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美育視角下的中學繪本閱讀的途徑和意義
    來源:文藝報 | 葉地鳳  2022年02月11日08:29

    中國古代儒家重視禮樂教化,王國維在《孔子之美育主義》一文中指出,孔子育人是“始于美育,終于美育”。18世紀末德國美學家席勒正式提出“美育”,將美作為人的感性與理性達到和諧統一、實現人性和諧發展的唯一途徑,進而建立了現代美育理論。2015年9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頒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堅持育人為本,面向全體。遵循美育特點和學生成長規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美育基本原則,并對大力改進美育教育教學提出了具體要求。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全民美育、終身美育,中國美育進入繁榮發展的黃金時代。

    從早期的洞穴壁畫采用畫面講故事開始,圖畫藝術一直伴隨著人類的精神成長。1658年在紐倫堡出版的夸美紐斯的《可見的世界》,通常被認為是第一本繪本。幾百年來,繪本作為講故事的視覺藝術,圖像與文字、線條與感覺、顏色與情緒、細節與心理……融合了概念、插圖、設計與制作的好繪本構成的藝術畫廊,不僅僅是孩子,也讓所有人領悟感知了藝術美的力量。美國學者芭芭拉·貝德在《美國繪本:從諾亞方舟到內心的野獸》中談到,文本是文字,是插畫,也是所有的設計。繪本既是設計出來的作品,也構成一種社會、文化及歷史事件。最近這幾年,圖畫書中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后現代現象,給讀者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感和新鮮感,激發了人們對于語言符號的創造性認知。這些都是用繪本來進行美育的重要原因。

    “情感陶冶”以情動人

    人類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語言、文字。人類用語言表達感覺世界中的一切現實存在,也包括無可感覺的無形觀念,但總有一些感受是語言無法忠實地再現和表達的。只有依靠語言,人類才能交流、溝通,然而語言并非萬能,在人類需要表達的范圍里,還存在著另外一些內容和狀態,他們非語言所能表達卻又非要表達不可。人類情感的豐富、矛盾和交叉的復雜性,使得藝術應運而生。語言能使我們認識到周圍事物之間的關系以及周圍事物同我們自身的關系,而藝術則使我們認識到主觀現實、情感和情緒,使我們能夠真實地把握到生命運動和情感的產生、起伏和消失的全過程。繪本就是一種通過圖畫與文字這兩種媒介在兩個不同的層面上交織、互動來訴說故事的一門藝術。《一片葉子落下來》借助繪本中的圖畫,讓孩子們感受到了樹葉在一年四季的變化,從綠色的葉子到邊緣漸漸變黃,到整片葉子變黃變紅或變紫,最后從樹上落下來。通過這樣一片葉子的一幅幅攝影作品構成一本繪本,來表現生命的歷程,闡述生命的力量和價值,感受生與死,也體會生命的平等,尊重每一個生命。這些感受,配上表現四季變化的照片和繪畫,更營造出溫暖的意境,比單純用語言來表述,感動的力量來得深沉蘊藉,更直達人心,也更回味無窮。

    “形象之美”以美示人

    心理學研究表明,視覺是人獲得信息的主要渠道,眼睛作為視覺,觀看是其與生俱來的能力。攝影、電影、電視、網絡的發展和傳播,以不同的視覺形態滲透到生活的各個角落,對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或多或少的改變,有意或無意地影響和改變我們觀看世界和體驗生活的方式,繪本獨特的風格和自身強烈的特性在文字圖像化上脫穎而出。圖像與文字相比較的直觀、感性、具象使得圖像在表意和傳播信息上更容易被人理解,絕大部分繪本中圖畫與文字這兩個表意手段之間互相依賴、相互共存的關系,也使得繪本具備了易讀性的特質。美國繪本大師色色拉庫尼曾用一個形象的比喻道出了繪本中圖畫與文字之間的關系。其認為“圖畫書像是一串珍珠項鏈,圖畫是珍珠,文字是串起珍珠的細線,細線沒有珍珠不能美麗,項鏈沒有細線也不存在。”在兩者圖文互補式敘述的互文中,圖像與文字兩者有機結合造就的語境和意境圈的完整文本,對于讀者的接受心理或是閱讀習慣都給予了有利因素。這樣也直接影響到在文學課堂使用繪本,既不用占用大片時間,學生還能夠獲得更豐富的文學觸動,帶來更多的閱讀思考,更多元的審美體驗。

