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文藝在高揚人民性中與偉大建黨精神的契合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講話的文藝視角解讀
    來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 | 范玉剛  2021年12月04日10:49

    內容提要:“七一”講話首次提煉出偉大建黨精神,展示了帶領中華民族邁入強起來的新境界的強烈自信。在偉大建黨精神的鍛造和生成中,新文藝不僅是其中的重要參與者和精神點染者,還在高揚文藝的人民性上形成高度契合,并深刻影響了新文藝的內在品格和價值訴求,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新文藝發展道路。從文藝與偉大建黨精神高度契合的角度解讀其內涵別有意味,其連接點正是對人民性的高揚和價值守護。它既可以深化對中國新文藝發展道路探索的理解,激勵文藝書寫中華民族的新史詩;也有助于新時代文藝在鞏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思想基礎中,不斷拓展偉大建黨精神的譜系,在立足中國發展新方位中增強文化使命的擔當意識。

    關鍵詞:新文藝 “七一”講話 人民性 偉大建黨精神 使命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以下簡稱“七一”講話),在回顧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百年歷程中擘畫了中華民族的未來,濃墨重彩地勾勒了我們黨成立100年來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深刻闡述了事關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七一”講話站在開啟第二個百年征程的新起點上,以整體性觀念和系統性思維明晰了中國共產黨發展的歷史大邏輯,全面總結了我們黨矢志不渝的奮斗主題,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密碼,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國共產黨堅定走自己的路的決心,尤其是首次提煉出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一篇在經歷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有效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格局下,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一篇蘊含著重大理論創新的綱領性科學文獻。如何深刻理解“七一”講話特別是首次提煉的偉大建黨精神?筆者認為從文藝與偉大建黨精神高度契合的角度解讀其內涵別有意味,其連接點正是對人民性的高揚和價值守護。它既可以深化對中國新文藝發展道路探索的理解,激勵以文藝書寫中華民族的新史詩;也有助于新時代文藝在鞏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思想基礎中,不斷拓展偉大建黨精神的譜系,在立足中國發展新方位中增強文化使命的擔當意識。

    一、偉大建黨精神的提煉與新文藝的參與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指出:“100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①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這是黨中央首次以清晰的語言、簡潔的概念和明確的內涵提煉出偉大建黨精神。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領導人民在長期奮斗中鍛造了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精神,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巖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偉大精神,都是偉大建黨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黨的歷史上,每逢國家危難時刻、每到民族存亡關頭、每遇人民危急境地,中國共產黨人都會挺身而出,譜寫出一系列氣壯山河的精神凱歌。建黨百年之際,黨中央明確提煉出偉大建黨精神,使之與此前所強調的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一脈相承,又有所升華,把過去多以地點、事件或代表人物命名的一個個鮮明具體的精神“坐標”,抽象概括為思想充實內涵飽滿的偉大建黨精神,以此來統領可以長久涵養后人的精神譜系,并隨著實踐創新而綿延不絕,歷久彌新。如何深刻理解偉大建黨精神?文藝是一個別有意味的解讀視角。在偉大建黨精神的鍛造和生成中,新文藝不僅是其中的重要參與者和精神點染者,還在高揚人民性上與之形成了高度契合,從而深刻影響了新文藝的內在品格和價值訴求,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新文藝發展道路。

