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媒介融合視域下的動畫人才培養創新型策略
    來源:中國藝術報 | 孫立軍  2021年04月01日07:31
    關鍵詞:動畫 融合媒介

    在國內外累計獲得78個獎項的動畫作品《告別》《齊天》《頭上的冬冬》《泱》為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阿達實驗班教學實踐創作成果

    當前在媒介融合視閾下,伴隨著視聽技術的蓬勃發展,動畫創作的外在形式同精神內核一并在創新與流變中展現出新穎的樣貌。高等院校作為培育并輸送動畫人才至文化市場的端口,承擔著培育動畫人才職業技能與內在修養的責任與使命。在創新動畫人才培養方針的過程中,應當堅持差異化教學的基本原則,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強調動畫藝術與視聽技術、文化傳播、認知科學等領域的交叉與融合,關注人工智能、5G、8K、VR、AR等高新技術在藝術呈現上的價值,在創作過程中鼓勵挖掘民族化、時代性的思想命題與文化符號元素,將文化自信融入人文素質教學中,理論研究與藝術實踐有機統一,打造與時俱進的中國特色動畫人才培養體系。

    “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最早源自1998年的英國,在《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中對其進行了界定:“源于個人創造力與技能、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生成和應用,具有創造財富并增加就業潛力的產業。”由此可見,文化創意產業對創作者提出的要求是多元的,它需要創作者在掌握基礎技能的基礎上,不僅要富于感知力與創新力,更要具備將靈感可視化、將產品市場化的綜合思維與實踐能力。當前,伴隨著技術革新與媒介融合,文化創意產業要求藝術創作者在題材挖掘、表現載體、表現形式、藝術效果等方面實現創新性的發展與突破。動畫創作作為一門“筆尖造夢”的藝術實踐,以其別具一格的視聽美學風格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獨樹一幟。高等藝術院校作為培育并輸送動畫人才至文化市場的端口,肩負著培養動畫人才專業素養與內在底蘊的使命,應當與時俱進,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時期積極踐行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以引導學生將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有機結合,進行更為高效、自主的學習與創作,具體方針策略大體或可分為以下幾點。

    教學模式差異化培養方向細分化

    差異化教學是針對學生不同興趣、水平、行為和學習風格,對學生提出差異化課程要求,提供個性化教學活動,采取靈活機動的評估方式,進而促進學生能力全面發展,引導學生自發學習、自主鉆研的教學活動。動畫創作是技術與藝術相融合,制作流程相對復雜,融合美術、影視、音樂、文學、表演、計算機等多門學科的創作門類,因此,動畫人才培養需要更為差異化、細節化的專業方向構成,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自身的優勢,合理利用有限的教育資源,完成高質量、科學性、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如今,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高新技術手段為差異化教學的實行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將在教學方案規劃過程中對學生的可視化信息進行智能處理,輔助教師團隊對學生的長處與短板進行分析與考量,運用于學生的彈性編組,進而對相應組群的學生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與考核方案,引導學生在查漏補缺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長處和興趣之所在,針對此領域進行更為深入的開放式鉆研,在學術能力與實踐能力上得到提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教育。

    貫徹落實教學模式差異化與培養方向細分化,將學生放在教學活動的本位,有利于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選擇權與主觀能動性最大化。這一點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的教學活動中變得尤為關鍵。在疫情影響下傳統的線下面對面授課的教學環境逐漸向數字化、智能化的網絡教室發展。而各種智能工具則改變著動畫教學的呈現形式,如腦機接口技術(Brain-Computer Interface)、機器學習算法等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一方面拓寬了知識獲取的渠道,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需求與就業意愿進行多維度的知識補充,形成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技術賦能下的全面感知與高速傳輸技術更是讓動畫創作的策劃、預演、分鏡設計、美術設計等環節能夠實現跨地域的多人實時共覽,為學生提供成果展示的理想平臺,在展示與分享的過程中博采眾長,以進一步激發其創作靈感,輔助工作室制動畫教學實踐的線上開展。

