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2022中國詩詞大會》收官,越來越多年輕人關注、喜愛優秀傳統文化 小眾詩詞文化不斷破圈有何奧秘
    來源:解放日報 | 鐘菡  2022年03月16日08:41
    關鍵詞:詩詞

    “詩詞對我來說,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想讓更多像我一樣的年輕人關注、喜愛詩詞文化。”來自鐵道警察學院的大三學生姜震說。在3月14日的央視《2022中國詩詞大會》總決賽中,他奪下總冠軍。

    已經邁入第七季的《中國詩詞大會》不斷突破創新,也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像姜震一樣的詩詞愛好者。以當代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小眾詩詞文化不斷破圈,這檔老牌文化綜藝節目背后有何奧秘?

    讓詩詞和時代契合

    《2022中國詩詞大會》有哪些亮點?在評委康震看來,最大的亮點就是提煉了若干關鍵詞,這些詞是在年輕人當中、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的熱詞,同時又能代表這個時代的新風尚、新風貌。《2022中國詩詞大會》圍繞“江山”“少年”“燃”“遇見”“稻香”“韻”“天地”“味道”“颯”“出發”十大關鍵詞,讓詩詞成為折射時代風貌的鏡子。

    制片人、總導演顏芳介紹,十大關鍵詞的選出經過長時間的策劃研討,“我們都覺得詩詞大會走到今天,如何能跟生活接壤,必須產生一個新的方法,因此想到用關鍵詞的概念來串聯十集的主題,也希望大家在看到這樣的主題時,能夠想到自己,比如說我人生當中最‘燃’的時刻是什么。”

    最近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比賽中,體育解說中也常常援引古詩詞,在不少人看來,這也和《中國詩詞大會》的帶動有一定關系。康震認為,這說明當下人們愿意用詩詞作為日常的表達,作為對事物最美的描繪。“古典詩詞確實在當代生活中蘇醒了,它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個言語方式。人們會情不自禁地用詩歌的方式、語言來解說選手的動作。”

    《2022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中還出現了小劇場,由演員扮演千年前的古人,在舞臺上展示詩歌的場景。用這種方式拉近古與今,溝通過去與現在,產生一種親近感。

    詩詞文化在“擴群”

    《2017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帶來的詩詞熱,尤其是武亦姝等上海選手的優異表現曾引發滬上詩詞界討論。上海詩詞學會會長胡曉軍曾表示,按照孔子對詩“興觀群怨”的社會作用總結,當下詩詞傳承發展的關鍵是如何實施“擴群”,也就是引導大眾利用詩詞交流思想情感、交換見解看法和實現社會交際。《中國詩詞大會》的播出對此起到了積極作用。

    節目中,來自各行各業的“民間出題人”,從自身職業、地域、生活環境等出發,邀請選手用合適的詩詞元素作答。在2021年第六季節目中,一位奉節果農曾邀請選手從詩詞的角度給果園取一個好聽的名字,有人取“三寸金”,有人取“君須記”,在創意比拼中也助力當地臍橙行銷全國。

    在今年最后一期節目中,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創始人楊惠姍擔任“畫中有詩”的民間出題人。她用琉璃脫蠟鑄造的形式創作了一件精美的琉璃作品,表現宋代曾幾的詩句“幽人所住空山里,老松皆作虬龍起”。這道題最后難住了所有人。

    這件名為《青松凌云》的作品是楊惠姍在上海的工作室燒制完成的,很快將在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一樓的琉璃工房藝廊進行展示。楊惠姍覺得,能夠用自己的作品跨界出題,傳播傳統文化非常榮幸。“中國人的文化用中國人的語言來說,中國人的故事用中國人的情感來說。我想在中國琉璃藝術里探尋千年詩意傳承,用琉璃的技藝致敬詩詞之美。”

    顏芳介紹,《2022中國詩詞大會》增加了跟B站、快手的合作,引入更多年輕人喜歡的鮮活表達方式。“現在大家面對疫情挑戰,也需要詩詞給予力量,帶來精神滋養,這也許就是詩詞大會帶給我們的一種作用。”

    “近年來,年輕人對詩詞在內的傳統文化的形態表現出極大熱情,他們很善于將這些詩詞轉換成時尚的文化資源。”康震認為,隨著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時尚文化和生活中的日常文化,詩詞將進一步飛入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