    從偉大建黨精神的生成和鍛造來看,中國共產黨是有文化追求的政黨。黨的早期創始人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等既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和中國新文藝的開創者,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早期翻譯者和傳播者,并在實踐中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工人階級運動。縱觀黨的百年歷程,北大紅樓是中國共產黨精神的策源地。可見,中國共產黨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推動下成立的現代型政黨,文化基因是中國共產黨的基因之一,重視文化高揚文化理想是中國共產黨的鮮明特性。可以說,中國共產黨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又是現代新文化的創造者,更是一個胸懷人類遠大理想的政黨。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視文化,如早期開展的文藝大眾化運動,倡導文藝與工人、農民相結合,積極開展平民教育活動,在百年黨史上是濃墨重彩的一筆。正是早期中國共產黨人提出文學革命,倡導國民文學、社會文學等,充分發揮文藝對人民大眾的思想啟蒙作用,通過新文藝改造國民性和改造社會,在文藝與工農大眾結合中喚醒人民,進而確定了人民文藝的發展方向。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們黨通過左聯、文協等組織引導廣大作家藝術家以筆為旗,號召全國各族人民為保衛國家而奮戰。正是為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和精神所感召,20世紀30年代,丁玲、何其芳、蕭軍、艾青、田間、卞之琳等一大批作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并創作出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新文藝作品,有些作品已成為時代經典之作。1936年9月,被國民黨拘禁三年多的作家丁玲恢復了自由,她選擇奔赴西北,成為第一個從國統區到達延安的文藝家。毛澤東對她的到來表示歡迎,并贈《臨江仙》詞一首:壁上紅旗飄落照,西風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時新。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陣圖開向隴山東。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延安時期,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不僅提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問題;還明確指出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他說:“在我們為中國人民解放的斗爭中,有各種的戰線,其中也可以說有文武兩個戰線,這就是文化戰線和軍事戰線。我們要戰勝敵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槍的軍隊。但是僅僅有這種軍隊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有文化的軍隊,這是團結自己、戰勝敵人必不可少的一支軍隊。”②在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之后,各解放區普遍掀起了學習熱潮,也向國統區的進步作家進行了傳達,文藝被視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的武器”,其在民族解放中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1938年4月,中國共產黨還在延安成立了魯迅藝術學院。毛澤東在成立大會上指出,要在民族解放的大時代去發展廣大的藝術運動,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的指導下,實現文學藝術在今天的中國的使命和作用。可以說,作為中共領袖的毛澤東因其高度重視文化和文藝工作,并以革命家的人格和文人氣質為中國共產黨厚植了文化基因,形成了偉大建黨精神與新文藝在價值訴求上的高度契合。

    回望百年奮斗歷程,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邁向強起來的改天換地中不僅創造了強大的物質文明,更是在推動社會文明新提高中創造了鼓舞人心、凝聚民心的偉大的精神文明,偉大建黨精神就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隨著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凸顯,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顯現于文化的繁榮興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中,文藝不僅是其中的重要業態和滿足人民精神需求的主要供給產品,還表征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力和審美藝術想象力,甚至是為民族贏得國際尊嚴和敬意的重要力量,從而占據了文化的核心地位。在本文的語境中,所謂新文藝主要指肇端于五四新文化運動、富有現代性價值取向和家國情懷、高揚文藝人民性的主流文藝形態。其在發展歷程中經由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左翼文藝、解放區文藝,再到新中國文藝終至匯流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蔚為大觀。新文藝既有胸懷民族復興的振臂高呼、挽救民族于危亡的外向度價值,也有著立人啟蒙、追求現代性價值的內在自覺,從而把文藝發展和國家、民族的命運關聯起來。有學者指出:“在20世紀中國社會積貧積弱的歷史語境下,文藝的政治化并不是作家、政黨單方面的選擇或強制,而是民族境遇、歷史條件、社會思潮、創作風格共同作用的結果。或者說,中國的作家、藝術家是在尋找改造舊中國、建設新中國的道路上與中國共產黨相遇,認可其執政理念和施政綱領,并自覺接受其領導的。”③可以說,這樣的判斷很有見地,切中了新文藝的功能發揮與中國共產黨宗旨的相近性。縱覽現當代文藝發展史,可以發現新文藝始終有著憂國憂民、為著民族解放振臂高呼的價值向度,從而把文藝和民族的命運關聯起來。因而,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中強調,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有學者指出,“1921年,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旗幟鮮明地把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黨的一大通過的《黨綱》中,明確提出要依靠無產階級,組織工人運動,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私有制。之后不久,毛澤東同志在《政治周報》發刊詞中進一步指出,共產黨人革命就是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黨的七大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寫入黨章,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要為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奮斗”④。一切為著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復興,是百年黨史的鮮明主題。可以說,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以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為中國人民謀求幸福作為奮斗目標,從而把自己的利益融入人民的利益訴求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與中國新文藝的價值訴求幾近一致。正是偉大建黨精神強烈感召著中國新文藝對發展道路的探索,中國新文藝也以其強烈的使命感一同參與了偉大建黨精神的鍛造,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新文藝攜手走過百年,共同見證著中華民族從積貧積弱的落后中站起來、富起來,正在邁向強起來的時代變遷。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方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震古爍今的偉大事業,需要堅忍不拔的偉大精神,也需要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在偉大事業的征途中,文藝作品是點亮國民精神昂揚奮進的燈火,是凝聚民族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的助燃劑。“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⑥在偉大建黨精神的鍛造中,中國共產黨人充分認識到物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不僅是一種制度優勢的彰顯,同樣是一種精神力量的生長。事實上,擺脫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收獲的不僅是物質文明的勝利,同樣是一種全民族的精神成長。電視紀錄片《落地生根》講述的是云南怒江直過民族脫貧致富的故事,通過修路致富擺脫的不僅是物質上的貧窮,還是一個民族尊嚴的養成和在精神上立起來,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成長才能筑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基。說到底,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要在物質上強,更要在精神上強。精神上強,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

