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論劉慈欣科幻小說中的科學敘事藝術

    來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1年第2期 | 韓穎琦 劉延霞  2021年03月17日16:03

    內容提要:本文以劉慈欣科幻小說中的科學敘事為研究起點,聚焦于科學敘事的真實與虛幻特色及獨特的審美體驗上,論述科學敘事的文學意義。在審美層面上而言,劉慈欣科幻小說中的科學敘事是一種“硬核”式的審美體驗,厚實的科學敘事兼具人文娛樂性和有限的科普性。從他的小說中不難窺出他所代表的新一代獨具生機的中國當代科幻小說家們正孜孜不倦追求中國科幻小說新標準:實虛相合的科與幻,前所未有的新審美體驗,以及越過文學范疇后科學與人文的新啟示。

    關鍵詞:科幻文學 科學敘事 真實與虛構 劉慈欣

    劉慈欣的小說總被冠以硬核小說的標簽。硬核科幻的說法有著明顯的話語意圖,歷史之緯上硬核科幻概念的形成與科學技術的發展聯系緊密,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的文化語境下,科幻大眾審美旨趣由以往無邊際式的烏托邦幻想轉向科幻認知。“硬核”源于一種說唱形式,逐漸被作為定語使用,“硬核科幻”一詞意指需要一定科幻審美能力才能夠欣賞的有門檻的科幻文本。大眾眼中的劉慈欣式硬核是審美活動中難以捉摸的虛實關系,亦是現實世界與文本幻想間的不時交錯。

    一、科學敘事的真實與虛構

    (一)硬核科幻中的審美特質

    劉慈欣作品中蘊含的真實與虛構是作品的一對表象關系。這種真實與虛構往往難以界定邊緣與界限,在不斷拉近審美距離與欣賞距離后又推向未知的遠方,在游離的滑動的距離間任由這種關系拉扯搖擺,讀者不禁好奇:這是真的嗎?這有可能是真的嗎?

    即使我們很明白質子以現有的已知技術不可能人形化,黑暗森林法則也只是一種宇宙的假說,技術爆炸與猜疑鏈都只是作者思想的部分產物,仍會猜想可能性的大小有無。讀者又一次迷失在真實與虛構之中。不得不說硬核科幻的高明之處:讓科學釋放本身所獨具的混沌美感,令大腦沉迷于早已了然的幻想之境中卻難以罷休。我們可以憑借已知之物分辨出部分的“真實”,卻對飄忽而來的“虛構”難以抗拒。

    科幻文學一端是科學與現實,冷冰冰的方程式和感官中的世界;另一端卻是幻想與虛構,漂浮不定的美妙和超感官領域中的美的體驗。真實與虛構的危險關系搖身一變,納入美的范疇之一。科幻文學產于烏托邦與神話史詩的血脈傳統中,遺留的社會學屬性是科幻文學的標簽,文本飽含科學的幻想以及對人類社會的無限期預演。試圖探討社會人性的科幻文學蒙上了另一層次的真實與虛構難以分割的濾鏡。科幻蒙上真實與虛構的面紗,這層面紗之下包囊整個宇宙,整個社會與人類。認知疏離的虛構性文學好似能夠遠離文藝指涉的領地,硬核科幻中認知性的加重仿佛加速了科幻的離地,實則不然。

    達科?蘇恩文“一直主張,科幻小說不是關于科學的,但僅僅是與一種成熟的科學方法有關”1。這種科學方法不是簡化對世界的認識,將定律與公理必然合法化甚至真理化。科學如果成為框定科幻的圈套,就變成一種壓迫性的文化系統和話語,而科幻恰恰是反對這種壓制的。

    劉慈欣的作品不斷被貼上硬核科幻的標簽,“硬核科幻”不斷呼喚文學的認知性,“硬核科幻”仍舊是科幻文學的部分。硬核科幻本應召喚的是文本世界與讀者審美世界的距離的拉近,這種距離的拉近依托人類思維唯一的共同著地點,科學就成了其中一種可靠的方式令文本科幻世界逼近讀者所構建出的文本世界。科學敘事成為了可靠的依托,劉慈欣的作品“硬”在真實與虛構關系的處理上。

