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40年再演,兒童劇《宋慶齡和孩子們》依舊打動人心 “演員是藝術家,內心和外表都要干凈”
國慶長假期間,由中福會兒童藝術劇院創排的兒童劇《宋慶齡和孩子們》亮相馬蘭花劇場。
“演員是藝術家,內心和外表都要干凈!”舞臺上,宋媽媽對兒童劇團的孩子們語重心長地囑咐道……時隔40年再演,兒童劇《宋慶齡和孩子們》依然深深打動了家長和孩子們。
《宋慶齡和孩子們》是中福會兒童藝術劇院第一任院長任德耀的代表作之一。29歲時,任德耀曾來到宋慶齡的身邊,到1981年寫下作品時,他已經63歲了。“這么多年過去了,仍具有現實意義。”現任院長蔡金萍認為,只有了解曾經那段動蕩和苦難的歷史,才會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珍惜先輩們的付出。
該劇以宋慶齡在上海解放前夕關懷窮苦兒童的命運,歷盡坎坷創辦兒童劇團等事跡為素材創作而成。故事發生在1948年。上海碼頭上,宋慶齡正護送加拿大醫生弗雷德轉運一批救濟物資到解放區,她遇到了流浪兒“貓兒眼”和陳大垛。宋慶齡把這兩個苦孩子安置在她創辦的兒童劇團,從此他倆生活有了保障,和劇團的小伙伴一起學文化、排練表演節目《三毛流浪記》。貓兒眼滿足于眼前的生活,開始貪玩起來,無意間走漏了要把弗雷德兒子杰米送往解放區的重要消息。宋慶齡臨危不懼,巧妙地騙過了敵人,營救了同志,在碼頭上救了離開集體的貓兒眼……
在日前的一次演出中,當舞臺上的杰米激動地叫宋慶齡“媽媽”的時候,臺下的孩子們都不約而同地鼓起掌來,“我想,小觀眾們都看懂了!”這場景深深打動了蔡金萍。“對兒童劇而言,兩個小時算是很長了,但孩子們還能坐得住,因為里面有生活,能夠緊緊抓住他們的心。”
自去年開始,中福會兒藝以“宋媽媽”為重大創作選題進行孵化。經過多輪約稿,最終藝委會和專家組一致認定,“仍是老院長的戲最有厚重感”。
“真實的人物,真實的故事,展現濃郁的寫實性。”上海戲劇學院戴平教授認為,整個舞臺在求“真”的基礎上求“美”求“趣”,生動地把宋媽媽偉大的感情傳遞給小觀眾,最終贏得了孩子們的喜愛。
《宋慶齡和孩子們》整體藝術風格靜穆而含蓄,語言凝練優美,體現了宋慶齡深沉、博大、崇高的精神世界。“可以說,它是任院長醞釀了34年的作品,把他對宋慶齡的敬意和理解全傾注在劇本中了,是留給劇院的一筆寶貴的財富,”蔡金萍說,“宋先生雖然自己沒有孩子,卻是一位終生散發著母愛光輝的人。我們要將她的精神傳承下去,讓更多人了解歷史,珍惜當下。”
此輪演出中,蔡金萍與劇院青年演員楊婉蓉共同出演宋慶齡。“老帶新、傳幫帶,這是兒藝一代又一代老藝術家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她說,劇組排練的過程也是青年人不斷學習和感受歷史的過程。全新復排的《宋慶齡和孩子們》邀請第二任院長劉安古擔任導演,在音樂和舞美樣式上也作了調整和革新。音樂采用了評彈元素來體現俚趣與詼諧,服裝亦呈現濃濃海派情調。宋慶齡的四款旗袍采用了傳統的連肩袖設計,選用色彩柔和的青紫色系列搭配,體現沉穩、智慧、樸素、高雅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