    偉大建黨精神對中國新文藝的價值感召及其內在的親緣性,主要源自中國共產黨的理想信念有效回應了苦難深重的中華民族與積貧積弱的中國社會的歷史性要求,從而把一盤散沙的中國社會凝聚為具有向心力的理想共同體,并率領中華民族為著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奮斗不止。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證明:“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使得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與中華民族的愿望和追求有著高度的契合。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只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這是一群有著堅定理想信念的人,心里裝著整個民族和人民的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因為紅軍是一支有理想信念的革命軍隊,才能視死如歸、向死而生、一往無前、絕境重生,迸發出不被一切敵人壓倒而是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為什么中國革命在別人看來是不可能成功的情況下居然成功了?成功的奧秘就在這里。”⑧正是這種偉大實踐中孕育的革命精神增強了新文藝的精氣神,開出了中華文化的經典之花。新文藝特別是紅色文藝中的主人公大多是為了正義犧牲自己,而有著強大的思想啟迪和道德感召力,猶如暗夜中的指路明燈,照亮了黑夜中的民族奮力前行。偉大建黨精神的根基和土壤是人民,中國新文藝的蓬勃生命力同樣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結果。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風雨征程,所創造的偉大建黨精神深刻影響甚至決定了中國新文藝發展道路及其藝術表現形態。同樣,新文藝也在高揚革命理想中參與了偉大建黨精神的養成,點燃了中國先進分子的精神燈火,豐富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七一”講話在大歷史邏輯中,首次明晰了黨史的四個階段,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這幾個階段中,新文藝與偉大建黨精神的鍛造都有著緊密的內在互動與相互成全,并在文藝書寫中高揚了正確的黨史觀。

    總體上看,新文藝在百年黨史中始終是偉大建黨精神的緊密參與者與精神之火的點燃者,在高揚革命理想的激情火炬中記錄和雕刻了偉大建黨精神,以文學藝術的方式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的底色和亮色,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和中國共產黨形象的偉大。一定意義上,偉大建黨精神在新文藝發展史上始終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滲透在文藝創作的各個環節,甚至影響百年來中國新文藝的內在品質和價值訴求。有學者指出:“百年來的中國新文藝雖然并不直接等同于百年黨史,但后者所蘊含的改造舊中國、建設新中國的精神力量,通過理論傳播和社會實踐深刻影響了一大批中國知識分子和文學藝術家,進而影響了整個新文藝的創作。”⑨可以說,新文藝與我們黨同呼吸、共命運,與革命同步、與時代同步、與歷史同步,在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中參與了偉大建黨精神的鍛造,一系列紅色經典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斗爭精神,激勵著廣大黨員和先進分子做出無愧于時代的英雄壯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越是偉大的事業,越是充滿挑戰,越需要知重負重。全黨同志都要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保持“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昂揚斗志,埋頭苦干、攻堅克難,努力創造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業績。事實上,這種精神的激發離不開文藝作品,文藝既是偉大建黨精神鍛造的積極參與者,更是這種偉大建黨精神的激發者和點燃者。

