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亮相全球書架,《繁花》《外灘:影像與傳奇》《查醫生援鄂日記》《上海故事》等著作外文版進入國際主流出版發行渠道 上海故事海外“圈粉”,以文學映照呈現城市豐富表情
    來源:文匯報 | 許旸  2022年02月10日08:05
    關鍵詞:《繁花》

    上海作家金宇澄小說《繁花》越南語版。 上海作家陳丹燕《外灘:影像與傳奇》德語版。 講述上海抗疫人員親歷故事的《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 制圖:馮曉瑜

    新年伊始,上海作家金宇澄的長篇小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繁花》日文譯本,由引進過劉慈欣《三體》的早川書房分上下兩冊同步發售,引發日本評論界熱烈反響;集聚王安憶、滕肖瀾等十位上海當代作家作品的短篇小說集《上海故事》英文版,展示了上海人熱氣騰騰的日常生活,為海外讀者呈現了摩天大樓之外的都市人文景觀;陳丹燕《外灘:影像與傳奇》德語版、《成為和平飯店》英文版等向世界講述上海的“建筑可閱讀”;《上海紀事:社會空間的視角》《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婦女日常生活》等計劃推出外語語種,也從另一側面構建起城市生活記憶史……

    如果說,一座城市的故事有N種講法,那么立足書寫上海的文學表達,可以說是傳遞多元觀察視角的個性化“城市手稿”。當更多著作涌入國際主流出版發行渠道、亮相全球書架,上海的歷史底蘊和時代故事,正跨越文化隔閡,構建起相對完整的信息和情感場域,助力海外讀者更為全面地認識上海。由此,更感性、多面的當代中國都市“人格”,更豐富、鮮活的城市表情,通過綿密文字和專業譯介傳遞給全世界,也匯成了上海城市軟實力的生動注腳。

    多元書寫交織成城市斑斕拼圖,傳遞海派文化魅力

    “上海”在日本是頗有影響力的中國都市符號,但相關文學作品卻鮮有譯介,《繁花》日語版無疑填補了空白。小說描繪了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上海,充分借鑒和吸收話本小說的優勢,展現城市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背景,交織出了城市斑斕拼圖。資深出版人、國際版權代理人彭倫告訴記者,除了小說本身就是現象級作品、導演王家衛拍同名影視劇“加分”之外,《繁花》多地綻放,離不開專業有效的海外版權運營、日語譯者和作家的密切溝通等因素。“整體上看,目前‘走出去’的挑戰在于,作家不僅需要好譯者,也要重視出版其作品的外國出版社是否專業、有影響力,他們的外國編輯是否真正欣賞作品的品質,愿意為之全力以赴。”

    幸運的是,《繁花》遇到了合適的土壤。《繁花》日文版譯者浦元里花為大阪經濟大學中文系教授,碩士階段曾研究作家蕭紅《馬伯樂》,由此對上海的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她還翻譯過上海作家王安憶短篇小說《弄堂里的白馬》和金宇澄散文《馬語》,形容“上海是我心中的精神故鄉”。面對《繁花》這樣一部語言風格獨特、地域色彩鮮明的長篇滬語小說,她直言,方言確實是翻譯的最大難點所在,但也是了解上海文化的“鑰匙”。浦元里花決意采用關西話呈現上海話的部分——關西話比標準日語更富有起伏,有點像歌曲的旋律,聽起來更讓人覺得親切有趣。

    在日本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學者賈海濤的觀察中,日本出版方之所以對《繁花》產生興趣,離不開其中的“上海”主題。“《繁花》日文譯本的問世,借助了日本譯介中國文學的東風。”作為一家市場運營相當成熟的出版社,早川書房在書籍裝幀、推廣發行上也凸顯了上海元素——封面上的國泰電影院、上海街景,散發濃郁的海派味道。此外,《繁花》越南語版由越南作家出版社出版,上市后因疫情沒有大范圍宣傳,但仍引起學界重視,不少研究生還把這本書作為畢業論文課題,體現了海外對上海日漸高漲的閱讀興趣。

    向全球展現滬上奮斗者革命者抗疫者的精神面貌,致敬為城市添彩的“人”

    “上海這座城市的開放和包容,使其往往成為文學探索的策源地。”恰如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金理在《上海故事》英文版序言中所說,“如果將本書比作一張城市文學地圖的話,我們希望這張地圖是完整的,既指示眾所周知的城市地標,也引領你深入城市隱秘的腹腔內部和邊邊角角,展示上海人潛藏在日常生活罅隙里的喜怒哀樂。”

    生活的洪流里,恰是一位位平凡而不普通的奮斗者、革命者、抗疫者,為這座城市持續添彩。英國逗號出版社(Comma Press)出版的《上海故事》英文版,就著力將城市生活的參差形態和不同個體的精神特征細膩表達出來。其中,王安憶《阿芳的燈》里,來滬務工的阿芳夫妻,從十六鋪碼頭批發水果,濃縮了勞動者群像;滕肖瀾《星空下跳舞的女人》有滬上弄堂家長里短的牽掛與羈絆;90后新銳王占黑《阿明的故事》將目光投向老齡化群體,滬上阿婆爺叔們在字里行間相遇……由此,全書捕捉了上海豐富的表情,賦予城市景觀生動的“體感”。

    疫情以來持續刷屏的《查醫生援鄂日記》,完整記錄了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68天抗疫經歷,其英文版、日語版的面世也讓“DR.Zha”這個名字走進全球更多讀者心里。美國讀者Patricia Eltinge、Greg Jones在留言中分別用“Highly rec ommended!(高度推薦)”“Very inspirational!(鼓舞人心)”等高頻詞匯描述讀后感。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人文分社副社長趙斌瑋談到,日本最負盛名的出版機構巖波書店多年來首次從中國引進圖書版權,該書日文版進入當地出版業主流發行渠道,在日本多家主流實體書店、高校圖書館重點陳列,將中國抗疫精神帶給更多日本專業人士和普通民眾。巖波書店前任總編輯馬場公彥表示,《查醫生援鄂日記》訴說了中國人民抗疫的心聲,也為全世界人民獻上一曲助力歌。

    紅色文化也是上海的鮮明底色,作家何建明紀實文學《革命者》禮贊上海等地革命先烈,該書俄語版出版上市后,有聲圖書去年在圣彼得堡電臺播出,讓更多俄羅斯讀者了解中國共產黨何以誕生在上海、精神源泉所在。《革命者》英語版目前已覆蓋北美、歐洲、拉美、澳新、亞洲地區主流銷售渠道,包括亞馬遜全球銷售網絡、美國巴諾書店等;西班牙語版也在翻譯中,預計今年出版。

    小白筆下的《封鎖》聚焦孤島時期上海,面對日軍圍捕,鴛鴦蝴蝶派小說家最后以驚天動地的方式完成了爆炸案結局。小白形容,上海“是一座始終在生長的城市”,日常生活的瑣碎平淡與突如其來的戲劇性時刻發生碰撞,締造出城市傳奇。“雖然某個故事的發生地不一定在上海,但這個故事依然具有上海氣質,因為上海相信機會,這座城里人們一邊遵循著日常生活的時間線,一邊期待著戲劇性時刻的來臨,相信自己能夠借此改變人生、創造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