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在回望、反思與尋找中全新出發 ——第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獲獎作品重巡 
    來源:文藝報 | 高 璟  2022年02月11日08:23

    “重返80年代”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界是個持久不衰的話題。作為其中重要一支的兒童文學,我們或許對它還缺乏足夠充分的“重返”。本文將聚焦第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重返80年代的兒童文學場,回溯新時期中國兒童文學的文學春天,探討時代兒童文學的優秀之作與其穿越時代的文學史意義,勾勒中國當代原創兒童文學的經典化之路。

    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我國具最高榮譽的文學大獎之一,是我國唯一的純文學性的兒童文學獎項。1986年,中國作協主席團第四次會議通過《中國作家協會關于改進和加強少年兒童文學工作的決議》,決議中提出:“設立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獎,以鼓勵優秀創作,獎勵文學新人”。經中央宣傳部批準,中國作協于1986年當年設立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到目前為止該獎已經舉行了十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在鼓勵我國原創兒童文學創作,推動兒童文學發展,為少年兒童提供優秀精神食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1988年4月,《文藝報》刊發第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評獎結果。第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的評選對象是1980年到1985年間公開出版、發表的兒童文學新作。這一屆參評作品數量眾多,最終41篇(部)的獲獎作品數量到目前為止居歷屆之首。在歷經了十年動蕩之后,我國的各項文化事業重新走上了正軌,被壓抑了十年甚至更長久的創作與出版事業迎來了春天。作家們懷著激情,重新找出當年的草稿,修訂、增刪之后,將其鄭重地送到了各個編輯部、出版社。那些姍姍來遲的作品,雖蒙著厚厚的時光之塵,但卻煥發出真摯而動人的光彩。時代動蕩與變遷引發的新思考,也給作家們提供了創作上的素材與靈感,一種熱切的、真摯的文學氣息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撲面而來。與此同時,許多年輕的創作力量也在“野蠻生長”的狀態下逐漸形成各自的風格。以當代視野重巡首屆獲獎作品可見,20世紀80年代前半期的中國原創兒童文學創作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也對新時期重新啟程的中國兒童文學創作的未來走向發揮了重要的引領、開拓作用。

    回望歷史,傳承紅色基因

    作為現實主義題材重要分支的紅色文學,在現當代兒童文學創作領域里一向受到關注。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潘冬子、雨來到張嘎,一個個鮮活的兒童形象,留存在無數人的童年閱讀記憶中。兒童小說中那些在革命年代里成長起來的少年,總是格外堅韌勇敢。對于身處和平年代的孩子們而言,作家們塑造的這些紅色少年形象,產生了積極的精神引領作用。在第一屆兒童文學獎的獲獎名單中,我們可以發現這種紅色兒童文學創作傳統的賡續。

    其中,《鹽丁兒》是由女作家顏一煙創作的一部自傳體長篇小說。故事描寫一個民國時期北京城里的沒落貴族小姐在重男輕女的封建家庭夾縫中艱難成長,后來勇敢地脫離了家庭束縛,并在時代的感召下奔赴圣地延安,投入到火熱的抗日革命戰爭當中。小說采用了第一人稱的寫法,真實生動地表現了主人公求學上進、不服輸的精神。女性主人公的經歷顯示出了一種驚世駭俗的特質,她敢于反抗,敢于發聲,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不管多么艱難都一往無前。她以筆為刀,向舊勢力開戰,向侵略者開戰。這種精神猶如一道道閃電,劃破了封建的暗夜。嚴陣的長篇冒險小說《荒漠奇蹤》書寫了紅色少年“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紅軍精神,作家選擇以兒童文學的形式來表現西路軍可歌可泣的革命歷史,既實現了史實框架與虛構細節的完美結合,也使作品具有了極強的可讀性;而張映文的短篇小說《扶我上戰馬的人》則深情記敘了一段“軍民魚水一家親”的根據地故事,既表現了八路軍與群眾的魚水情深,也展現了共產黨高級將領親民愛民的風范,全文語言輕松詼諧,感情真摯,且極具陜西地域特色。

    回顧反思,記錄時代之痛

    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文壇上正值“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熱潮,這種反思熱與大環境下的文學熱共同匯成一股激流,席卷了1980年代的中國文壇。回望這一屆的兒童文學獎獲獎作品,有不少作品也不同程度地呈現了“傷痕文學”與“反思文學”的時代主題。