    二、新文藝與偉大建黨精神的契合緣于高揚人民性

    生成于特定歷史語境的新文藝,高舉文學革命的旗幟,倡導平民文學,在與工農大眾的結合中高揚文藝的人民性,并由此積淀為新文藝的基本品格。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自己融入人民的汪洋大海,以一葉紅船乘風破浪,向著無邊的廣闊星際披荊斬棘!在對文藝問題的理解中,文藝性質是文藝的根本問題,直接關乎文藝的發展方向和功能發揮。毛澤東同志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藝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⑩這一論斷切中了文藝的本質,是一切文藝創作思想和創作活動的總開關。在黨的文藝政策中,文藝歷來是為人民的。在和平建設時期,當代文藝要反映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11由此指明了新文藝發展的方向,進一步堅定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從而形成了與偉大建黨精神的高度契合。

    1949年第一次文代會上,毛澤東同志到會講話,對文藝工作者說,“你們是人民的文學家、人民的藝術家,或者是人民的文學藝術工作的組織者”,“人民需要你們”。“人民”是一個神圣的術語,在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中是可以依靠的力量。“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12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3在其心目中,人民是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但在文藝發展史上,“人民”的概念從來不是現成的僵化的,而是歷史的流動的,是一個在歷史演變中不斷生成的概念,而是有著意識形態意味和現實性價值訴求,只有在新文藝特別是社會主義文藝中其內涵和外延才逐漸明晰化。在中國共產黨的話語體系中,“人民”的概念始終有著特定的階級內容,不是指公民意義上的全體國人(民族、國族),也非單純指某一種社會成分,而是一個集合體、聯盟體,主要指那些推動特定歷史階段社會進步的基本階層與同盟力量。在對“人民”概念的界定中,毛澤東同志賦予了“人民”以積極肯定的正面價值,被其視為推動社會歷史進步的主體力量,是一個具有階級性價值意味的集合概念,主要指稱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主體力量。

    偉大建黨精神的根基和土壤是人民,中國新文藝的蓬勃生命力同樣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結果。回顧黨的百年奮斗史,可以洞察到偉大建黨精神的沃土是人民,其奮斗的出發點和價值訴求是人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密碼在于充分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時時刻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積極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中國共產黨的成功緣于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可以說,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一定意義上,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就源自深深扎根在人民的沃土中,在心中把人民高高舉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換來的。正是人民的小推車,推出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實現了人民性與黨性的高度統一。2020年,在遭遇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的抗疫戰中,中國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并率先控制住疫情,離不開人民的支持和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巨大信任。歷史充分證明,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 唯有不忘初心,方可贏得民心。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我們黨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就能夠無往而不勝。

    中國共產黨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始終與人民血脈相連,從而凝聚起共創偉業的磅礴力量。黨的百年奮斗史表明,偉大建黨精神的基石是人民,偉大建黨精神是黨和人民共同鑄造的。100年來,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和改革始終遵循著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邏輯。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全票通過憲法,明確“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在百年奮斗征程中,從“為人民服務”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標尺,持之以恒答好人民考卷,并在偉大實踐中詮釋了為人民的初心。人民就是江山,為人民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在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中贏得了民心,彰顯了中國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強烈認同,這是中國共產黨何以能的密碼之一。可以說,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英雄的中國人民共同創造的,其中內蘊了歷史邏輯和人民追求的統一,無數的紅色文藝經典生動地詮釋了黨的宗旨和新文藝價值訴求的同構性。“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14文藝起源于人的勞動,美肇端于人的生產實踐。“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書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15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訴求,是社會主義文藝活動的核心價值觀。在文藝實踐中,文藝的人民性既關乎文藝創作,即在文藝創作中“為了誰”(藝術的初心)、“依靠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也關乎文藝批評即堅持“人民的”批評觀,使“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落到文藝實踐中,進而在引領社會風尚中推動整個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時代的雕塑者。”16文藝的人民性概念因著整體性的文化觀和集體主義的價值觀,而有別于西方文藝觀對局部利益和個體性價值觀的追求,從而為文化共同體的建構提供藝術支撐。