    劉慈欣作品內容始終在科幻文學的領域之內,離不開科學與社會學的內容范疇,較之其他的科幻文學作品,所謂的“硬核”是虛構之中被讀者反復肯定而得以成立的真實感。

    (二)真實與虛構的文學性

    科學自身具有著認知與疏離的雙重美感。科學的認知性不置可否,在漫長的人類文明史中,科學孕育于宗教,最終在新世紀的來臨前打破宗教的霸權與迷罔,認知自然、認知世界、尋求真理的標語至今未改。科學雖然力證了真實的真實,科學的假說和前設卻步入了未可知的疏離感傷,所推翻的一個個自然而然的認知一次又一次讓人陷入迷茫的深淵。真實之實于存在成為人類所能明確的存在,物的尺度被認可了。凡是以此尺度所展開的敘事被認同為科幻中的“真實”,這奠基了科幻的基礎。科幻的另一角——社會認知也促成了硬核的形成。科幻總是習慣于在相對宏觀的角度“觀察”人類,美國科幻研究者岡恩曾說過:“科幻小說所描寫的災難,往往是整個人類種族的災難。”

    劉慈欣:“從本質上說,科幻小說的主人公是全人類,在科幻世界中,全人類已不僅僅是一家,而是廣漠宇宙中孤獨地生活在一粒太空灰塵上的一個單一的智慧微生物。”在他的小說中,人類意識是流動著的,每個時代的人都有其特色。在《三體》中失敗主義思想、勝利主義思想的變化移置被細細描繪。劉慈欣小說中人物都可以被歸類于具有代表性特征的一類人,他們有著顯而易見的標志,而形形色色的人物描繪在小說中被聚合于同一背景之下,敘事手法暗含的敘事者視角與讀者視角是宇宙性的,主人公也就成了“全人類”。

    作為科學技術者本身,劉慈欣始終堅持著科學認知的創作理念,他所堅持的真實之實是切實的現實科技,與此同時對更高級別的科技文明秉持著長久的崇拜。

    真實的一端促成了“硬核”的響亮名聲,虛構又給予硬核以科幻的重要內涵。恰如蘇恩文所說的那樣,科幻運用的科學方法才是科幻中的真科學。蘇恩文“根本不想失去它的核心認知動力及其面向物質過程的系統和可以確定的理解定勢”。科幻與科普小說在認知性上具有一定重合,卻在未來學上兩者背離疏遠。科幻已被公認為面對未來的小說,但科幻的任務并非是“直接的推斷真正對科學研究的視域起到推進作用”,科幻小說所作的是一場文本實驗,實驗指向潛伏于未來世界的種種可能。如果簡單將幻想理解為超自然,超自然與超現實的界限在作者本人的理解中是隨著科學發展在浮動的。所有認同硬核的讀者都對這種浮動抱以“執著”的期待。

    讀者往往沉醉于劉慈欣所虛構的超自然和超現實幻想中,在他的科幻小說中,我們無法從虛構中尋求真實,即使分辨也是毫無意義的,當我們沉迷于這對迷幻劑一般的關系時,真實與虛構恍然成了可望可即的現實。換言之,敘事者也并沒有追求真實的科學認知是全然的現實和自然,劉慈欣所秉持的創作理念是文學性的而非科學性的。

    (三)源于哲學的古老命題

    “科學的美感被禁錮在冷酷的方程式中,普通人需經過巨大的努力,才能窺她的一線光芒。但科學之美一旦展現在人們面前,其對靈魂的震撼和凈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某些方面是傳統文學之美難以達到的。而科幻小說,正是通向科學之美的一座橋梁,它把這種美從方程式中釋放出來,展現在大眾面前。”2科學之美在硬核科幻文學中煥發出極致的美感,這種新穎的美建筑在真實與虛構的相對關系之上。

    哲學是催生諸多命題的溫床,在哲學的樓閣臺榭中虛構與真實關系的探討源遠流長。赫拉克利特在流動的河流中發現事物理性的法則邏各斯(logos),巴門尼德在“真實”之說中發覺出人類思維意識的局限,邏輯思維與感官知覺的世界出現裂痕,真實與虛幻從未相距甚遠。“理性還試圖把一切現象的客觀條件都歸約為一個終極和至高無上的境地、或一無條件的境地。”3理性與邏輯并行以現實的真實現象為眼,而這種現象層面上的現實與感官的真實卻又神秘混同,康德在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之間搖擺不定,純然的理性與邏輯世界和絕對的感性與感官世界并無界限,“我們還是沒有權利在空間中尋求精神存在者,在超感官領域中尋求空間性的事物”4。近代哲學以來,“精神哲學彰顯了這樣的思考,在制服了客觀自然之后,理性如何返回自身并獲得自我意識”。