    柯巖的長篇小說《尋找回來的世界》通過對工讀學校問題少年的心路描寫,折射了時代的曲折前行,人物性格刻畫生動、情感強烈真摯。更為可貴的是,柯巖清楚地意識到了動亂之后、教育的缺失導致的青少年犯罪問題。在小說創作中,她把中國的工讀教育事業和社會、國家的未來緊密地結合起來,有基于時代的深刻思考。1984年,《尋找回來的世界》首版首印即92000冊;1985年,12集同名電視劇也由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拍攝完成,引起巨大轟動。邱勛的短篇小說《三色圓珠筆》和胡景芳的報告文學《作家與少年犯》也不約而同地以“問題少年”的過去與現在作為書寫對象,他們通過文學的形式主動承擔起了作家的社會責任,有效地幫孩子們補上了曾經缺失的思想品德課。蕭育軒的長篇小說《亂世少年》呈現了一個14歲少年獨自闖蕩社會的冒險歷程。由于心智尚不成熟,辨別能力不夠,他走過了一段艱難曲折的成長之路。

    劉健屏的短篇小說《我要我的雕刻刀》則在努力追問教育的真諦,它以極小的篇幅橫切出一個極大的截面,既涉及教育問題,也不忽視整個時代的“病癥”,顯示出了作者獨立深刻的思想能力。曹文軒的短篇小說《再見了,我的星星》則譜寫了一首唯美感傷的離別曲,有著足夠的敘事濃度,對當年的知青生活也有著生動精準的刻畫。這種“帶著傷痕的淺淺微笑”的敘事風格成為日后曹文軒作品的一大標簽。葛翠琳的中篇童話《翻跟頭的小木偶》語言優美,含蓄雋永,寓意深刻,活靈活現地塑造出了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對現實世界有著明確的投射與批判。陳丹燕在散文《中國少女》中,以對比手法描繪了兩代中國女性在她們各自的少女時代的不同際遇,也極具反思色彩。申愛萍的抒情長詩《再給陌生的父親》是一篇對逝去的父親的深情呼喚之作,真實呈現了時代給幼小的作者心目中留下的難以療愈的傷痛感。需要格外指出的還有常新港的短篇小說《獨船》。這是一個關于生命、友誼與寬恕的故事。當故事以一種震撼人心的悲劇方式結尾,或許可以讓孩子們意識到,世間并非只有熱鬧的喜劇,悲劇也是生活的一種真相。作品呈現了悲劇故事的獨特審美價值,給人以警醒,給人以力量。

    全新出發,照亮多彩童年

    上世紀80年代初期,也有不少作家放下時代重負,努力還原童年應有的明媚與無憂,為小讀者營造愛與善的情感體驗。獲獎作品中,有六篇(部)充滿了童真童趣,它們分別為鄭春華的小說《紫羅蘭幼兒園》、喬傳藻的散文《醉麂》、張歧的散文《俺家門前的海》,以及金波的兒童詩《春的消息》(組詩)、樊發稼的幼兒詩集《小娃娃的歌》和高洪波的兒童詩《我想》。

    鄭春華的中篇小說《紫羅蘭幼兒園》以一個淘氣的小男孩跑跑為主角,描述了他從上托兒所開始到上幼兒園后經歷的一系列故事。作品以一個幼兒的視角打量周圍的世界,感受人間的真情,是一種真誠的、“兒童本位”的寫作姿態。喬傳藻的散文《醉麂》和大多數情節曲折緊張的動物小說不同,全文洋溢著天真、溫馨、平和、友愛的情感,讀來令人心情愉悅;張歧的散文《俺家門前的海》用優美生動、想象豐富的語言表達了一個海邊孩子對大海的熱愛和對漁民火熱生活的稱頌。金波、樊發稼、高洪波是當代兒童詩歌界的三位巨擘,他們分別憑借《春的消息》《小娃娃的歌》和《我想》在首屆獲獎名單上一同亮相。他們的童詩準確地捕捉了兒童內心世界里那些質樸而美好的心靈火花,并用優美的語言進行呈現,給廣大兒童讀者帶來了美好的詩歌閱讀體驗。