    在中國共產黨的文藝政策史中,毛澤東同志率先肯定了文化建設中的人民性傾向,推崇人民的文藝,在頂層設計上把文藝發展納入社會主義事業。毛澤東同志指出:“一個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只有聯系群眾,表現群眾,把自己當作群眾的忠實的代言人,他們的工作才有意義。只有代表群眾才能教育群眾,只有做群眾的學生才能做群眾的先生。”17鄧小平同志一以貫之地強調文藝的人民性,“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文藝創作必須充分表現我們人民的優秀品質,贊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設中、在同各種敵人和各種困難的斗爭中所取得的偉大勝利”18。“我們的社會主義文藝,要通過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真實地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反映人民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的本質,表現時代前進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趨勢,并且努力用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人民,給他們以積極進取、奮發圖強的精神。”19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社會主義文藝就是人民的文藝,人民的文藝要在新時代擔負引導和激勵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共同思想基礎的使命。這對新時代文藝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明確必須在滿足人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中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就此而言,新時代的文藝要在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中實現彰顯初心與守護理想的統一,從而凝聚起創造實踐的偉力,以文藝的審美追求詮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偉大建黨精神的強大價值感召力,從而激勵中華民族向著遠方的地平線無限前傾。

    正是緣于在高揚人民性中實現了文藝工作和黨的工作的內在統一,促使新文藝不斷參與對偉大建黨精神的鍛造,并為著偉大建黨精神所感召進一步激勵文藝愛人民,在滿足人民多樣化文化需求中守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偉大建黨精神的不竭的動力是時時為了人民的初心,社會主義文藝同樣要時時眷顧愛人民的初心,以文藝的方式守護民心。在艱難曲折的百年奮斗中,文藝是引領中華民族站起來的火炬,是引導中華民族富起來的明燈,是激發人民偉力邁入強起來的新時代的旗幟,并以其審美理想的高揚和藝術的卓越性追求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人心就是力量。”“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20“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志。”21社會主義文藝必須站穩人民性的立場,一以貫之地高揚文藝的人民性。“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文藝創作必須充分表現我們人民的優秀品質,贊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設中、在同各種敵人和各種困難的斗爭中所取得的偉大勝利。”22立足于文藝實踐提煉出來的文藝觀,在高揚人民性中實現了與偉大建黨精神的高度契合。“我們的社會主義文藝,要通過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真實地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反映人們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的本質,表現時代前進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趨勢,并且努力用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人民,給他們以積極進取、奮發圖強的精神。”23處于新發展方位,社會主義文藝要增強新發展階段意識,進一步強化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文藝要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放歌,人民是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的觀念。通過創作的精品追求,使文藝成為時代的信仰之光,不斷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繼續謳歌和描繪時代英雄,雕刻出正在邁向強起來的中華民族的心理狀態、精神風采和情感追求,以及對未來的憧憬和面向人類文明的思想創造。立足新發展方位,社會主義文藝還要增強今日之中國是“世界的中國”的意識,要有胸懷世界的眼光和情懷,要有以高質量文藝創作贏得世界人民認可、實現民心相通的藝術卓越性追求能力;要有以高尚境界追求為人類文明作更多貢獻的文化自覺,從而在世界舞臺上為中華民族贏得尊嚴和敬意。因此,社會主義文藝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書寫時代精神,為滿足人民差異化的文化需求提供文藝精品,以弘揚理想信仰來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同時,還要有胸懷世界之心,在服務于世界舞臺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持續建構,以及有效拓展中國海外文化利益中培根鑄魂,并鮮明地亮出“我是誰”的旗幟。

