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與25部經典的上海相遇——2021-2022青年學子品讀文學經典大賽”啟動 用“斜杠式”文學評論,挖掘經典的全新魅力
    來源:文學報 | 張瀅瑩  2021年11月28日09:07

    對不少年輕人而言,讀書和寫讀后感往往是發自內心的書寫,是一種僅僅與同好和朋友分享的私人行為,面對公眾的文學評論則是一樁特別鄭重的寫作行為,兩者之間無論是表述、結構還是主題、內涵都有著巨大的鴻溝。當一項以“去鴻溝”為重要目的、賦文學評論以“新概念”、乃至“無概念”的評論賽事擺在面前時,你是否愿意嘗試打開自己的視野,與更多青年學子一同參與其中?

    歡迎“斜杠式”的

    文學評論

    11月19日,由上海文學發展基金會主辦,上海市作協華語文學網承辦,《萌芽》雜志社、上海市作協云文學網協辦的“與25部經典的上海相遇——2021-2022青年學子品讀文學經典大賽”在滬啟動,前三屆賽事獲獎作品結集而成的《2015-2020青年學子品讀文學經典大賽獲獎作品集》同時發布。上海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偉表示,希望大賽能夠讓更廣大的年輕學子充分發掘文學經典的價值,以契合當代人閱讀習慣的方式閱讀經典、推介經典,進而謀劃經典,使文學經典成為當代青年增強文化自信的一條重要的途徑。如他所言,三屆青年學子品讀大賽的成功舉辦,倡導了一種面向年輕人、充滿朝氣的文學批評方式。這種新氣象不僅體現在賽制上,更體現在獲獎作品中。收入作品集的76篇獲獎作品中在文學評論之外也出現了散文、雜文等體裁,文體上的無界感和開闊感令人耳目一新。

    “面對青年學子的比賽,本身就具有一種開放性,前三屆賽事努力地、樸素地執行的,是對年輕人在閱讀上、在文體上和思想上的放開,這是我們要堅持下去的。”上海文學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作家陳丹燕表示。

    “我喜歡斜杠青年,也喜歡斜杠式的文學評論。”自2015年大賽創辦至今一直擔任終評委的評論家王紀人說。他認為,年輕人寫文章需要放下學院式的模式和規范,敢于嘗試新的視角、視野和大膽的思考、論證來寫文學評論,“不要就事論事,局限于作品本身,可以適當開放一點,將作品放在歷史、時代,乃至文學潮流的維度來探討”。

    在本屆大賽復評委主任周立民看來,當下學院派批評自有其歷史傳統,也有學理性、嚴謹性和規范性,但在高度發展的同時,也部分呈現出過多的框限和言不及物。這樣的程式化,從形式上就限制了思路的活躍和打開。但事實上,在現代文學的視野中,每一位我們所熟悉的評論大家都有自己文風各異、視角獨特的評論體系。在品讀大賽中,他希望“年輕人應該表現出銳氣、敏銳性、感受力和審美”,“我相信在這樣的意圖下,他/她應當有自己選擇的表述方式,而不僅僅是老套的、八股的、平庸的文風。”

    尋找上海的

    文化氣質和文化性格

    大賽選擇的品讀作品大多出自131卷《海上文學百家文庫》。這套厚重的“文庫”精選了19世紀初期至20世紀中葉,在上海地區出現的267位作家富有鮮明時代特征和藝術特色的代表作品,共約6000萬字。

    今年是魯迅先生140周年誕辰,選篇中有多個與魯迅先生相關的作品,其中既包括魯迅本人的《鑄劍》,也有巴金的《懷念魯迅先生》、瞿秋白的《〈魯迅雜感選集〉序言》、馮雪峰的《魯迅回憶錄》,從不同的角度,以論文、回憶錄、散文等形成對于魯迅先生的回憶。“中國如果選國民作家,當選人無疑是魯迅。他自身的創作,以及他對于國民思想產生、對中華民族轉向現代化的途中所產生的影響,我相信魯迅大概是沒有人能夠替代的作家。”周立民表示,“以現代文學作家為主的大賽,在這個時間節點上談論魯迅先生是應有之義,也是我們應該做的。”