    至此為止,真實與虛構這對危險關系繞開了直覺主義者或者實用主義者。科學家屈從于此,完完全全的實用主義者和直覺主義者既擔憂又恐懼,不斷嘗試用虛構的理論建構起真實世界的高樓大廈,方程式用來驗證思維的一致性和真實世界的確定性。哲學家則開了另一劑藥方:“理智的解藥就是更多的理智。”文學家發聲了:我們要讓真實與虛構都顯現出平等的美。

    科幻文學既真實又虛幻,無數的科幻文本和科幻作家致力于真實與虛構關系的探尋,其中備受關注的中國科幻作家群中,以劉慈欣為代表,給出了中國式的解答。

    二、獨特的科學敘事審美體驗

    (一)科學敘事的審美體驗——超現實美感

    即使劉慈欣曾有過一些偏激的想法想要將科幻從文學中剝離開來,然而事實是科幻離開了文學的土壤是幾乎無法存活的。科幻文學與影視媒介相結合是必然的未來,但科幻文學的超前使得影視技術永遠難跟上文本中的表現度,文本能承載想象的二維平面與多維展現,科學敘事中所展現的超現實美感體驗任科學技術如何發展也難以企及。

    讀者初讀科幻作品,首先會被科學敘事中的超現實的瑰麗所震撼。《超新星紀元》中因為輻射病,全人類小孩失去了“父母”,輻射病的確存在,但依據現有的科學研究仍未確定兒童是否能夠較大人具有更高的免疫能力,這樣的設定是為了使故事能夠進行下去,繼而探索故事背景中新建立的世界價值觀,這種超現實的科學敘事的背景設定及故事發展都帶來了新鮮的思考與游戲審美體驗。當人類年齡整體縮短至十三以內,人類史將改寫,可超新星紀元最后和公元紀元史的進展卻出奇的一致,讀者宛如上帝,在旁冷眼觀賞一場場“鬧劇”,沉迷于新世界新倫理價值的思考,同時重新度量擁有近百年生命人類的史詩。所有的政治和倫理隱喻纏繞在文本內容間,讀者在文本隱喻層與現實層感知著審美距離,科學敘事借著科學有意制造了敘事空間并生發出新奇的隱喻,隱喻滑向現實世界暴露出的種種問題與種種可能,思維在新奇的超現實科學與現實科學間游蕩,滑稽地指出科學與人類之間存在的對立異己面。

    《三體》中體現出征服關系的反復。明明讀者是人類其中的一員,卻“被迫”或“主動”成為高位者旁觀這樣的反復,在這樣的敘事空間中被喚起的情緒體驗不定,隱藏在文本后的讀者不再是理想狀態下設想出的唯一的暗含讀者,隱藏的讀者在這一問題上呈現出多元的思想狀態,他們既有人支持科學的一派,又有人對人文精神頂禮膜拜。隱喻被解構為一個又一個的能指,能指漂浮不定,所指不斷滑動,鏈條一般的解讀方式滿足了大眾的審美趣味,文本包容了世界的多元也包容了讀者的多解。

    (二)超現實美感的審美基質——實與虛

    超現實感的科幻中實與虛都是科幻文學的獨特審美基質。在文本中讀者在有限的認知上會錯認實與虛,“小說藝術依賴于我們可以同時相信兩種矛盾狀態的能力”5。小說家既天真又感傷,讀者亦然。在現代語境之下,大眾閱讀科幻文學作品,實與虛在文本中體現為科學敘事上的實與虛,審美層面動態展現為實感與虛感的交集和集合。

    就劉慈欣的《三體》而言,對宇宙環境的設想就是一場文本與思想中的實與虛的較量。在已知的宇宙環境中,人類的設想是“樂觀”的。現有科學對宇宙的起源進行了多種多樣的推論產生了多種假說,人類一次次推翻邏輯的限制,里斯繼續填滿多元宇宙原則,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原則的說法刷新著人們對宇宙的視閾。在劉慈欣的小說中,人類在找到地外文明之前將處于“蒙昧無知”的狀態,無法感知危機的顯而易見。小說中設定宇宙黑暗森林法則,文明與文明之間的對峙即是端著槍的獵人在黑暗無邊森林中的對決,任何文明在意識到黑暗森林的存在后為保存自我必然會選擇消滅他種文明。黑暗森林法則只是宇宙觀中的一種較為極端的法則,并未得到證實。混雜在切實的宇宙環境中的讀者,將不斷混雜真實的宇宙環境和文本中所構建的宇宙環境,這便是小說的藝術:即使讀者明顯具有劃清真實與虛構的能力,卻依舊能夠保持對文本的“天真”信任。超現實美學在實的背景上銳化虛的那一部分,不知不覺寫作者陷了進去,讀者也為之著迷,超現實美感在實的肩上展望著虛的未知,科幻是現實與未來混雜的美感文學。