    在參與偉大建黨精神鑄造中,不僅文藝創作要高揚人民性,文藝評論和文藝理論研究更要凸顯鮮明的人民性品格。只有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評論才能在社會主義實踐中發揮引導作用,在引領社會風尚中使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理論研究,才能做到以中國理論有效闡釋中國文藝實踐和大眾的審美經驗。在提煉偉大建黨精神中高揚文藝的人民性,就是以站穩人民性立場的文藝謳歌中華民族史詩般的偉大實踐,謳歌偉大的黨和偉大建黨精神,在文藝創作中展示出中華民族思想創造和哲思的魅力,以對世界共同價值的追求和訴求文明共識的理念來征服人心,在與時代同頻共振中攀登藝術高峰,以當代文藝的經典化追求在世界舞臺上為中國文明型崛起筑牢文化支點。對內新時代的文藝要在舉旗幟、興文化、展形象和育新人中凝聚人心,在以優秀文藝作品增強當代中國人的骨氣、底氣和志氣中鼓舞士氣,鞏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對外新時代的文藝要能在藝術想象和審美創造中感召世界,以中國智慧(如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兩山理論等)、中國方案(中國減貧實踐、中國抗疫實踐等)和中華文明的整體性文化觀念(如“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藝術供給回應人類文明躍升遇到的難題,從而在世界舞臺上建構可信可親可愛的中國形象,不斷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認可。文藝發展史表明,能夠贏得中外民心的文藝精品,也一定能夠贏得國內外市場的檢驗和世界大眾的認同,也一定會進入當代藝術史視野,而有著成為當代藝術經典的潛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任何想把中國共產黨同中國人民分割開來、對立起來的企圖,都是絕不會得逞的!9500多萬中國共產黨人不答應!14億多中國人民也不答應!”24從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把有著鮮明人民立場的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中國新文藝形象地詮釋了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華民族近代以來180多年的歷史、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100年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70多年的歷史都充分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5。

    三、新時代文藝要在使命擔當中拓展偉大建黨精神的譜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新的歷史階段。偉大的建黨精神同樣要有新時代內涵,文藝更要在增強新方位意識中自覺擔當文化使命,在世界舞臺上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全球的傳播鼓與呼,為在文明互鑒視野下增進人類文明共識、增強文明之間的相互通約講好中國故事,不斷拓展偉大建黨精神的譜系。新時代中國文藝在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的繁榮發展中,要自覺心系“國之大者”,擔當起新時代鑄就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根基的使命,發展出在世界舞臺上以成熟的民族文學形態引領世界文學方向的能力。這是立足新發展階段,對偉大建黨精神譜系的拓展,也是文藝與偉大建黨精神鍛造主體間性互動的必然。

    在偉大建黨精神感召下,社會主義文藝的血脈中始終激蕩著紅色文化的基因,高揚文藝的人民性,以精神之鈣不斷增強新時代文藝的骨氣、底氣和志氣,不斷糾偏那種“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以在國外獲獎為最高追求的扭曲文藝觀,并以不斷攀登藝術高峰的卓越性追求,肩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出鮮明的政治品格。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我們要繼續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26可以說在世界秩序變動中,文化能夠看多高,我們就能夠走多遠。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需要揚起文化的風帆,防止民族自信心的消解,防止民族文化發展進步活力的消解。公民之氣質, 文以化育之;國家之精神, 文以鑄造之。在滿足人民文化多樣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中,使中華民族精神的偉大成為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表征。在現實中,只有切實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才能真正從內心里激發出一個民族在崛起中應有的昂揚精神和砥礪奮進的意志,從而展現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有的樣子。