    作為中國新文學的發祥地之一,上海也是新文學最重要的“大本營”,許多作家都曾在上海生活和創作,以寫文章、辦報刊、組織文學社團等方式,在塑造海派文化新篇章的同時,對新文學的發展起到了毋庸置疑的引領性作用。周立民表示,本屆大賽的選讀篇目中突出了對于上海這座城市地域特色和文脈的延續。從夏衍的《上海屋檐下》、于伶的《夜上海》到穆時英《上海狐步舞》,以及陽翰笙《萬家燈火》等篇目,以獨特的上海文化為創作背景。“在大賽里凸顯上海元素,也是基于對中國現代文學基本精神的理解:在現代文學精神的形成和融匯過程中,上海這座舞臺到底貢獻了什么?它在里面體現了什么?這也是值得大家可以探討的問題。”

    “作為一個在上海成立、推動文學發展的基金會,我們鼓勵年輕學生更多接觸上海產生的經典作品,和經典作品中體現的不同時期的上海,也有一個想法:以上海文學本身的文脈和力量,來幫助上海這座城市確定自己的文化氣質和文化性格。”陳丹燕表示。經由三屆賽事以及經仔細遴選擬定的選讀篇目中,她也期待著一種更深的探索和定位:“我們能不能從以往作家的作品里,獲得對于這座城市一路走來的文化性格的認識?能不能站在今天的角度,探索前輩作家為我們描繪過怎樣的上海,其中又有哪些是可以傳承的東西?”

    與此同時,篇目中的非虛構比重較往屆有所提高,包括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陸蠡的《囚綠記》都是現代散文名篇。對此,周立民表示,對非虛構作品的解讀、作品中傳遞出怎樣的現代文學的精神,也是對于現代文學另一種重要成就的關注,希望學子能夠打開思路,突破已有框限來作解讀。其實在以往三屆賽事中,如王紀人所說,突破原有的“經典”的范疇、改變文學史書寫造成的對作家代表作刻板印象的意圖一直延續至今。原上海文學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作家孫颙就此表示,每年都在變化的選目,意在挖掘更多現代文學的優秀篇目。在他看來,重新挑選、擦亮以往因為各種原因被埋沒的文學經典,讓青年學子和更多讀者來品讀、欣賞,對文學的未來意義非凡,“我們不能忽視自己的瑰寶”。

    助力完善

    上海青年文學人才梯隊

    直到如今,孫颙仍清晰地記得多年前與“新概念之父”趙長天在聊天中談及《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賽的價值和意義。當年“新概念”所走過的漫漫長路,如今恰恰形成了對于青年學子品讀大賽的一種激勵。“當時我們有個共同的想法,這個社會變化太快,一件事能堅持十年,就站住腳了,能堅持20年,說明它很有生命力。青年學子品讀大賽還有很長的艱苦的路要走。”

    對于舉辦青年學子品讀大賽的目的,王偉表示,希望借賽事,為文學的神圣、崇高、典范做一些正本清源的工作,推動更多熱愛文學的青年人更為清晰地理解和欣賞中國現代文學的優秀作家和文學的精品,推動提高審美品位,養成品讀經典的良好習慣。并在這個基礎上,培育文學寫作、特別是文學評論的后續力量。

    不久前在華東師大的一次活動中,孫颙就遇見了一位格外“眼熟”的中文系青年教師。后來她主動告知,自己就是上屆青年學子品讀大賽的一等獎獲得者。求學時期所獲得的這個評論獎項,極大增強了她的自信,讓她鼓起勇氣持續創作,今年即將出版屬于自己的作品集。“《萌芽》的大賽為創作人才的梯隊形成了一個平臺,青年學子品讀大賽則為文學理論、文學評論的青年人才的成長鋪就一個平臺。有了這樣兩個平臺,上海青年文學人才隊列就相對比較齊整。如果說大賽的特殊意義在哪,大概就是在這里。”孫颙說。

    據悉,本屆大賽的參賽對象為海內外用華文寫作的在校高中生,在校大學生,以及30周歲以內(以2021年12月31日年滿30周歲為限)的青年學子(含研究生)。投稿時間自2021年11月20日至2022年5月31日,具體參賽事項及相關選讀篇目可至華語文學網的專區進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