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響強軍興軍的號角 ——五年來軍事文學巡禮
2016年11月30日,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文學家、藝術家不僅有這樣的雄心,而且有這樣的能力,一定能創作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國家、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優秀作品。”五年來,軍事文學創作在改革中前行,在重塑中堅守,在挑戰中突破,高舉精神旗幟,聚焦備戰打仗,涌現出一批優秀作品,生動記錄了強軍興軍的偉大歷史進程,謳歌了人民軍隊重整行裝再出發的精神風貌。
堅守精神高地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五年來的軍事文學創作概況,最貼切的莫過于“堅守”二字了。五年來,軍旅作家們面對著種種困難與挑戰,依然堅守在軍事文學的精神高地之上。軍事文學,歷來是我國文藝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部隊的作家、藝術家,歷來是我國文藝主力軍的重要一翼。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階段,高揚時代主旋律的軍事文學作品,始終伴隨著人民軍隊的前進步伐,鼓舞著一代代官兵在黨的旗幟下前進。同時,優秀軍事文學作品的廣泛傳播,也讓人民群眾更加了解、更加親近、更加信賴人民軍隊。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偉大的黨領導人民軍隊的歷史,決定了軍事文學是天然的主旋律,軍事文學作品中洋溢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等精神,一直以來就是人民群眾的重要精神滋養,對中國社會產生著巨大影響,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引領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持續努力,人民軍隊體制一新、結構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實現了整體性、革命性重塑。在這樣的歷史關頭,更加需要軍事文學為強軍興軍記錄歷史進程,吹響前進號角,提供精神動力。
作家徐懷中的《牽風記》獲得了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被譽為“開拓了中國戰爭書寫新高度”,是軍事文學在國家級評獎中的一個重要收獲。它通過戰爭中“三個人和一匹馬”的故事,打造出屬于歷史也屬于作家本人的戰爭史。五年來,一批優秀的軍事文學作品贏得好評。在第七屆徐遲報告文學獎評選中,《試飛英雄》《世界是這樣知道長征的》《刀尖上的舞者》等作品獲獎。在第五屆全國黨員教育培訓教材展示交流活動中,解放軍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家·國:人民楷模王繼才》《林俊德: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杰出科學家》《張超:逐夢海天的強軍先鋒》等3部報告文學獲得“優秀教材獎”。國家有關部門推出的農家書屋推薦書目、中國好書等,《遲到的勛章》《跨過鴨綠江》《紅船啟航》等軍事文學作品也屢屢榜上有名。
五年來,軍旅小說取得了不少重要收獲。彭荊風的遺作《太陽升起》通過云南佤族窩朗牛一家在新中國成立前后的遭遇,描寫了佤族人從原始部落進入新社會的歷史進程。在這個進程中,黨和人民軍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部長篇小說以清新明快的描寫,在故事講述中有機融入佤族的獨特風俗、佤山的美麗風物,讓讀者見證了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歷史。
徐貴祥的長篇小說《英雄山》《對陣》等以獨特的結構方式,不著痕跡的跳躍、穿插敘事,在戰爭背景中探尋生存與信仰、成長與蛻變等諸多哲學問題,豐富了戰爭歷史題材小說的敘事,塑造出更加多元立體的英雄人物。朱秀海的長篇小說《遠去的白馬》是對“不忘初心”的英雄頌歌,小說以空靈的筆調、從容的節奏、充滿張力的敘述,塑造出趙秀英這個具有強烈傳奇色彩的女性人物。她是舍生取義的“大愛”的代表,是革命戰爭年代女性的典型人物。《遠去的白馬》是一名軍人對前輩英雄的敬禮。遠去的是白馬,革命前輩創立的功業卻永遠不會遠去。王凱的長篇小說《導彈和向日葵》以獨特的日常生活視角觀照當代軍人的精神生活,并將筆觸延伸向當代軍人的內心世界,于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放棄與堅守的抉擇中,講述普通軍人個體的悲歡離合,折射出的正是作家對生命本質和軍隊使命的深刻思考。王筠的《交響樂》則再現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以細膩的描寫與從容的敘述,塑造了一批有信仰、有血性的志愿軍官兵形象,熱情謳歌了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陸穎墨多年把創作目光盯在大海和礁盤上。戰士和軍犬在島礁上艱苦異常的堅守,讓他的長篇小說《藍海金鋼》情節跌宕起伏,也讓小說的英雄情結呼之欲出。此外,石鐘山的《五湖四海》、陶純的《浪漫滄桑》、余之言的《生死疊加》、曾劍的《向陽生長》、王昆的《天邊的莫云》等小說,或精微刻畫出當代軍人的人物形象,或對戰爭歷史進行深入挖掘,建構出獨具新質的現實感,描摹出黨史軍史中的典型人物群像。
