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文化自信是新時代的精神標識
    來源:中國藝術報 | 楊倩  2021年11月23日08:19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從這個回首百年黨史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我們可以更加明確地認識到我國文化建設的前進方向是正確的,體會到我國文化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豐碩成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了新的歷史高度。2016年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3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首次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深入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的內涵及其關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習近平總書記還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提到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十九屆五中全會上,進一步將建成文化強國確立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更為清晰地點明了把我國建成文化強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重要意義。在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中,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闡釋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闡釋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自覺,彰顯了中華民族不斷增強的文化自信的勇氣和底氣。總的來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昂揚奮進、積極進取,在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方面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促成了全局性變革,積累了開創性經驗,值得我們從多個方面重點把握、加深認識。

    激活傳統文化資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高度重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說,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2015年2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赴陜西看望慰問廣大干部群眾時的講話指出,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提到“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我們黨在新時代非常重視加強文化資源保護、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用實際行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也常常身體力行地示范如何通過文化遺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遞著黨中央的一種倡導,那就是利用見證歷史的豐富文化資源發揮以史鑒今、啟迪后人的作用,樹立民族自豪感,激發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堅定我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決心。隨著新時代文物保護力度的增強,黨和國家在實際工作中,對內大力增強了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加大了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對外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明顯提升了中華文化影響力。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造的寶貴資源,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存。十九屆六中全會的決議中,總結了新時代以來,黨面對世界愈加激烈的文化激蕩,注重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資源優勢,發揮其在保持文化自信方面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突出作用,這將為傳承人類文明,增進民心相通、共同構建起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堅實的文化橋梁。

    賡續紅色精神譜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一直高度重視弘揚凝聚在百年黨史中的紅色文化和構建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2012年12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時,回顧了晉察冀根據地這一我黨我軍歷史上創建的第一塊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歷史貢獻。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調研時多次到訪革命紀念地,瞻仰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多次強調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發揚好紅色傳統。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第一次闡述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強調要繼續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將黨在百年奮斗中構建起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代代相傳。2021年國慶前夕中宣部公布了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共46個,集中體現了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長期努力形成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

    黨在新時代始終高度強調賡續紅色初心的重要性,開展了補精神之鈣的理想信念教育,表現了黨領導團結各族人民經過百年浴血奮斗、艱苦奮斗、團結奮斗的接續歷程中朝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軍的信心和底氣。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文化越來越成為當前國際競爭的重要影響因素,文化軟實力在國家綜合國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十九屆六中全會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及時總結了百年黨史特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文化發展方面的成就和經驗,為我們奮進新征程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

    實現國家富強和文化自信相互促進

    在唯物史觀的視域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國力強盛是文化自信的持久動力,文化軟實力反過來可以促進國家繁榮。而軟實力的概念起初由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教授約瑟夫·奈首創,他針對當時的“美國衰落論”,提出了包含文化、意識形態和國家制度在內的軟實力概念,認為這在外交上可以成為等同于軍事、經濟等硬實力的有效手段。

    回憶100年前那個國家危亡的年代,無數仁人志士,力圖維護大國文化尊嚴,無奈還是繞不開弱國無外交的定律。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盡管我們的外交官據理力爭,最后還是沒能將象征著中國文化搖籃的山東半島權益留在中國。顯然,一個國家并不會因為單純擁有優秀傳統文化就可以免除民族災難,綜合國力強大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進入新時代,隨著國家的日益強大,許多流失的文物正在不斷地回歸祖國,具有標志性的圓明園獸首已經有8尊失而復得。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實現民族復興的目標,這樣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的中央,這樣無比從容地倡導文明交流互鑒。這是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并走向強起來的愿景,為重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奠定了國力和心理基礎。由此可見,文化自信說到底靠的是國家富強和社會發展。

    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創造了悠久燦爛的文明,但近代之后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喪權辱國之痛激起了無數愛國者救亡圖存的斗志。他們痛定思痛,在國人文化自信幾近殆亡之時,力圖重振中華文化以凝聚民心,為中華民族克服危機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柱。在輾轉流離的抗日戰爭期間,錢穆1939年寫成《國史大綱》,呼吁“有知識的國民”葆有“溫情與敬意”去讀本國的歷史,以儒家科舉教育、士人政治、文治政府為主的文化傳統為中國歷史的精神,論證中國歷史雖然歷經戰亂但仍有再度復興的希望。馮友蘭也在內憂外患的抗戰期間完成了《新理學》等著述,以儒家優秀傳統“內圣外王之道”為中國哲學的精神,論證中國哲學相較于西方哲學“不單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體驗它”的優越性。當時的許多文化人士都像他們一樣以極大的文化使命感,企圖追根溯源從文化大國的豐厚養料中找到一種隱形的中國精神,構筑起推進民族文化的原動力,支撐起國人“中國不會亡”的信心。這在當時中國古建研究者的有形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中也如出一轍,梁思成和林徽因在茫茫中國大地苦尋六年,否定了日本古建學者的斷言“中國大陸已經不可能找到唐代的木構遺存了,要想看只能去我們京都、奈良”,終于在1937年找到了山西五臺山佛光寺這一座建于公元857年的唐代木構建筑。在屬于自己的文化戰場上守土有責,與戰火前線的抗敵戰士共同建構起中華民族的衛國長城。

    歷史雖已遠去,但仁人志士們代代相承的不朽精神長存。回首中國的百年歷程,中華民族能夠實現從文化危機的覺醒到文化自信的重塑,就在于中華民族的先進分子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創造了符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中國共產黨能夠迸發巨大創造力的密碼之一,就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深度融合,使古老的中華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煥發出生機活力。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研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