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坂本龍一:觀音·聽時”展在北京舉行 坂本龍一:生命 流動 不可見 不可聞
    來源:北京青年報 | 張嘉  2021年03月25日08:34

    3月19日,備受期待的“坂本龍一:觀音·聽時”展在北京開幕,眾多文藝青年和“教授”的粉絲前去“打卡”。展廳入口處,寫著坂本龍一的寄語:“感謝各位來到我的展覽現場,能在北京以如此大的規模展出過去20年里幾近全部的作品,我感到非常榮幸。請用所有的感官去體驗這些作品,請在這里忘掉紛繁的都市時間。若這些體驗能化為記憶留存于各位的心間,我將十分欣喜。”

    遺憾的是,坂本龍一因為健康原因無法親臨現場。今年1月,剛過完69歲生日的日本殿堂級的作曲家和電影配樂大師坂本龍一在微博上發文:“我于2014年罹患咽喉癌,在此之后的六年里,隨著病情緩解,亦逐步回歸了正常生活。然而遺憾的是,我再次被確診為直腸癌。此后的日子,我將‘與癌共生’。”

    消息傳出,粉絲痛心并祈愿“教授”早日康復,而此前計劃的坂本龍一的中國行程也被迫取消,但是,坂本龍一仍希望中國觀眾們能通過作品,“來享受聲音與噪音的界限、聲音與寂靜的界限以及聲音與影像的離間。”

    我自己并不是傳奇,聲音才是

    王菲在歌里唱他,東野圭吾在書里寫他,時尚大牌也把他印在衣服上……他,就是獲得過奧斯卡、金球獎、格萊美、英國電影學院獎等眾多獎項的坂本龍一。而坂本龍一說,他自己不是傳奇,聲音才是。

    國人知曉坂本龍一,大部分是因為意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的那部經典電影《末代皇帝》。坂本龍一因為這部電影的配樂,獲得了第60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配樂獎。有趣的是,坂本龍一最初是作為演員參與的《末代皇帝》,就在他結束工作打算離開中國的前一晚,制片人給他打電話,說導演貝托魯奇希望他能為整部電影擔任配樂工作。于是,在一周的時間內,坂本龍一為《末代皇帝》創作了45首曲子,這些作品成為坂本龍一的代表作,也成為世界音樂的經典之作。

    坂本龍一生于1952年,3歲開始彈鋼琴,幼兒園時期創作出個人第一首歌曲《小兔之歌》。1977年,作為錄音師的坂本龍一開始與細野晴臣、高橋幸宏合作。1978年,三人成立電子音樂組合黃色魔力樂團(Yellow Magic Orchestra),深刻影響了日本電子音樂的發展;東野圭吾在他的《解憂雜貨店》一書中,曾經寫到過他們在當時青少年心中的地位。1978年10月,坂本龍一發行了首張個人專輯《千刀》《Thousand Knives》。

    坂本龍一被喜愛他的粉絲稱為“教授”,是因為他是東京藝術大學的研究生,所以曾被高橋幸宏打趣說:“東京藝大研究生耶,以后肯定會是教授。”

    坂本龍一的電影配樂生涯是從《圣誕快樂,勞倫斯先生》開始,當時導演大島渚邀請他出演這部影片,坂本龍一后來回憶說:“本來我想欣然接受的,但我性格比較別扭,于是我就跟他說,要是讓我做電影配樂,我就出演。”

    于是,坂本龍一演出了自己演員生涯的第一個角色,制作了自己第一部電影配樂,《圣誕快樂,勞倫斯先生》這首曲子也成了他的傳世之作。迄今,坂本龍一發行個人音樂專輯80余張,為大島渚、貝托魯奇、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等導演執導的30余部影片配樂。

    2014年,坂本龍一確診罹患咽喉癌,不得不將手頭工作停下來。坂本龍一在聲明中向“那些在不同領域與我有合作的人道歉,因為毫無疑問,我給所有人都添麻煩了”。2015年,導演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邀請他為電影配樂,坂本龍一不顧家人反對,答應了這次合作,因為“無法拒絕岡薩雷斯”,他帶病為《荒野獵人》配樂,陪跑奧斯卡22年的李奧納多·迪卡普里奧也終于憑借這部電影,得償所愿獲得了奧斯卡影帝。片中渾厚飽滿的音樂鋪陳出一種更沉重、更悲憫和更宏大的時空感,配樂沒有止步于絕望,反而迸發出絕境里掙扎求生的強烈欲望,坂本龍一的音樂引領觀眾進入荒野獵人的內心深處,這也無疑是坂本龍一患癌后的心聲。

    “海嘯鋼琴”是自然的鳴響

    此次在北京舉辦的“坂本龍一:觀音·聽時”展是坂本龍一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最全面的研究型展覽。圍繞八件重要大型聲音裝置展開。這些作品重新定義了人們如何體驗一張音樂專輯或一次藝術展覽,并借助聲音與技術探尋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