    新文科建設下推進學科融合

    “新文科”概念由美國希拉姆學院于2017年首次提出,主要宗旨為打破傳統文科界限,以更為科學的方式將前沿技術理念融入傳統文科課程中,以培養學生綜合性、跨學科的學習能力。2018年12月20日,我國教育部經濟和管理類教指委主任委員聯席會議暨工商管理類專業教指委第一次全體會議聚焦“新時代·新文科·新經管”,對新文科建設和卓越拔尖經管人才培養進行了部署,藝術人才培養便是新文科建設中至關重要的一環,而動畫人才培養作為藝術人才培養的一個分支,具備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共性規律,即在教學目標上引導學生培養形象思維能力與對物象、形象的感知力、再創造力,進而將對某一命題的感性的理解轉化為完整的、能夠引人共情的藝術形象。但動畫作為一門高度假定性的藝術門類,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更具備其獨特的個性,即在培養學生基本的審美力、感知力、共情力、創造力的基礎上,訓練學生的動畫設計思維,更加強調技術革新與藝術創作的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在接觸多元媒介及視聽表現形態的過程中,積極開拓思維,思考媒介融合視閾下如何發揮動畫的藝術魅力,將其視聽體驗進行最大程度的優化,以及動畫創作在技術手段、藝術語言、敘事方式、傳播方法等方面是否存在“未知的可能”,探索動畫與不同藝術門類互通相融的途徑。

    實現這一目標,學科融合是重中之重。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動畫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與創新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引導學生在消化本學科基礎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整合學科資源,形成群體優勢,突破動畫的學科局限,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動畫學科與其他專業知識(如美學、哲學、電影學、社會學、傳播學、符號學等)及前沿技術科研成果(如8K顯示、5G傳輸、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的交叉學習,以學科之間的內在關聯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潛能,有助于幫助高校學生在基礎課程的學習之上更大程度地拓展視野,尋找研究與實踐的新思路、新維度、新方法,進而引導其逐步適應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創新下的文化創意產業新業態,在綜合素質層面增強高校動畫專業學生同動畫產業需求的契合度與匹配度。

    提升人文素養培育文化自信

    1942年,毛澤東同志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東西,作為我們從此時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學藝術原料創造作品時候的借鑒。有這個借鑒和沒有這個借鑒是不同的,這里有文野之分,粗細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而當前的動畫產業存在著諸如“唯票房論”“題材重復”“風格趨同”等問題,導致我們的原創動畫存在所謂“票房贏家”的“高仿品”,它們過度追求視聽體驗的華麗而缺乏具有文化標出性的“中國審美”,優于量產卻乏于精品,難以在本土觀眾中獲得高度認同感,更無望代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正如原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在總結中國電影創作現狀時曾說過的:“中國電影人有一種‘方法論焦慮’,即中國的電影創作者總是在方法、技巧層面求新求異,卻不注重創作背后的深層探究,這也導致作品流于表面,缺少背后應有的美學價值。”因此在動畫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跳出已有的審美及創作模式,積極挖掘優秀的本土繪畫、雕刻、戲曲、音樂、文學元素,探尋文化元素背后的價值觀念同當代人社會心理需求之間的契合之處,將其靈活運用于動畫創作之中,讓傳統的、民族的藝術元素在動畫這一藝術形態下實現再生,將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培養融入于動畫創作的策劃、取材與創作過程中,鼓勵學生在“真槍實戰”的創作過程里,形成對國家、對民族、對時代的感性思考,創作出真正富于文化內涵、飽含家國情懷的作品。

    結語

    媒介融合視閾下,動畫創作與新興視聽技術與傳播媒介相互碰撞、融合,在技術手段與表現形式上呈現出日新月異之態,動畫專業的學科建設方案與人才培養方針的制定同樣伴隨著經濟、技術以及時代的發展,實現著多元化、細分化、差異化的轉變。設有動畫專業的高等院校作為動畫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全球的當下,更應當深入思考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的教育教學資源,發揮網絡教學的時空與資源優勢,引導學生在理論學習層面自行查漏補缺,廣泛涉獵更為多元的理論知識,尋找學科之間的關聯,豐富思考的維度與空間;在實踐層面積極挖掘民族性、時代性的本土文化元素,并將其活用于自身的創作實踐之中,實現文化素養與專業素養的統一,培育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觀念,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教育發展路徑,切實為我國文化發展和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系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