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探尋兒童情感百年變遷史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 熊甸雙  2021年09月03日09:41

    如今,電子產品已經成為兒童最親密的“對話者”,但是對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兒童來說,兒童文學作品(以下簡稱“童書”)享有絕對的權威地位。在兒童情感及情緒媒介中,童書牢牢掌控著近百年的話語權。即使各民族有各民族的童年,但一些童書甚至克服了語言的障礙,在異國他鄉備受推崇。這些童書的流行揭示了兒童本質上的同一性。換句話說,人類有童年,早在童年成為獨特的人生階段之前,世界上就已經有了兒童文學,因為兒童有情緒要關照,有情感要表達。吊詭的是,在成人與兒童的交往中,我們通常最容易覺察到他們的情緒和情感問題,但是卻又在很長一段時間的兒童研究中對他們的情緒和情感問題視而不見。兒童本身具有哪些情感和情緒能力?他們又有哪些情感和情緒被我們知曉、承認和接納?這是每一位教師和家長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自兒童文學成為顯學后,整個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前期都是兒童文學的“黃金時代”。《情感學習:兒童文學如何教我們感受情緒》一書的作者們正是以1870—1970年的百年經典兒童文學為藍本,聚焦兒童的焦慮、信任、虔誠、同情心、同理心、愛、羞恥、痛苦、恐懼、勇敢、思鄉病甚至無聊,這十二大情感和情緒主題,在每一個主題下尋找相應的確證,向讀者詮釋了西方兒童文學中的兒童情感百年變遷史,并揭示了與兒童情緒相關的兒童文學的六大趨勢。

    兒童的情感史或者情緒史真的存在嗎?這是本書作者試圖回答的第一個問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情感和情緒似乎總是關涉著當下的某一具體對象,或人或事或物,難以超越物理空間,亦不能跨越歷史長河。但是本書作者卻告訴我們,情感的歷史化研究正逐漸成為當下西方歷史研究的熱點,并且隨著研究的細化,人們逐漸將目光聚焦到兒童情感之上。作者堅信兒童是以情緒為起點,隨著發育邁向種種認知能力。西方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比我國起步早得多。直到2015年,“情感史”才以專門的研究主題在我國首次亮相。雖然“情感史研究”的引入已有六年之久,但是我們依舊對其所知甚少。國內關于這一研究主題的作品可謂鳳毛麟角,特別是專門研究兒童情感史的更是寥若晨星。本書的翻譯引進恰是我們了解外國兒童情感史研究的一個窗口,足以讓我們窺見國外兒童情感史研究的方法和進程。

    本書是德國馬普人類學發展研究所所長烏特·弗雷弗特等作者針對兒童情感史研究的一大力作,共關涉兩大文類:“教養手冊(advice manual)”和“兒童文學”,重點探討了社會如何建構、形塑兒童個人的情緒、情感與感覺。因此,本書的目的不是為了向讀者介紹這兩大文類的具體內容或特質,而是為了探究它們向兒童提供了何種知識,以及如何強調兒童本身的特殊性和如何完成情緒社會化。這些教養手冊與兒童文學作品不僅跨越語言,也穿越歷史時代。正如黃懷慶先生在譯序中所言,本書探討了兒童文學中十二種情緒的百年發展史,足跡橫跨歐美遠至印度和俄國。每一章都在19世紀中葉以及更廣泛的歷史轉折與變遷中集中討論某種情緒,每一種情緒或多或少也還包含著其他情感。據此足見作者們的良苦用心。

    在這本書里,我們可以從《蓋斯凱爾夫人的焦慮》里一起回到維多利亞時代,見證西方育兒知識文化的誕生與發展歷程。西方的育兒指南文學從蓋斯凱爾充滿愛與焦慮的育兒日記里萌芽,后經科學知識的發展,開始與道德哲學和宗教兒童教育研究傳統抗爭。“情緒”開始以一種重要的正式概念出現在育兒指南中。在而后的教育改革中,伴隨著“新教育”和“進步主義教育”思潮,人們開始關注兒童的幸福和自由問題。雖然這些改進并未撼動當時社會“正確”的育兒目標,但是人們開始意識到關注兒童性格和情緒的重要性。此時,各界關于育兒的爭論也越來越多。不過不論是后來行為主義與精神分析里對兒童情緒的看法,還是后來隨著科學知識的轉向對父母在育兒指南文學中新的角色定位,抑或是依附理論對兒童情緒重要性的進一步詮釋,都足以讓我們認識到兒童情感和情緒在西方育兒史中的重要地位。

    教養手冊的讀者主要是家長和教師,兒童文學作品的主要受眾則是兒童。不同于成人文學的緩緩行文,童書的很多故事描寫都有著自己的深意、自己的目的。本書的前提假設是:情緒是社會建構的。這意味著兒童必須學習他們所在社會的文化情緒。因此,無論是《狄肯的信任》《阿斯嘉禮的虔誠》《拉爾夫的同情心》,還是《溫迪的愛》《小豬的羞恥》《伊凡的勇敢》等作品,作者都在力圖向我們說明不同國家的童書如何教會兒童體悟情緒和情感。“與百科全書相比,童書不會將官方或正規的知識總結成簡潔的文章段落。相反地,童書傳授及分享的是情境知識與實踐知識,它們未必會告訴孩子該感受些什么,但會以某些細節來說明這種或那種情緒是如何發生的、看起來是什么樣子,以及該情緒實際體驗起來是什么感覺。”本書所涉及的時代,兒童主要是通過以身體的實踐、模仿和姿勢,復制或重現他們在別人身上觀察到的情緒來學習情緒。

    此外,本書還揭示了與兒童情緒相關的兒童文學的六大趨勢或者說六大論題:第一,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情緒,情緒因此也變得多元;第二,盡管道德的作用不停變化,但仍然是兒童文學與教養手冊不變的特色;第三,成人與兒童以及兒童彼此之間都在爭奪更加民主的關系;第四,性別、種族、階級或物種等不斷變化作用的社會區別也會影響教導與學習如何感受;第五,同儕團體的重要性不斷提高;第六,兒童要為自己的情感與自我發展承擔的責任也愈來愈大。本書作者向我們傳遞了一種觀念,即童書和教養手冊特別有助于兒童處理他們的問題和困境。閱讀可以增加兒童情緒能力,提升他們對他人情緒狀態的意識。21世紀已然到來,隨著電子媒介的迅猛發展,本書作者所提倡的觀念是否依舊存在,這也是作者留給每一位讀者的思考題。

    (作者單位系浙江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