    在偉大建黨精神與文藝的使命擔當的高度契合中,中國共產黨的文藝理論和文藝政策從來沒有忽視文藝創作的藝術性價值。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的要求則是政治和藝術的統一,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缺乏藝術性的藝術品,無論政治上怎樣進步,也是沒有力量的”27。在延安文藝座談會后,毛澤東同志曾指出:“現在強調革命性,就把文學藝術的革命性所需要的藝術形態也不要了,這又是一種偏向。我們只是強調文學藝術的革命性,而不強調文學藝術的藝術性,夠不夠呢?那也是不夠的,沒有藝術性,那就不叫做文學,不叫做藝術。”28正是出于對文化藝術的高度重視,毛澤東同志在回顧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時,也將政治革命、經濟革命和文化革命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我們共產黨人,多年以來,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而奮斗,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斗;一切這些的目的,在于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在這個新社會和新國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有新文化。這就是說,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一句話,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就是我們在文化領域中的目的。”29在毛澤東的思考中,政治與文化從來不是割裂的,它們匯聚在一起,共同為“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奮斗。說到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是文化的復興,一定是對人類文明作更多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同世界上一切進步力量攜手前進,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30立足新發展階段,中國當代文藝要有世界眼光和人類情懷,要在中華文化從對世界文明的貢獻者向引領者轉變中發揮先導作用,要在世界舞臺上發展出引領世界文學方向的能力,以中國文藝的卓越性追求積極拓展偉大建黨精神的譜系。

    究其生成性而言,文學藝術的發生總是地方的和民族的,但就文學藝術成其為文學藝術而言,它原本就有著人類性或世界性的價值訴求。就此而言,“世界文學”作為一種“虛靈的真實”,自然是成熟的“民族文學”的價值祈向,而有著成為“世界文學”的沖動。契合中國發展新方位,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建黨精神和中華民族的胸懷是為世界作更多貢獻,新時代的文學要對此有著自覺的文化擔當。誠然,在一些人心目中某些西方“民族文學”如英國文學作品、法國文學作品、德國文學作品以及美國文學作品,是當然的“世界文學”,這其中是否有著文學的偏見?毋庸置疑,“世界文學”應是世界各“民族文學”中最優秀的經典作品,但把某些西方國家的文學作品想當然地視為“世界文學”,無疑是西方中心論和某種傲慢的文化權力使然,以及缺乏民族文化自信的后果所致。這種文化不平等現象無意間揭示了民族文化之間存在的某些落差,它警示我們即使在“世界文學”概念提出近200年,甚至這個概念逐漸常識化的今天,漢語言文學創作仍面臨如何成為“世界文學”的尷尬。在偉大建黨精神的感召下,新時代的文學要有成為“世界文學”甚至引領其發展方向的意識和能力。

    當下,西方強勢文化依舊把持著何謂“世界文學”的文化權力,傲慢地排斥著諸多國家“民族文學”的經典化訴求。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對中國文藝發展是一個機遇,新生代文藝要增強使命擔當的自覺意識。只有以“民族文學”的經典化引領“世界文學”的發展方向,在世界舞臺上雕刻、傳播可親可愛的中國形象,才能有效拆解西方“雙標”的虛偽。當下,中華民族正在進行著史詩般的偉大實踐,也在召喚著中華民族新史詩的涌現,偉大的時代渴望著詩的命名和文藝經典的生成,從而為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當代中國的文明型崛起提供文化支點。文藝經典不僅豐富著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還架設了民心相通的精神橋梁,使世界人民認同中國的社會性成長。經典化的“民族文學”一定是復數的“世界文學”的一種形態,它在豐富世界文化多樣性中參與了世界精神的文化創造,成熟的中國文學就是世界文學,并以其經典化追求增強了當代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對一個偉大的民族而言,成熟的“民族文學”與“虛靈的真實”的“世界文學”具有同一性,都是對一個民族的藝術想象力、審美創造力和民族精神追求的褒揚。

