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列入“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圖書出版專項規劃項目,陳思和、陳子善領銜主編 第一套對“海派文學”明確予以定義的大型叢書!50卷“海派文學大系”在滬啟動
    來源:文匯報 | 許旸  2022年01月27日09:33
    關鍵詞:海派文學

    列入“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圖書出版專項規劃項目,“海派文學大系(1872-1949)”日前在上海啟動,全書規模預計為50卷、約2500萬字。這是第一套對“海派文學”明確予以定義的大型叢書,體現當代學界對海派文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填補圖書市場空白,編成后將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據介紹,“海派文學大系(1872-1949)”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名家陳思和、陳子善領銜主編,編委包括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張偉,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郜元寶、段懷清、欒梅健等。這套大系計劃由文學理論卷、通俗小說卷、新文學小說卷、近代散文卷、現代散文卷、舊體詩卷、新詩卷、翻譯卷、史料卷等組成,以此全面展示與闡釋海派文學。業界認為,編撰一套反映海派文學獨到特點、系統匯集各家各類作品及相關資料的“海派文學大系”,對深入扎實推進海派文學乃至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圖書館館長陳思和認為,“海派文學”為中國現代文學發展造就了獨特的文學生態,給中國文學留下了獨特的文化遺產,并對上海文學創作和文化建設有著重要影響,是當下上海文化建設中欣欣向榮的“新海派文化”的重要基礎之一。“‘海派’內涵怎么界定?在這套叢書里怎么注入新的解釋,使‘海派’通過對以往文學的梳理呈現對于今天有所指導,是我們編這套書所需要做的工作。”他說。

    “一次對海派文學的界定,一項光榮又艱巨的任務。”在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陳子善看來,如何在前人積累的經驗上編出特色,是這套“海派文學大系(1872-1949)”的重點所在。“從文學層面梳理上海這座城市近現代以來的發展脈絡,盡可能呈現海派文學的多種面貌,發現發掘一些過去容易被忽視的作家作品,能使讀者意識到以更寬廣的眼光重新打量‘海派文學’具有新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由此,這套叢書能夠補充以往中國現代文學史有關史料匯編的缺漏,更加全面完整地反映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面貌,并為深入研究海派文學乃至整個海派文化奠定基礎。”

    前期討論中,編委會專家達成共識:上海城市文化以特別的元素參與了中國現代文學創建,對近代(1840-1919)到現代(1919-1949)的文學發展,直接起到了發軔、推進、融合、堅守等作用,上海地區也因此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重鎮。個性鮮明的“海派文學”是以上海為書寫對象的現代都市美學建構,是中國現代文學中“現代”一詞的解碼器。

    從目前計劃的分卷來看,舊體詩、包括非虛構在內的散文、翻譯文學等被納入頗具新意。比如舊體詩,編委會提出,海派文學詩歌應該包括傳統題材,但此時舊體詩已經不是士大夫的舊體詩。海派舊體詩,文學樣式是傳統的,但也是通俗化了的,比如竹枝詞等,更重要的是,其題材是了解當時社會現狀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渠道。又如翻譯文學,在海派文學中是極為突出且地位重要的組成部分,海派翻譯文學以小說為主,在詩歌、散文、戲劇等方面均有涉及,上世紀30年代發端的左翼文學的翻譯與出版亦成為海派文學的重要特點。這些都將在叢書中全面予以呈現。

    項目啟動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談到,海派文學起源于海派文化的形成,其標志暫定為1872年《申報》創刊、進而出現連載小說,在晚清小說的發展中慢慢形成具有都市文化特征的文學流派。陳思和表示,隨著上海這座城市的發展,海派概念變得越來越正面豐富,“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種文化的歸納梳理,也在理論層面為“海派”賦予了新時代內涵。因此,編撰一套相對全面立體的“海派文學大系”,絕非僅為了“返回歷史”,更重要的是對當下和未來的城市文化建設有所參照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