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新中國誕生時刻的少年 ——讀蔣殊《再回1949》
    來源:文藝報 | 尹小華  2021年10月15日09:37

    作家蔣殊的新作《再回1949》,是在大量走訪后寫出的作品,由24篇紀實散文組成,是一部與往日的歷史普及讀物迥然不同的作品。

    作品以新中國即將誕生之際為背景,以少年本真的純凈的感受直擊人心,向讀者描繪了時代圖景,感人至深地表現了他們堅貞不屈、不怕犧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細致入微地展現了解放軍戰士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的生動畫面,折射出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再現了人民軍隊的光輝形象。更主要的是,展現出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青少年在傷痛面前不屈服,在烽火與疼痛中依然堅守陽光與夢想的中國少年形象。

    書中的主人公都是真名實姓,有工人、農民、教師、醫生、畫家、曲藝家、歌唱家、作家……在新中國即將誕生的時刻,他們都是樸素平凡且信念堅定的中國少年!最小的8歲,最大的18歲;他們生活的地域,涉及中國10個省份20個縣市村莊。他們雖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經歷,卻都是共和國歷史的見證者,都有著相同的話語:今天的幸福生活的確來之不易!

    這是一段真實的歷史記錄,讀著書中的少年往事,仿佛置身于那個炮火紛飛的年代。解放太原的戰役打響時,時年9歲的王秀春和同村的孩子們躲藏起來,只聽得槍聲、炮聲不絕于耳……后來聽說,當時的場面特別慘烈,爬上城墻的解放軍戰士,一批批被打得從空中跌落……槍聲終于停了,解放軍戰士進院高喊:“老鄉們,出來吧,以后就安寧啦!”多年以后,王秀春專程跑到牛駝寨烈士陵園,了解當年他遠遠望不到的硝煙背后的故事,以表達對革命先烈的深切緬懷。

    時年10歲的劉守垠回憶,解放軍在村里住,要借被褥鍋碗,但都能做到來時怎么借,走時怎么還。偶有弄壞的,就放下一兩塊北海幣作為補償。通過多次近距離接觸,對解放軍的心理恐懼消除了。軍旅作家王宗仁當年也只有10歲,他回憶說,一次回家取草帽,一堆東西嘩啦啦掉在地上……一陣腳步聲,一個大個子兵隨之走來,王宗仁嚇得哭起來。那個兵看著腳下的碎雞蛋,安慰他:“小朋友不要哭,你不是故意的。”說著,將草帽遞給他,王宗仁低頭接過草帽轉身跑出門外。1949年7月14日,扶眉戰役結束,武功、眉縣、扶風、岐山等九座縣城解放,“西北王”胡宗南在西北12年的統治宣告結束。王宗仁說,從未有人告訴他那個兵屬于哪支隊伍,他卻在作文里堅信地寫道:他們就是解放軍。

    從1949年的少年身上,我們看到了苦難,看到了饑餓,更看到了他們對未來的那份希望與堅守。他們選擇相信自己有力量,前方有陽光。當他們從戰亂中走過來時,無不奔走相告,載歌載舞,在黑暗困苦中掙扎過的人們,才懂得光明的可貴,將他們的生命照亮。物質的匱乏、親人的離散、戰爭的恐慌,都在那一刻有了妥帖安放。《再回1949》有一種向上向前的力量,這種力量來自相互的安慰與撫摸,來自鄰里的善良與友愛,來自人們的齊心與凝聚,來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合聲。

    在兩年時間內,蔣殊的足跡幾乎踏遍中國大地,采訪了來自各行各業人員50位當年分散在祖國各地的老人,最終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24位老者。蔣殊用鏡頭記錄中國,用靈魂刻畫英雄形象。她天南地北地穿越,漫游,不時跟著回到1949年,時而成為穿著花棉襖,追著牛羊奔跑的孩童;時而又是坐在燃燒的廢墟里哭泣的少女……作者除了對個人的描摹外,還講述了主人公所處地域的歷史沿革、山川河流、風土人情等,體現了博大的胸懷和深厚的情感,繚繞的回味將當年的少年定格在山水之間,雋永的文字又將讀者帶到祖國的四面八方。山西左權是民間藝術之鄉,一定記得少女劉改魚的唱詞:“太陽出來東方紅,新中國已誕生……”山東章丘也會聽到少年劉守垠自編的歌曲:“你是燈塔,照耀著前進的方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天安門城樓一定還會記得,劉蘭琦那雙清澈的眼睛,他是帶著干糧去親歷開國大典的……泉邊湖畔、田間地頭、林木溪水間都藏著一個個少年的夢想。

    《再回1949》用“那時的少年,那時的夢”,真情抒寫了一段必須銘記的歷史,唱出了充滿力量的夢想禮贊。蔣殊思維縝密,情感真摯,敘述沉穩,抒寫平和自然,文字如行云流水,潤物無聲,親切感人,猶如剛剛沐浴了一場春雨,溫暖而清新,質樸而純凈。這是珍貴的歷史資料,這是愛國主義的生動教材,字里行間都閃爍著時代的光芒,給人以感動與震撼。天地之初,如約而至,仿佛又將我們帶入到那條浩蕩澎湃的歷史長河,感受著文中那些在時代困頓中的少年們,忽然之間開啟了一扇命運之門,看到了黎明曙光,翻開了嶄新而光輝的一頁。

    對于這束光澤的回顧,雖然來自少年生命中的感動,但成年人卻品出了萬般滋味。安徒生這樣說過,“我的童話是同時寫給成年人和小孩看的。孩子只能看懂童話的外層,只有人生閱歷豐富的成年人才能領悟其中的內涵。”《再回1949》通過少年平常而有力的講述,為我們再現了那段難忘的歷史,反映了解放戰爭時期的嚴酷與慘烈以及軍民之間的魚水深情,歌頌了解放軍戰士英勇無畏的革命主義精神。“成千成萬的先烈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讓英雄形象,尤其是黎明時刻的中國少年群像,在小讀者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增強孩子們的愛國主義情懷,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戰爭勝利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