    正如主題“觀音·聽時”,本次展覽為觀眾構建起一系列多重感官的空間,運用視聽語言呈現并描述人們在生活中難以感知的無形存在。每間展廳內,坂本龍一與合作藝術家們圍繞“裝置音樂”這一概念,在展廳的物理空間內,為觀眾打造出體驗、分享音樂和聲音的“環境”。

    在接受“坂本龍一:觀音·聽時”策展人有待的采訪時,坂本龍一曾表示,他創作藝術裝置,既是對音樂的“延伸”,也是一種不同的藝術表達。“例如,音樂會中的音樂,光盤中的音樂,或是其他媒體中的音樂,它們都受限于時長。音樂裝置像是一個為音樂本身打破時間枷鎖的許可證,我希望能將音樂從時長限制中拉出來。假如說,展廳一天開放八個小時,藝術裝置中的聲音可存在至少八個小時或更久。沒播放鍵也沒有暫停鍵,聲音會一直在。最重要的是,這種形式能讓我更自由表達我的想法。”

    展品中的一件是坂本龍一與高谷史郎合作完成的《你的時間》,展廳內放置了一架2011年日本大地震海嘯后被沖上岸邊的鋼琴。因為經歷過海嘯,這架鋼琴已經完全走音了,但是坂本龍一卻被其聲音迷住,“海浪一瞬間涌上來,讓鋼琴回復到自然狀態,經過自然調音的鋼琴聲,我覺得特別美。”

    在坂本龍一看來,這架鋼琴經歷了從陸地到海洋再回到陸地的旅程,體現了自然力量的難以掌控以及對周遭環境的塑造作用。在某種程度上,這一力量也留存在了這件樂器之中,并因其暴露于自然因素以及全球性災害之下,而展現出新的音色和聲調。

    在坂本龍一的紀錄片《坂本龍一:終曲》中,影片開始即是坂本龍一與這架鋼琴的故事,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坂本龍一前往福島一所學校內,看到一架海嘯淹過的鋼琴。鋼琴被水泡得太久,琴弦已經失去張力。“琴扭曲磨損得厲害……像是一具溺死的鋼琴尸體。”

    這架“海嘯鋼琴”給了坂本龍一很多啟發,他認為鋼琴是工業產品,而“海嘯鋼琴”偏離了工業產品的精準,卻還原到本真的自然狀態。在坂本龍一看來,聲音無處不在,樂器不過是經人工調律制作出來的器具,不對事物施以強制外力,讓它們恢復原始狀態,任何物品都可能是廣義上的樂器。“工業革命之后,我們把自然的形態全部按我們的意愿扭曲。這些木頭需要年年月月的機器壓力才能固定成一架琴的樣子。而每過一段時間,我們會說,琴松了,音跑了,需要調琴了。可那其實是,自然正掙扎著回到過去的形態。那跑掉的音,是大自然修復力的鳴響。”

    坂本龍一后來與視覺藝術家高谷史郎合作,用這架鋼琴完成了一個裝置,取名為《你的時間》。此次在北京展出,展廳左右兩側各有五臺LED面板和音箱,前后各有兩臺音箱。在這個空間內,為此裝置作品重新編排的《異步》樂曲,與“海嘯鋼琴”根據全球地震數據所彈奏的旋律交相響起。十臺LED面板和十四臺音箱所產生的光與聲,使得聲音在空間中的運動與傳播,以物體一般可視、可聞的方式呈現。

    取名為《你的時間》顯然也與坂本龍一患病后的心境有關,被檢查出罹患咽喉癌后,坂本龍一說,這讓他感覺到生命是有限的。“我只做10件事當中的那一兩件,可能因為只有這一兩件事,才是我真正想做的。100年后,人們還會聽的音樂。這就是我想做的音樂。”

    音樂可以陪伴受苦難的人們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坂本龍一就提出CD封殼不應再用塑料制造,而應考慮采用包裝紙。近些年,坂本龍一的音樂持續關注反戰、自然、環保與人類科技、社會的關系。反叛與革新,溫柔與悲憫成為他藝術和音樂的關鍵詞。

    坂本龍一說“音樂是需要和平的”。2011年“福島核泄漏事故”后,坂本龍一進入福島縣警戒區域了解實況,還為避難所的群眾舉辦音樂會,他當時溫柔地說:“大家很冷吧,請聽聽音樂吧”,然后彈奏起他經典的《圣誕快樂,勞倫斯先生》,場景令人感動。之后他還籌辦了“反核電”的音樂會等。坂本龍一當時曾說:“我從1992年左右開始關注環境問題,自認為應該對自然的思考較為深刻,但在3·11那天自己沒有傾聽到自然的聲音,對此我曾強烈地反省。我認為應當每一天都不忘傾聽自然的聲音。那一天所帶給我的沖擊直到今天仍在繼續。”

    坂本龍一65歲生日時,還曾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發文說“自己收到了一份非常特別的生日禮物”,原來這是中國綠化基金會給坂本龍一的捐贈證書,意在感謝他與粉絲共同參與了“百萬森林計劃”,為中國西部荒漠化地區捐贈了1170棵樹,這一份心意將會幫助當地貧困農戶家庭增加收入,促進中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