五年來,軍事文學的堅守者中,不乏女性的身影。裘山山、張子影、文清麗、周鳴、董夏青青等軍旅女作家們保持著旺盛的創作活力,創作出一批小說、報告文學、散文和詩歌作品,為軍事文學百花園增添了柔情與亮色。“新生代”軍旅作家群體的崛起與日漸成熟,使軍事文學的堅守更加堅實。王凱、西元、王龍、曾皓、豐杰、高滿航等一批青年作家,聚焦部隊實戰化軍事訓練,創作了一批兵味戰味濃郁的作品,在創作觀念和題材選擇等諸多方面,豐富了軍事文學的多樣化表達。
五年來,軍旅散文和詩歌繼承發揚優良傳統,直面“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的主題,創作更加貼近現實,生動反映了強軍興軍偉大實踐和官兵奮勇擔當、備戰打仗的精神風貌。王久辛、曹宇翔、劉立云等軍旅詩人分別推出了自己的新時代軍旅詩作。
在軍事文學理論批評領域,2019年,《中國軍旅文學經典大系》出版,收錄了軍旅文學的代表性作品70卷。《中國軍旅文學史(1949-2019)》是一部集學術性和資料價值的當代中國軍旅文學大全,也堪稱“70年來軍旅文學砥礪前行一步步鑄就的一座歷史豐碑”。《“新生代軍旅作家”面面觀》是文學界第一部系統性研究、評論、推薦“新生代軍旅作家”群體的專著,為廣大讀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閱讀參考與學術資料。
抵近強軍現場
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深入生活的創作姿態,一直是軍事文學的光榮傳統。軍隊作家一直堅守人民立場,使“抵近”成為觀察五年來軍事文學創作的第二個關鍵詞。黨的十八大以來,強軍新時代為軍旅作家們提供了更加豐厚的土壤和更加寬廣的舞臺。五年來,軍事文學呈現出向現實主義回歸的強勁態勢。聚焦練兵備戰和“能打仗、打勝仗”,成為軍事文學創作的主責主業;深入生活、抵近強軍現場的文學輕騎兵,成為創作的常態。在專業創作隊伍精簡的同時,業余創作隊伍穩步成長,作為創造強軍興軍偉大業績的基層官兵,有些正在同時成為軍事文學創作的新生力量,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可喜的變化。
2019年年底,解放軍出版社推出了六卷本的“強軍進行時”報告文學叢書,作家們深入到各軍兵種的部隊基層一線,經過了幾年的采訪與寫作,繼承和發揚了軍旅報告文學輕騎兵的光榮傳統,為抵近強軍現場做了生動的注解。《中國藍軍》《風動中國》《大國行動》《導彈兵王》等報告文學作品,生動記錄了強軍興軍的壯闊歷程和輝煌足跡,熱情抒寫了當代軍人的動人故事,生動展現了全軍官兵在新時代的強軍實踐和精神風貌。
徐劍的長篇報告文學《大國重器》全景再現戰略導彈部隊的發展歷程,視角宏大,語言充滿激情與張力,生動刻畫了火箭軍部隊的發展壯大,是作者深入生活、扎實采訪的重要收獲。黃傳會的報告文學集《站在遼寧艦的甲板上》聚焦新裝備,塑造新形象,書寫新經驗,反映新生活,彰顯了軍旅報告文學作家的自覺追求,敏銳及時地抒寫強軍新時代的種種變化。
與軍旅報告文學相似,軍旅小說也以更開放的姿態迎接與書寫著強軍新時代。王凱的中篇小說《星光》,雖然書寫的是和平時期的軍營生活,人物也同樣是來自基層連隊,但在層層推進的敘述中,小說漸漸有了新時代的光澤,指涉到“初心”的宏大主題。他的短篇小說《洞中》則直接聚焦實戰化軍事訓練,對強軍新時代軍事演習全過程的描寫,讓人感受到作家對于新時代精神的感悟與認知,以及透析部隊新情況新變化的思辨與寫實能力。周鳴的中篇小說《航母故事》以女性視角,細致入微地描寫了航母上幾位女軍人的生存狀態及心理變化,背后折射與思考的是“高科技武器裝備與軍人的結合”等重大主題問題。武器裝備的發展,呼喚著新型高素質軍人的形象,這也為軍事文學如何更好地抵近強軍現場,提出了一道深刻而尖銳的思考題。
孫彤的小說《移防》、豐杰的小說《沙場》等,也直面部隊移防和實戰化軍事演習等現實主題,在典型環境中展開敘事,惟妙惟肖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一些更年輕的作者,也通過創作的軍事文學作品,或記錄搶險救災,或書寫護航維和,或展現跨國軍演等多樣化軍事任務,切中了強軍興軍的現實脈動。
彰顯英雄敘事
五年來,軍事文學肩負彰顯英雄敘事的重要使命,給中國文學留下一道道閃光的印跡。“英雄”成為解讀五年來軍事文學的另一個關鍵詞。多少年來,高揚著革命英雄主義旗幟的軍事文學作品,不僅在軍內有著廣泛讀者,而且在全社會都受到普遍關注。那些流淌著英雄旋律、閃爍著金屬光澤、呈現出陽剛氣象的軍事文學作品,不僅為中國文學提供著強大的精神動力,也參與構建著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培養著全社會的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影響著其他藝術門類的創作。