    (三)超現實美感的審美基質——現實與未來

    當脫離文本層的審美體會,讀者將實與虛“移情”至切實的現實與未來的構想之中。科幻開拓了思維的新路徑,這是小說的責任,是小說家的愿望與目的。“科幻小說的目標與上帝一樣:創造各種各樣的新世界。”科幻小說脫離科普文學的道路去往了創造的未來,在小說中構建出的新世界新原則新倫理都是基于現實世界的一系列與未來有關的實驗。科幻可以說是在“科學與幻想之間開放的邊境”6,科幻獲得科學的資格需要歷時驗證,而科幻參與了其中仍無定論的討論。譬如“費米佯謬”就是“第一個中國式”解答。在新奇文學與科幻文學中,現實和未來的距離被抹殺了,新奇文學磨平了現實與過去的痕跡,對未來的實驗并不如科幻具有深度的意義,新奇文學以無邊無際的幻想將審美體驗放在第一位,科幻文學卻有更高的追求。

    《三體》的黑暗森林法則,在宏大的視角上給讀者以震撼有力的審美感知。宇宙并未規定確切規則,未曾肯定之前的一切設想都是可能性和不確定性的概率博弈,在這場博弈中,中國式的回答是對一切文明保留敬與畏。文本之中的科學設定使讀者搭載思維的列車暗自反思科幻中的科學立場,這無疑是具有先鋒現實意義的文本實驗。當文學追求著本質,拋向毫無目的的目的論時,科幻卻在文學之中先前一步回答了這個問題:科幻文學的存在必然是指向現實與未來的。我們大可以在科幻中探討人性,在虛化一切背景后觀察科學的真正立場,在科學敘事中,我們能夠確信的唯一就是科幻的現實性與未來指向具有審美趣味,讀者在反復玩味文本中的現實與未來時,思維的不斷擴張繼而對現實的撼動都是科幻的強烈審美體驗反饋。

    (四)超現實美感的審美基質——認知與疏離

    科學敘事所展現出的超現實審美體驗糾合科學敘事的間離與認知,這也是審美體驗的一面。科學本身所具有的間離與認知使得科學敘事也蒙上了同樣的面紗。作家創作觀念上不斷崇拜科學的認知與間離,不斷宣揚科學的美感,文本之中所呈現出的科學敘事增添了這份美感。劉慈欣設想宇宙文明打擊的方式,光粒打擊與降維打擊的科學前提是光粒與維度空間的存在,這些都是空間科學的已知范疇,但人類對于光粒和維度的認知還在進程之中。劉慈欣所表現出對科學的崇尚在文本中展現得淋漓盡致,當人類面對有著思維缺陷的三體人,似乎已經成為三體文明的制裁者,然而文明對峙文明,三體文明在科學技術上超越了人類科技文明,失敗主義反而能令人類保存最后的文明種子。在敘述科學與技術時,劉慈欣向失敗主義的低頭實則是在向科學技術低頭,三體文明創造出“水滴”對地球進行打擊,劉慈欣將這個科技武器命名為“水滴”,水滴看似柔弱不堪卻毀滅了人類2013艘宇宙戰艦,“探測器的大小與預想的差不多,長三點五米,丁儀看到它時,產生了與其他人一樣的印象:一滴水銀。探測器呈完美的水滴形狀,頭部渾圓,尾部很尖,表面是極其光滑的全反射鏡面,銀河系在它的表面映成一片流暢的光紋,使得這滴水銀看上去純潔而唯美”7。命名與敘述無一不在宣揚科技的“美”,這份美感表里不一。科技美是人類所創造的,但人所創造的物有了超脫于尺度之外的他物,劉慈欣如此崇拜科技,即使是毀滅性的武器在他筆下也是美感的化身。

    實與虛、現實與未來、科幻的疏離與認知都是讀者所能感知到的美的體會。這些美感基于現實之上,基于科學與技術之中,所探討的內容離不開俗世卻又超越普通塵世,內容看似越過人類邊界到達宇宙乃至宇宙之外,實則仍然是人類的臆想,只是這份臆想中烏托邦色彩太具吸引力。讀者在文本中難分真實與虛構,難分現實與未來,在超現實的描繪圖景下思緒翩翩起舞,“我們的意識不斷搜尋意圖、觀念、目的以及一個隱秘的中心”8。這個中心永遠也無法達到,藝術的光暈在打轉打轉,吸引著無數人探究一二,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文學在美的體會中停靠在了目的地的岸邊。

