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科幻里為什么會出現宗教/超自然元素?
    來源:“不存在科幻”微信公眾號 |   2021年02月08日09:14
    關鍵詞:宗教 超自然

    Q:當今時代,許多人對進化論的否定是否成為社會發展的阻礙?還是說,無論宗教科學都是人類文明的瑰寶,都應該去包容,不因為更相信哪一方而排斥對方?

    宇鐳:關于進化論、宗教與科學的關系,是非常大的話題,不同觀點、背景的人群對這些問題上意見上也有巨大差異。這里我只從科幻的角度來談這些問題。

    科幻倡導思想試驗,鼓勵大家去思考世界的多種可能性,在今天,大眾對于科學的認識里,似乎世界是有著唯一正確的某種解釋的,比如進化論所解釋的,地球生命是如何從無到有,讓世界成為今天的樣子。但實際上,如果你關注前沿的科幻成果,會發現每一個看似“確定”的解答里,其實都有許多并不是很確定的細節,而這正是科幻小說發揮自己想象力的舞臺,比如,許多科幻作品里,地球上的生命、物種或文明,最初都是外星人帶來的,這就給進化論提出了另一種可能。

    科幻的價值就在于提出各種不同的可能,給出更多具有藝術價值和讓人思考的情景,而不是去爭執絕對意義上的誰對誰錯。

    Q:科幻小說里出現的宗教和超自然元素該如何理解?雖然科幻與奇幻的界線很模糊,但總感覺在“科學”的世界里出現“不科學”的事物(比如幽靈)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Mahat:阿瑟·克拉克說過,“任何足夠先進的科技,皆與魔法無異”。反過來說,科幻小說里的宗教和超自然元素可以理解為世人無法理解的足夠先進的科技。舉個例子,大劉《球狀閃電》里的“幽靈”是處于“量子態”的人(盡管屬于“偽科學”);《萊伯維茨的贊歌》里的宗教無非是對遺落科技的堅守。科幻可以在立足于科學上有適當的幻想,宗教也好,超自然元素也罷,只要給人以理解這個宇宙這個世界的啟發,就是好的作品。

    包含類似元素的作品的中國科幻,出于于某些原因歷史上并不多,好在越來越多的作者愿意去突破藩籬,現在有了一些不錯的作品。

    Q:怎么看待新劇《異星災變》?為什么人類已經發展出如此高的科技,還是會被宗教所裹挾?

    兔子:《異星災變》看來還是在探討生命與宇宙的永恒話題,主旨仍然與《異形》和《普羅米修斯》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信仰是人類或者說擁有智能的生物的本能,當人類預見無法理解的事物,只能用信仰去解釋,并形成一套貌似合理的邏輯架構,從而產生宗教,即使到了現在,仍有無數科學無法解釋或歸納的東西,但多數人類仍然相信這套“漏洞百出”的科學體系,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信仰。

    所以,科學和宗教并非如表面所見天然相悖,事實上完全可能產生科學與宗教合一的“科學教”,原因在于宗教最核心的部分并非其特有的信仰主導的世界觀/宇宙觀,而是其強大的組織力,換言之即人類群體/社會的政治實力。

    相對于無垠且莫測的宇宙,任何可預見的未來科技與宗教興起之時的原始文明沒什么區別,永遠會有一個人類即使以光速前進也不能接近分毫的“神”在那里,無論祂的面紗是什么,而面紗的定義就是信仰。

    Q:科幻應當怎么解釋宗教?或者說,怎么和宗教恰當結合?

    Mahat:乍一看科幻應該與宗教是在光譜的兩端,科幻是進步的,代表著未來,宗教是落后的,代表著過去;兩者是無法兼容的。但事實上,有相當多涉及宗教主題的優秀科幻小說,兩者有很多方面可以結合。

    1. 宗教的再演繹。賦予宗教故事以科幻背景,描寫一個完全符合改宗教教義的科幻情境,給與一種可能性或是錯覺,即宗教不過是曾經或尚未發生過的一種社會規范,神話不過是口耳相傳的失真歷史。比如澤拉茲尼的《光明王》。

    2. 反思宗教的意義。用一個科幻背景下的宗教悖論,來思辨宇宙、宗教、人類。比如詹姆斯·布利什的《事關良心》和阿瑟·克拉克的《星》《神的九十億個名字》。

    3. 宗教作為科學的延伸。當科學因某種原因無法維持自身而演化成宗教。比如《萊博維茨的贊歌》。

    4. 創造一種宗教作為世界觀的一部分。當需要描寫外星社會時,一個栩栩如生的宗教常常能反映這個假象世界的地理特征和智慧種族的生理特征,以及基于生理特征的習俗文化歷史,產生讓人信服的外星設定。比如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

    宗教其實是西方科幻的一大主題,但是對于東方來說是另一回事,這里就不再贅述了。