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沙丘》:流媒體時代院線電影的敘事突圍
    來源:文藝報 | 姚睿 孫文霞  2021年11月10日08:26
    關鍵詞:《沙丘》

    改編自科幻小說《沙丘》的同名電影于2021年10月22日在美國與中國內地上映,迄今在全球市場獲得了3億美元的票房成績,宣告著后疫情時代院線科幻大片的復蘇。《沙丘》融合了宗教、哲學、生態與政治等多重思想理念,并以英雄之旅的敘事結構展現出波瀾壯闊的太空史詩,在流媒體與院線電影爭鋒的當下展現出院線電影的另一重可能性。

    英雄之旅與大眾訴求

    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在《千面英雄》中通過歸納不同文明、宗教與信仰中的神話故事得出所有故事都遵循同一規律和結構的結論,并將其概括為英雄之旅。好萊塢策劃克里斯多佛·沃格勒進而在研習《千面英雄》的基礎上撰寫出《作家之旅》,將英雄之旅的情節與人物模式在好萊塢發揚光大。導演喬治·盧卡斯就曾公開承認,他的《星球大戰》系列故事的結構與靈感來源就是英雄之旅。

    英雄之旅帶有強烈的結構主義敘事印記,是創作大眾電影的不二法則。在現代電影技術與數字特效打造出的《沙丘》世界中,主人公保羅完成了“日常世界”“冒險召喚”“拒絕冒險”“導師出現”與“跨越第一道門檻”等英雄歷程,形成了厄崔迪家族接受皇帝任命抵達厄拉科斯星、哈克南家族肅清厄崔迪家族、保羅母子逃亡并被弗雷曼族人接納的完整線索,既幫助觀眾理解“王子復仇記”的故事背景,也出色地交代了“沙丘世界”中的人物關系、世界觀,為“沙丘”宇宙的首作造勢,充分滿足了大眾需求與商業訴求。在此基礎上,《沙丘》以古希臘、古埃及與古羅馬神話為原型,在架空卻又完整的世界觀中講述了權謀、命運與宗教,不僅與《阿拉伯的勞倫斯》(白人拯救者)、《教父》(家族權謀)等眾多作品形成互文指涉提升了主題表達的層次,更是與現實中的能源掠奪、殖民與反戰等主題遙相呼應,巧妙地迎合了美國乃至世界中產階級受眾的審美想象,獲得了超越故事本身的多層次審美內涵。

    系列規劃與作者意識

    《沙丘》是由美國科幻作家弗蘭克·赫伯特于上世紀60年代創作的科幻小說杰作。原著中的哲學因素、意識流敘事與復雜的文體結構一直被視為電影改編的難題。導演佐杜洛夫斯基和大衛·林奇曾先后嘗試改編《沙丘》。佐杜洛夫斯基試圖組建由達利、奧遜·威爾斯、平克·弗洛伊德加盟的“超級戰隊”,但最終因資本的退卻而被迫偃旗息鼓。大衛·林奇執導的《沙丘》則慘遭票房與口碑的雙重打擊,成為他自己本人都不愿提及的經歷。雖歷經兩次改編失敗,《沙丘》并沒有成為塵封的銀幕記憶。相反,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沙丘》被多次改編為電子游戲。之后,美國科幻頻道SyFy(色飛)推出改編自“沙丘宇宙”前三部小說的迷你劇,屢受好評。

    2018年,加拿大導演維倫紐瓦接過改編“沙丘宇宙”的大旗,在繼承原著精髓的基礎上,丟棄旁枝末節,最后只選取“沙丘宇宙”中的第一部進行改編。面對“史上最難改編的科幻小說”,維倫紐瓦秉持了在《焦土之城》《邊境殺手》《降臨》和《銀翼殺手2049》等影片中展現的個人風格,使《沙丘》成為一部高度作者化的“反類型”科幻大片。首先,不同于好萊塢高飽和度的美學傾向,維倫紐瓦營造了一個神秘肅殺且富有高級感的敘事環境,又通過將差異明顯的色調用于不同場景,從而使觀眾感知影片氣氛和人物心理。比如,影片以色彩復雜暗淡卻平和的場景編織出厄崔迪家族安逸、放松的日常生活,而以鋪滿了深灰色和深藍色的陰冷灰暗色調表現邪惡的哈克南家族。其次,維倫紐瓦以夢境和預言為切入點,插入大量的意識流閃回,依靠演員表演和場景美術設計來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在影片中省略了原著大量的角色念白。從8.2分的IMDB口碑成績和全球票房來看,這種糅合商業與作者電影的敘事策略顯然是成功的。因此,華納緊鑼密鼓地宣布《沙丘2》的定檔時間,而且在之前,華納傳媒集團已經預定了劇集《沙丘:姐妹會》(Dune:The Sisterhood),并宣布該劇首集的執導權將再次交到維倫紐瓦手中,勢在和電影《沙丘》共同搭建一個“沙丘宇宙”,憑借導演風格、明星效應、故事張力等系列品牌規劃,讓觀眾產生情感歸依和凝聚力。

    流媒體時代的院線電影趨勢

    新冠疫情的爆發助推了流媒體平臺的崛起。流媒體改變了傳統原先電影的發行和放映方式,形塑了受眾依托互聯網邊看邊播、無須下載的即時觀影體驗。面對來自流媒體的沖擊,美國“新六大”電影公司紛紛入局流媒體平臺。

    電影藝術在已成定勢的“流媒體化”趨勢下正在經歷重重考驗。一方面,觀影空間從傳統影院轉移到流媒體平臺,影響了觀眾預期與觀影心理。面對彈幕等嘈雜的網絡環境或觀影條件,觀眾很難徹頭徹尾地保持心無旁騖、全身心投入的觀影狀態。另一方面,“大屏”換“小屏”,院線打造的逼真視聽效果很難在流媒體觀影環境中復現,觀影沉浸感與信息獲取程度下降,最終影響觀影效果。為了規避缺陷,《羅馬》與《金屬之聲》等近年來優秀的流媒體電影均聚焦在現實題材或文藝片領域,既然效果無從比擬傳統影院,就在題材與風格上回歸“現實”,別出心裁。

    那么院線電影的未來發展呢?在《沙丘》上映前,華納傳媒集團將影片在流媒體平臺同期上映。雖然這個決策受到導演維倫紐瓦的極力反對,但影片的市場反響超過預期,成為疫情以來華納在北美院線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維倫紐瓦通過宏大而奇妙的視聽奇觀成功將商業、文藝與文學凝聚成恢宏的“太空歌劇”,并以沉浸式的體驗讓觀眾進入“沙丘世界”。僅從聲音設計上講,影片中的暗器發射、主角拔草的微弱細節,到主角抽離出夢境中的幻聽、密語音調等獨特設計,再到沙蟲的活動、蜻蜓飛機的機械頻振、導彈穿過防護層時的壓迫感,都恰如其分,細節滿滿。音樂上宏大的音場,交響樂與電子樂的配合,以及相當多中東民族樂器的融入為影片增添了深度、厚重感與史詩氣質。維倫紐瓦的“締造史詩”明顯奏效了。

    《沙丘》是后疫情時代傳統院線電影與流媒體平臺分庭抗禮的典范。《沙丘》在院線票房的成功表明,撼人心魄的鏡頭序列與光影聲色對觀眾的吸引力很難被流媒體取代。《沙丘》系列的后續項目能否再次憑借流媒體平臺所無法比擬的沉浸感與逼真度讓觀眾重返影院?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