    三、科學與人文交匯處的借鑒與啟示

    (一)科學敘事是一場未來的實驗

    當科幻文學被表述為“一種科學活動模式”,科幻小說被作為獨立的文本對待時,將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科學活動中去,參與方式簡易歸類為想象結果直接對某類科學問題的探討產生影響、科幻對科學界的討論結果的移用、科幻直接參與對科學問題的談論。從這三種分類方式中不難看出科幻與科學之間的關系復雜,當科學從科幻中汲取靈感時顧慮重重,科幻雖然以科學作為元信息之一,卻又不得不對科學添以新奇幻想的元素,改造后的偽科學以讀者的審美趣味為指向卻在不經意間對科學施加了影響。科學一詞內涵延展度過高,既能指涉基礎自然科學又涵蓋了一切的已接受的邏輯思維方式,我們無法否定假說與設想是非科學的產物,也就無法否定科幻中所作出的種種努力是徒勞無功的啟示。

    所有的科學敘事都是一場文字間聲勢浩大的與未來有關的實驗。這場實驗波及人類社會本身又與科學自身緊密相關。從科幻史中不難找出科幻所作出的幻想最終達到了科學的彼岸,瑰麗無比的設想與奇幻新鮮的想象竟都成了真。科學在經過漫長的設想、假說、實證后,從不確定逐漸過渡為確定,而其間所作的假說可謂是竭盡了思想的全力。科幻之中的科學敘事所作的一切設想、假說乃至幻想,我們無法肯定其虛構與真實之間的界限是否涇渭分明,這僅僅是因為我們所身處的宇宙時間單向性,在這種時間規則單向的前提下,只能尊重文學幻想家們怪異的想法,懷抱著科學主義思想的讀者深知這些怪異想法的可能性,這場提前抵達未來的體驗竟是如此有趣。

    一切的假說和設想無非都是關于未來的預演。劉慈欣回顧自己十年的創作歷程,將其分為純科幻階段、人與自然階段和社會實驗階段。純科幻階段以科幻構思取勝,《坍縮》與《微觀盡頭》都更像是一部闡述科學假說的小說。人與自然階段的小說的顯著特征就是將人類文明與他種文明都置于同樣高度,以人類文明視角去正視一切文明的形象,視角開闊卻又出現了新的難題:人類思維看待他種文明是否合理?我們無法完全理解《三體》中所構想出的三體思維與文明,而三體文明的文明恐懼與文明征服是具有人類思維特點傾向的,在科幻文本中所作出的種種構想難免不充斥著人的臆測,合理性很難得以證實。當這種拋向空中的視角和目光被質疑,回流扎根人類之中,進入社會實驗階段的科幻寫作,實驗以人為中心,旨在以人類文明衡量人類文明,合情合理。

    這場未來的預演,包羅萬象,是孩童王國的假設,也有失敗主義勝利主義之間人類思想的博弈,是人性的實驗,也是對科學的實驗。將人類文明放置于災難和困境之前,所設想出的可能都是現實人性的折射,可能是“孩童”的無知無畏,未知困境前兒童思維的耽于享樂,人性追求快樂原則的一面被展現得坦蕩無余,在困境真正到來后,孩童們收起享樂,開始為未來擔憂。孩童思維與成人思維僅一墻之隔,成人都尚且無法克服快樂原則,何況孩童,然而在災難前不分年長。人類文明有了危機:孩童是被教導而成的孩童。這場關于人性社會的實驗進行下去超新星紀元變為公元紀年,實驗蘊含著文明史的啟示,關于文明進程所引發的思考不亞于任何看似毫無意義的哲思。人性是否經得起考驗?劉慈欣認為“沒有永恒的人性”,“道德不過是集體生存的權宜之計,變得更快,根本沒那么神圣”9。即使我們永遠無法得出超出凡俗超出經驗之外的關于人性的答案,科幻小說的目的不在于獲得確定性,而在于展現不確定性。