    2020年2月疫情之時,坂本龍一為中國公眾和孩子們演奏了曲目《aqua》,還送給小朋友們一段話:“不能出門玩耍很難過吧,但既然現在不用去學校了,就在家盡情做好玩的事吧。不要只是玩游戲哦。用這些時間,去讀很多書,聽很多音樂,畫畫,寫詩,彈奏樂器看電影也是不錯的選擇。還有別忘了在家里做一點體操運動,努力渡過難關吧。”

    2020年2月29日,人在紐約的坂本龍一還參加了“良藥”線上音樂會,近30分鐘演奏中,坂本龍一演奏的大多數曲目屬于即興表達:用石頭敲擊,用琴弦摩擦,用鋼琴與合成器演奏,多種樂器相互交融。接近尾聲時,印有“中國武漢制造”的鈸出現在鏡頭里,演出結束,教授用中文說了句,“大家,加油”。據邀請坂本龍一演出的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副館長尤洋介紹,當時聯系坂本龍一時,一向回復消息極慢的坂本龍一,幾乎是秒回,他沒有提出任何意見和要求,而是直接答應了線上演出的邀請。

    雖然坂本龍一曾表示不相信音樂可以治愈人,但是他認為“音樂可以陪伴受苦難的人們,音樂也能暫時平息緊張的情緒”。

    悲觀思考,樂觀行事

    “坂本龍一:觀音·聽時”展,除了可以體會到“教授”對于音樂的見解和拓展,更可從中體會出他在生病之后,對于生命和時間的態度。作品《生命-井》的名字就來源于他對于生命的思考。

    坂本龍一是《遮蔽的天空》的書迷,貝托魯奇將其拍成電影,坂本龍一為這部電影配樂,盡管已經時隔多年,但是坂本龍一仍對小說中的一段話念念不忘:

    “死亡永遠在路上,但在它悄然降臨奪取生命的有限性之前,你不會真正意識到這件事。我們憎恨的正是這可怕的精準。可是正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才會以為生命是一口永不干涸的井。然而每件事情都只會發生一個特定的次數,一個很少的次數,真的。你還會想起多少次童年的那個特定的下午,那個已經深深成為你生命一部分、沒有它你便無法想象自己人生的下午?也許還有四五次。也許更少。你還會看到多少次滿月升起?也許二十次。然而我們卻總覺得這些都是無窮的。”

    這段話是坂本龍一配樂時的靈感觸發點,也是他創作《生命-井裝置》的緣起:人們難以預測死亡的來臨,因而總是把生命看做一口取之不竭的井。當確診癌癥時,坂本龍一才意識到,自己已經把生命透支了。這個戶外裝置將縹緲的水霧置于井中,隨著時間消逝,云霧漸多漸少……

    《生命-流動,不可見,不可聞……》是另外一件坂本龍一與高谷史郎共同創作的視聽裝置,藝術家們試圖以此為出發點,延展并構建一個體驗性的聲音空間。作品隱含了兩條重要的線索:通過對其1999年歌劇作品《生命》的解構與重新創作,挑戰了歌劇這一單向的藝術表現形式;其次,作品通過融合技術、圖像和自然,帶給觀眾宛若穿行于日式花園的體驗,以此實現藝術家所提出的“聲音與圖像的交匯”。該作品最初在2007年由山口媒體藝術中心委托創作,包含9個定制水箱,而此次在木木美術館展出的版本則擴展至12個水箱,它們如云霧一般懸浮于半空中:每個水箱都呈現為聲音、人造煙霧和錄像片段的混合體,歌劇《生命》中的圖像依循特定的分類系統被投射于展廳地面上。坂本龍一說在此前的東京和首爾展覽中,“在我的裝置影音作品《生命-流動,不可見,不可聞……》所在的天花板下,人們自然地躺在地板上,靜靜感受聲音和視覺效果。我希望這次在木木美術館的展覽也能讓中國的朋友們如此享受,沉浸其中。”

    2020年疫情期間,坂本龍一的主要時間和精力依然投入在音樂上,這一次查出直腸癌時,“教授”不諱言自己的消沉,但他更奉行“悲觀思考,樂觀行事”。在紀錄片《坂本龍一:終曲》中,坂本龍一說:“也許還能活二十年,也許能活十年,也可能只有一年,一顆心還是提著的。所以為了不留遺憾,我想創作出更多拿得出手的作品。現在的我,想努力活得久一點。想知道80歲的自己會做出怎樣的音樂。接下來,我只想不虛偽造作地活下去。”

    坂本龍一認為,音樂、工作以及生活都有始有終,而他想要創作的是“不受時間限制的音樂”。《坂本龍一:終曲》的最后,是坂本龍一彈奏鋼琴的畫面,他笑著說:“我每天都練琴,確保手指能夠保持練習狀態。”

    正如這部紀錄片的宣傳語所說:“樂”天知命,曲終人不散,這是人們對“教授”最大的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