克勞塞維茨說,物質的原因和結果不過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結果才是貴重的金屬,才是真正的利刃。人民軍隊是英雄輩出的群體,最需要革命英雄主義的滋養和傳承。進入新時代,軍旅作家始終高揚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旗幟,努力發現、宣傳新時代英模人物,大力宣揚在強軍興軍偉大時代人民軍隊一往無前的戰斗氣概、不怕犧牲的血性膽魄、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勇于爭先的進取精神。
在記述英雄故事、書寫重大主題、完成重大創作任務方面,軍旅報告文學作家從來沒有缺席。2021年,軍旅作家出版了三部軍隊支援地方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長篇報告文學,形成了一次英雄敘事的“集團沖鋒”。《武漢抗疫:解放軍來了》直擊抗疫現場,直面描述了人民軍醫這一英雄群體,兼具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決戰江城——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抗疫紀實》全景展示全軍部隊聽從號令,積極支援地方疫情防控,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作出突出貢獻的生動實踐。《“紅區”日志——火神山的日與夜》聚焦火神山這一特殊戰場,塑造了無私奉獻、英勇奮戰、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的英雄人民軍醫形象,把真實的抗疫現場書寫得驚心動魄、感人肺腑。
長篇紀實文學《遲到的勛章》講述了抗美援朝著名戰斗英雄柴云振的戰斗經歷,以及隱功埋名、不改初心的人生傳奇。軍旅作家王龍向歷史深處開掘,破譯柴云振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密碼,塑造了一位志愿軍老兵的英雄形象,充滿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丁曉平的長篇報告文學《紅船啟航》塑造了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英雄群像。它從一個獨特視角,向讀者展現了塵封已久卻充滿溫度的歷史。讓讀者從歷史的細節中了解中國共產黨是怎樣創立的、中共一大是怎樣召開的、紅船精神是怎樣提出和弘揚的、南湖革命紀念館是怎樣建立的,濃墨重彩勾勒出史實的原貌,也為新時代文學的英雄敘事增添了光彩。《家·國:人民楷模王繼才》記述了王繼才守衛孤島32年、在平凡崗位上書寫不平凡人生華章的故事,全書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件,卻通過“一個島、兩個人、一面旗”這些動人細節,真實再現了王繼才的英雄形象。作者在深入采訪中打撈諸多鮮活細節,于細微處見真情,探尋到王繼才“守島就是報國”的精神密碼,為立體書寫新時代英雄形象提供了范例。
壯大創作隊伍
五年來,軍事文學的沃野一直洋溢著生機,萌動著新綠。所以,考察五年來的軍事文學創作,“壯大”成為又一個關鍵詞。軍事文學的優良傳統就是最大的推動力。在強軍新時代,官兵們時刻被日新月異的軍營生活所震撼,被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所召喚,努力探尋著軍事文學新的發展空間和新的生長點。
五年來,軍事文學在題材、文體、內容、形式等方面都有新的拓展,彰顯了軍旅文學強大的發展動力和不竭的創造活力。軍旅作家們以豐碩的創作成果,為當代軍旅文學增添了光彩,為新時代的主旋律文學注入了活力。新時代的軍事文學呈現出了不同以往的審美新質,對人類精神空間和英雄敘事的探索也達到了新的高度,文學的肌理更加細膩生動、豐富立體。
必須指出的是,盡管五年來軍事文學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也屢有佳作問世,產生了一批文學新人,但是,軍事文學創作與我們所處的偉大強軍新時代的要求,與部隊廣大官兵對軍事文學的期望,還相距較大。軍旅作家對強軍興軍給部隊帶來的變化、對高科技裝備和部隊的新體制新編成還缺乏了解,對塑造新時代的英雄形象還嫌乏力。我們的軍事文學精品力作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每一位擔當使命責任的軍旅作家,都應該更加深入地植根于軍營的沃土,與強軍新時代同頻共振,不斷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高峰之作。同時,軍事文學的理論批評一直是一個弱項。如何幫助軍旅作家在強軍興軍的新時代獲得對文藝創作現實的總體性認識,推動軍事文學創作繁榮發展,還缺乏催生主動性與創造性的機制和人才。振興軍事文學,必須有針對性地研究解決這些問題,拿出管用可靠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