    (二)科學敘事的文學意義

    科學敘事也在對科學自身做實驗。我們設想了諸多可能,賽博格究竟是噩夢還是美夢?科學發展給我們帶來的利弊在科幻文學中得以探討。究竟更高級的科技文明意味著什么?《三體》的結局最終指向一場終極的毀滅與重生。文明與文明之間的對搏,神級文明卻無法對抗宇宙規律,文明本身還是無法對抗宇宙環境自身。一切關于科技的實驗基于未來的設想之上,是一場預演與警告: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科學敘事于科學自身而言的直接意義或許微乎其微,科學敘事的文學意義較之其他類型的文學卻是獨一無二的。

    劉慈欣的科學敘事所具備的現實價值意義體現的是新一代科幻作家對新一代科幻讀者的審美旨趣的變化而自發作出的文學創作觀念的調整。教育水平提高的文化語境下,大眾審美水平的提高使得科幻創作不得不走向雅化。歷史維度而言,科學敘事的進步是漫長的發展過程,近代的科幻作品幻想因素舉足輕重,作家的科學知識儲備量與知識的傳播渠道都無法同日而語。1950年代在社會語境的召喚下出現了大批的科幻作品,科學敘事能力大大增強,作品具有鮮明的科普性質。“文革”后以葉永烈為代表的科幻小說作家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科學性與文學性兼具,出現了大批優質作品。1980年代我國的科幻成人化,而后卻又迅速沉沒。1990年代以來科幻才算是開始新的征程。大批的學者探討科幻中科學與人文的關系,社會語境的變化使得讀者、作家都產生了觀念上的轉變,科學敘事已然成為一種審美傾向,讀者期盼著作品中的科學性與文學性結合的文字內容,作家的知識儲備愈加豐滿,在科學精神的浸染下,劉慈欣就是一位典型的對科學頂禮膜拜的科幻作家。

    科學敘事的文學意義是形而上的文學理論思想傾向,科學敘事因整個社會的科學思想進步得以產生發展。單一的因果論并不能闡釋清楚雙向的影響,科學敘事與社會和作品之間的聯系是復雜的。劉慈欣的作品是很好的例證,時代培育了他不同于以往作家的創作觀念而時代紅利又使他的作品得以走向世界,同時他的作品又反饋于這個時代和時代的讀者們。在有著諸多科幻大家科幻大作的文藝界,王晉康的文字哲理意味濃重,科學敘事均是為了探討更為宏偉重大的問題而作的設想,何夕的作品人物刻畫深刻,是軟科幻的代表,而劉慈欣的作品卻獨樹一幟不斷探索科學敘事。

    科學與文學本是理性與感性的兩端,在他的筆下渾然雕成成為美的顯現,比起諸多注重科學性而丟失文學性的科普文學,以及文學性突出卻喪失科學性的幻想小說,劉慈欣的小說在當代科幻文學界確是時代的豐碑。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基礎類重大項目“百年中國通俗文學價值評估、閱讀調查及資料庫建設”(項目編號:13&ZD120)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 [美]達科?蘇恩文:《科幻小說面面觀》,郝琳等譯,安徽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頁。

    2 劉慈欣:《混亂中的科幻》,《星云》1999年第3期。

    3 [美]梯利:《西方哲學史》,葛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306頁。

    4 [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頁。

    5 8 [土耳其]奧爾罕?帕慕克:《天真的和感傷的小說家》,彭發勝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9頁。

    6 江曉原、穆蘊秋:《新科學史?科幻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8頁。

    7 劉慈欣:《三體Ⅱ?黑暗森林 》,重慶出版社2008年版,第365頁。

    9 劉慈欣、劉秀娟:《對宇宙的敬畏是科幻文學的動力》,《文藝報》2010年4月13日。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文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我们这里只有精品国产4| 动漫美女被到爽了流漫画| 久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西西人体www高清大胆视频|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 四虎精品影院永久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东京热| 成人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小说| 中文字幕123区| 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一区| 无码人妻熟妇AV又粗又大|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拍拍拍无码视频免费| 色吊丝最新永久免费观看网站|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草草影院私人免费入口| 在线观看亚洲免费| 国产av激情无码久久| 在体育课被老师做了一节课视频| 免费成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不卡在线| 中文字幕水野优香在线网在线| 国产麻豆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韩国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 2020欧美极品hd18| 成人中文乱幕日产无线码| 欧美MV日韩MV国产网站|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视频| 成人综合激情另类小说| 中文字幕高清有码在线中字| 男男(h)肉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码|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99| 日韩高清在线日韩大片观看网址| 哒哒哒免费视频观看在线www| 久久婷婷五夜综合色频| 足本玉蒲团在线观看| 国产一卡二卡三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