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語版的《魯迅小說選》
世界語版《魯迅小說選》(LU SIN ELEKITAJ NOVELOJ),香港遠東使者社和東方呼聲社合印,這本書是作為“中國文學選集第一卷”于1939年出版。此時魯迅先生已經逝世。
全書139頁,大32開,書的封面簡樸、大方,共分三部分,中間部分突出的是魯迅先生的照片,上部是分兩行文字寫的書名LU SIN ELEKITAJ NOVELOJ(魯迅小說選),最下面有三行世界語文字 ELDONIS, ORIENTA KURIERO kaj VOCOJ el ORIENTA, HONG KONG (香港 遠東使者社和東方呼聲社 編輯)。書的內頁文字與此相似,只是魯迅的照片換成兩行文字,內容是“此書是中國文學選集第一卷”,下面文字只是把ELDONIS換成年份1939,其他照舊。
全書收11篇魯迅小說的世界語譯文:La taglibro de l’frenezulo (《狂人日記》)、Medikamento (《藥》)、Morgau (《明天》)、Malgranda incidento (《一件小事》)、Rekonto pri la keroj (《風波》)、Naskigloko (《故鄉》)、Blanka lumo (《白光》)、La publiko (《示眾》)、La soleca homo (《孤獨者》)、Funebro pri l’ pasinteco (《傷逝》)、Eksedzigo (《離婚》)。
這本《魯迅小說選》由多人翻譯成世界語,譯者包括安偶生、方善境、馮文洛、潘逖書、徐聲越等。
安偶生(世界語名Elpin)1907年生于朝鮮黃海道,他是暗殺日本侵華司令伊藤博文的抗日義士安重根的侄子(其父安恭根系安重根的弟弟)。他14歲左右隨家庭到我國上海,曾就讀并畢業于上海仁成小學和中法學堂,也在震旦大學、廣東大學、中山大學等高等學府讀過書。1927年左右開始學習世界語,他通曉俄語、漢語、法語、英語和世界語,1935年他在上海講授世界語。抗日戰爭爆發后,他與中國世界語者團結一致,反對共同的敵人。抗戰勝利后安偶生即回韓國并在那里與韓國世界語者一起,為發展世界語奔走。1946年4月14日他出席了第一屆韓國世界語大會,其后就沒有了信息。有人說,20世紀90年代安偶生在朝鮮去逝。
方善境(1907-1983)(世界語名Tikos),曾用焦風、干鐵等筆名。1924年開始學習世界語。1929年同肖從云、傅壁城、薛誠之創建漢口世界語同志會,出版《光明》會刊。后更名為漢口世界語學會,并出版《希望》雜志。方善境很早就與魯迅先生有聯系,1929年開始與魯迅先生通信,并給魯迅先生寄刊物,這在魯迅日記中有記載。例如,1929年11月6日“得黎錦明……方善境等信與稿。”(《魯迅日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8月第1版,663頁)1930年4月12日“得方善境信并《新聲》四張,另有《希望》數張,囑轉寄孫用,即為代發。”(《魯迅日記》690頁)魯迅第二天就給方善境寫了回信,此信收到《魯迅書信集》中,魯迅寫給方善境兩封書信件得以保存下來。新中國成立后,方善境與上海同志一起創辦《人民世界》月刊。1951年當選為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理事。1958年調《中國報道》后擔任翻譯、改稿、定稿工作,以后又參加《毛澤東詩詞》世界語譯文的定稿工作。
20世紀初,世界語剛傳入中國,魯迅就熱情支持世界語。1923年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創辦了北京世界語專門學校,魯迅是學校董事之一。1923年6月,他向學校捐了一筆款,并義務為學生講授《中國小說史略》。他身邊的青年中有不少世界語者,如巴金、王魯彥、向良培、鐘憲民、荊有麟等。魯迅鼓勵他們翻譯世界語文學作品,還在自己創辦的刊物上,為世界語譯作提供發表園地。
世界語雜志《世界》(La Mondo)創刊于1932年12月15日,每期都贈送給魯迅先生,當刊物經濟困難時,魯迅向它捐款。1936年8月,《世界》寫信給魯迅,征詢他對世界語的意見。當時魯迅已經重病在身,仍支撐著復信《世界》雜志社:“我自己確信,我是贊成世界語的,贊成的時候也早得很,怕有二十年了吧。但是理由卻很簡單,現在回想起來:一是因為可以由此聯合世界上的一切人——尤其是被壓迫的人們;二是為了自己的本行,以為它可以互相介紹文學;三是因為見了幾個世界語家都超乎口是心非的利己主義者之上。”魯迅的回信在《世界》雜志1936年9、10期合刊第1版發表,使世界語者深受鼓舞。
魯迅逝世以后,中國世界語者積極認真地翻譯出版他的著作。1937年馮文洛將《孔乙己》譯成世界語,發表在匈牙利出版的《文學世界》上;1939年這本多人合作的世界語版《魯迅小說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