    新時代、新方位,世界秩序在變動中開始呈現“東升西降”的趨勢,這既是新時代文學繁榮發展的機遇,也提出了如何引領“世界文學”發展方向的使命擔當問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然包括國際文化秩序的變化,也有著國際權力體的結構性變化,中國的文明型崛起本身就是這種變化的積極推動力量,時代語境要求新時代文藝和文化發展要有著自覺成為“世界文學”的眼光和意識,甚至要自覺發展出在世界舞臺上引領“世界文學”方向的實力和能力,從而匹配于中國發展邁入的新方位,以及為偉大建黨精神拓展的契合所在。當歌德提出“世界文學”時,其目的在于希望通過汲取其他“民族文學”的精華更好地發展德國的“民族文學”,使德國的“民族文學”不至于在世界文壇陷入狹隘的圈子。中國經濟的崛起和持續向好,要求我們在文化上、政治上更加成熟,尤其不能陷入文化部落主義的泥淖。對于處于現代化進程和全球化力量影響的新時代中國文藝學,“世界文學”的命題是一個不可繞過的話題,需要思考新時代文藝(文化)經典化的到來,如果已經來臨,何時完成“民族文學”的經典化?全球化思潮影響下的漢語言寫作對世界意味著什么?對復數形式的“世界文學”有什么貢獻?如何建構與傳播和中國實力相匹配的中國形象?當下,緊要的是繁榮發展“民族文學”、提升漢語言寫作能力,要求藝術家要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視野,以“民族文學”的成熟和經典化豐富“世界文學”的百花園,在堅定文化自信中推動中華文化成為全球化舞臺上的高勢能文化。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堅持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制度,要求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學藝術創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為誰創作、為誰立言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31在回應時代關切中,旨在通過扎根中國大地、寫出接地氣的文藝精品和優秀的學術論文,訴求把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和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表現好、展示好的價值實現,是在根本上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闡釋好的一種文化努力。究其根本,文藝創作和藝術生產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文化事業的核心基礎,是孕育藝術想象力、審美創造和文化創意的基礎性力量;同時,藝術創作及其文化經典化追求又是國民精神的燈火、社會變革的先導力量,是促進人民精神力量增長、贏得世界人民敬意、展示國家形象的重要載體。對此,新時代中國文藝要自覺增強擔當意識,要描繪出我們黨、我們國家大的樣子,自信的各族人民風雨兼程、奮力前行的樣子,在創造中華民族輝煌的新史詩中,以文化的創新創造贏得世界人民的敬意,在世界舞臺上積極拓展偉大建黨精神的譜系。立足新發展階段,以社會主義文藝的繁榮發展與偉大建黨精神的高度契合,不斷攀登藝術高峰,進而以社會主義文化的偉大夯實中華民族強起來的精神根基。百年黨史表明,正是始終高揚文藝的人民性,促使中國文藝發展在守正創新中行進在文藝的正途,從而建構了一條有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藝發展道路。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與新時代中國文藝理論學術體系建構研究”(項目編號:18ZD006)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 12 13 24 25 26 30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8、9、11、11-12、10-11、8、16頁。

    2 17 27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文藝論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48、67、74頁。

    3 9張福貴:《百年黨史與中國新文藝的邏輯演進及藝術呈現》,《文藝研究》2021年第7期。

    4 吳德剛:《為人民謀幸福 為民族謀復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7周年》,《求是》2018年第13期。

    5 11 14 15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頁。

    6 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人民日報 》2016年10月22日。

    7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 1頁。

    8 張曉松、朱基釵、杜尚澤:《“加油、努力,再長征!”——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廣西紀實》,《人民日報》2021年4月29日。

    10 毛澤東:《毛澤東論文藝》,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頁。

    16 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0頁。

    18 19 22 23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9、210、181、210頁。

    20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8頁。

    21 習近平:《堅持和運用好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第44頁。

    28 毛澤東:《文藝工作者要同工農兵相結合》,《毛澤東文集》(第2卷),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8頁。

    29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頁。

    31 習近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第368、369頁。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