    繪本《極地重生》講述了英國探險家沙克爾頓率領隊員探險南極遇險,在惡劣環境下奮力求生成功脫險的事跡。相比于敘事,作者為想要了解這次探險的人奉上了一次迷人的圖畫解說:前后環襯上的南極島上及海洋的冰川冰凌,翻頁組成的茫茫大海和三艘小小逃生船、冰山,金黃色的雪橇狗船桅桿家具等。彩鉛畫出來的豐富美麗的細節,加上以紋理布料和優質紙張進行的質感設計,用具體生動的畫作幫助理解文字意境。小讀者閱讀這些繪本,能夠豐富審美閱讀體驗,提升視覺素養。

    “圖畫之美”以圖助意

    閱讀任何一篇相對專業的說明性文字時,圖畫的呈現能更加直觀、幫助人理解。對于學生而言,在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科學小品文中,都會面對這些不了解的原理和知識。合理地使用繪本作為學習支架,彌補文本空白,能夠更加直觀地幫助理解文本。語文教材中的《夢回繁華》是一篇介紹我國宋代著名畫作《清明上河圖》的說明文。作者介紹畫作描繪的現實內容,展現北宋時期汴梁都城的“繁華”,最后談到畫作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對于初中生而言,并不具備欣賞美術畫作的素養,可能也沒能親自看過任何摹本。而繪本《清明上河圖》和《汴京的一天》,分別是原作的縮本繪本和欣賞繪本,既配有原作畫面,還有大量介紹如何欣賞的知識說明。把它們作為教學支架,學生通過欣賞繪本,就獲得了具體直觀的視覺感受。《北京:中軸線上的城市》《建天壇》《建長城》等繪本對北京建筑和文化的介紹,《一條大河》對黃河流域的地理、歷史與民族文化的介紹,《北緯36度線》上一個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與它們各自不同的習俗的呈現,以及《大峽谷》《一座島的600萬年》《萬有引力》《穿越寒武紀珊瑚礁》《穿越侏羅紀原始森林》等對自然萬象的探索,還有《蟬》《喀倫坡之狼》《一粒種子的旅行》《如果把銀河系裝進盤子里》等繪本作品對動植物、人類世界、天體自然、能源人口等問題化繁為簡的講解,可以說,世界有多大,繪本的觸角就有多遠。

    “想象之美”以寫育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談到,“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初中生的思維向抽象和理性轉變,教師選擇適當難度和內涵的繪本設計寫作課堂,引導他們發現和表達,在建構繪本意義的同時建構自己的思想世界。日常作文教學中,想象性作文成為重點,也是難點。學生缺乏對未來世界的想象,繪本里豐富的細節呈現就成為了很好的教學支架。無字書《不可思議的旅行》用圖畫講述了一個小女孩進入另一個國度的一場激動人心的歷險。從獨木舟到熱氣球到宇宙飛船,從翡翠般的熱帶森林到哥特式建筑到教堂,從東方的日本宮燈和鳳凰到西方的金字塔古堡,上天入地環游世界收獲友情回歸親情……畫面細節豐富,場景銜接自然流暢,原本靜態的圖畫仿佛電影一般充滿了動感,情節推進更是扣人心弦。學生根據作者構筑的紛繁無比的異域世界拓展寫作成文,有了可供依憑的圖像和路徑,減輕了寫作畏難情緒,寫起來格外順暢。繪本釋放學生的想象力,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模仿和參照的寫作框架,又沒有寫作模式化的掣肘,有利于訓練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思考力。

    在美育視角下能夠看出,中學繪本具有培養想象和聯想力的諸多優勢,諸如畫面的圖像細節、圖與圖之間的銜接和故事本身等。閱讀大量優質繪本,既不需要占用大塊時間,又能豐富學生積累,充盈精神世界,不斷沖擊思考,讓學生在寫作時產生更多觸動,激發更多的靈感。繪本將講故事、說道理,展現實境、激發想象等融合在語文教學當中,使語文教學方式多樣化,豐富了語文課堂內容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是審美教育美好而有力的途徑和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