    人們常說,初生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就看我們在上面畫下什么,兒童文學創作者們常常努力通過優秀的文學作品感染人、塑造人。首屆獲獎作品中,田地的詩歌《我愛我的祖國》用澎湃的詩情賦予了“祖國”很多具體的意象,塑造了積極向上、飽含愛國熱情的少年形象;劉厚明的短篇小說《阿城的龜》引導孩子們思考在誘惑面前如何堅守良知;劉心武的短篇小說《我可不怕十三歲》以積極明朗的筆調為青春期的孩子們代言;羅辰生的短篇小說《白脖兒》則飽含著對后進孩子的關注與理解;陳益的散文《十八雙鞋》是對偉大母愛的贊美;方國榮的短篇小說《彩色的夢》用如詩的語言書寫了少男少女的純真友誼、美麗心靈與七彩幻想,均是傳達“真善美”之作。

    上世紀80年代,改革漸成時代主題,奮發有為、只爭朝夕的時代精神也為兒童文學作家們所捕捉。董宏猷的報告文學《王江旋風》取材于一個真實的新聞事件,展現了新時代初中生“王江”的成長歷程。改革年代新一代的中學生的參與其中,積極發聲,可以說是對時代精神風貌的真實刻畫。這部作品對教育改革問題的深入關注,時至今日仍然值得深思。另外,關夕芝的短篇小說《五虎將和他們的教練》關注少年競技體育、程瑋的中篇小說《來自異國的孩子》關注中外教育文化差異,也都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新一代少年兒童與時代同頻共振的精神追求。

    多維探索,豐富文學空間

    首屆獲獎作品中,有多部放飛想象、構筑童趣世界的佳作。童話和寓言方面,有諸志祥筆下懲惡除奸的《黑貓警長》,也有鄭淵潔筆下《開直升機的小老鼠》舒克,還有曲一日筆下聰明而狡黠的《狐貍艾克》。孫幼軍的短篇童話《小狗的小房子》溫馨講述了真正的友誼不是單方面的索取,而是彼此無私的付出;路展以小雁成長為線索的中篇童話《雁翅下的星光》故事曲折,語言生動,內涵豐富;趙燕翼的短篇童話《小燕子和它的三鄰居》將真善美和假惡丑都呈現在孩子們面前,引導他們去思考、去選擇;還有洪訊濤的《狼毫筆的來歷》、吳夢起的《老鼠看下棋》等發人深省的短篇童話。這些作品裝點了孩子們的想象天空,也帶給孩子們許多有益的啟示。

    還有幾部作品引領小讀者探秘自然,領略動物世界的神奇。短篇小說《第七條獵狗》被公認為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的成名作,作品講述了一位傣族老獵人召盤巴與他的第七條獵狗赤利之間的故事,表現了動物對主人不變的忠誠。雖然動物小說并不是中國本土作家的原創品類,但沈石溪之后多年堅持深耕,有力推動了本土動物小說的創作,動物小說也成為近年來少年兒童閱讀書目中不可缺少的種類。另外,藺瑾的短篇小說《冰河上的激戰》譜寫了一曲關于動物英雄的贊歌,烏熱爾圖的短篇小說《老人和鹿》發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呼喚。大自然的雄渾與野性,在小讀者的眼中總是充滿了無窮的魅力,通過作家們瑰麗的文字得以盡情放飛。

    兒童文學的幻想之翼也引領著兒童讀者走近科學。獲獎的科幻題材作品,是被譽為“中國科幻之父”的鄭文光的長篇小說《神翼》。現在看來,這部40年前的科幻作品依然有著極高的審美閱讀價值。作品以大膽神奇的想象、扣人心弦的情節、正邪的較量與是非的抉擇,生動凸顯了主人公的歷練與成長。宗璞的短篇《總鰭魚的故事》是一則關于進化論知識的科學童話,文中既有科學合理的童話式聯想,也有扎實可靠的生物科學依據,文字優美、意蘊豐富,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對第一屆全國兒童文學獎獲獎作品的回顧,讓我們有機會重返上世紀80年代的兒童文學創作現場。今天看來,許多獲獎作品已經穿越時代,成為歷久彌新的經典之作;也有個別作品因表達方式生硬,選材立意缺乏共鳴等原因,失去了原有的閱讀價值。如何實現中國兒童文學原創作品的經典化,我們或許可以從中得到某些有益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