護主要有3個方面,包括修復處理古籍并改進存藏環境的“原生性保護”,利用現代化技術將古籍內容復制或轉移到其他載體的“再生性保護”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傳承性保護”。影印出版是古籍再生性保護的一種形式。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文獻圖書出版分社副社長馬艷超表示,2022年,該社文獻類圖書的出版堅持珍稀文獻的基本定位,在保障珍稀文獻類影印選題正常出版的同時,出版一些由古籍類選題延伸出來的社科類選題、古籍研究工具書類選題。全年計劃推出古籍文獻類圖書60余種,包括文獻影印類圖書、古籍點校整理類圖書和延伸出來的社科學術類圖書。

    “《意見》為今后開展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古籍工作者提振了精氣神。”秦小燕表示,下一步,廣西古籍保護中心將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的基礎上,聚焦古籍保護領域,凝聚全區圖書館力量,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來、“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